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海附近海域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73418
  • 作      者:
    高学鲁,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近海海域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XDA23050303)的研究成果之一,基于大量现场调查资料并结合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培养实验数据,阐述了养马岛附近海域溶解无机营养盐、溶解氧和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该海域夏季底层海水低氧、酸化形成机制,评估了大规模海湾扇贝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丰富了对于人类活动影响下近海海域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海水中溶解无机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海洋通过与陆地、大气等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维持物种繁衍和自身生态系统稳定。面对当今人类活动加剧、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多重压力,海洋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比任何时候更为突出和重要。陆架边缘海作为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水产和矿产资源。沿海地区是人类活动昀集中的区域,近几十年来,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等多重压力胁迫下,近海营养盐的浓度、组成及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系列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如海水酸化、缺氧、赤潮等(Laurent et al.,2018,2017;Hu et al.,2017;Wang et al.,2016a;Val and David,2009;Rabouille et al.,2008)。研究人类活动对海洋中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对于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无机营养盐是海洋初级生产的必需物质,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密切相关。了解并掌握近岸海域溶解无机营养盐的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是准确预测及有效控制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本章通过对2016~2017年在养马岛附近海域开展的连续两年共14个航次的调查所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年的尺度上探讨海水中溶解无机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估算营养盐的收支状况。
  1.1 材料与方法
  1.1.1样品采集与分析
  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对养马岛附近海域进行了1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共布设37个站位(表1-1),调查的内容有海水温度、盐度以及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和溶解无机营养盐的浓度,其中溶解无机营养盐包括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铵盐(NH4+)、溶解无机磷(DIP)和溶解硅酸盐(DSi)。
  表1-1 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海水采样站位经纬度
  采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美国YSIEXO2)确定水深,并现场测定温度、盐度、DO浓度及Chla浓度,4种参数的精确度分别为±0.05℃(温度)、±0.01(盐度)、±0.01mg/L(DO浓度)和±0.01μg/L(Chla浓度)。使用尼斯金(Niskin)采水器分别采集海水表层(0.5m)、中层和底层(离海底1m)海水样品,然后将采集样品通过直径为47mm、孔径为0.7μm的Whatman GF/F滤膜(预先在500℃灼烧5h),将滤液分装于聚乙烯样品瓶中(预先在5%稀盐酸中浸泡48h以上,用超纯水清洗3~5遍),冷冻保存,用于营养盐的测定。
  海水营养盐采用营养盐自动分析仪(SEAL公司,QuAAtro型)进行测定,NO3–、NO2–、NH4+和DSi的检出限为0.02μmol/L,DIP的检出限为0.01μmol/L。样品测试期间,采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提供的人工海水营养盐标准溶液进行质量控制,平行样品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
  1.1.2海水营养状况评价标准
  1.1.2.1 海水营养盐污染状况评价标准
  海水营养盐污染状况参照《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进行评价(表1-2)。
  表1-2 海水水质评价标准(单位:mg/L)
  1.1.2.2 海水富营养化状况评价标准
  采用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模型(郭卫东等,1998)对海水潜在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价,营养级划分原则见表1-3。
  表1-3 营养级划分原则
  采用富营养化状态指数法(TRIX)(Vollenweider et al.,1998)对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该方法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Primpas and Karydis,2011;Vollenweider et al.,1998):
  TRIX=[lg(DIN×DIP×Chla×D%O2)+a]/b(1-1)
  式中,D%O2为水体中DO绝对饱和标准偏差;DIN为水体中溶解无机氮的浓度(μg/L),DIN=NO2–+NO3–+NH4+;DIP为水体中活性磷酸盐的浓度(μg/L);Chla为水体中叶绿素a的浓度(μg/L);a=1.5,b=1.2。富营养化状态指数法的评价标准(Vollenweider et al.,1998)见表1-4。
  表1-4 富营养化状态指数法的评价标准
  1.1.3营养盐收支计算
  应用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计划(Land-Ocean Interactions in the Coastal Zone, LOICZ)**的箱式模型(Gordon et al.,1996),对养马岛附近海域营养盐的收支进行计算。在该模型中,假设海水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混合均匀并且处于稳定状态。计算中,*先对水量收支进行计算,然后计算营养盐收支。养马岛附近海域水量和营养盐的收支主要包括:河流输入、与渤海和南黄海的水体交换、大气沉降以及非保守的内部循环(如浮游植物吸收、沉积物释放 /吸收、养殖贝类排泄 /收获移除、有机质分解释放等),其收支方程如下:
  QR+QP–QE+Qin–Qout+.Q=0(1-2)
  QRCR(i)+QPCP(i)+QinCin(i)–QoutCout(i)+.M(i)=0(1-3)
  式中,Q表示水体输入(+)和流出(–)的通量;.Q和.M分别表示水体和营养盐交换的净通量;C表示水团中营养盐的浓度;式中下标R、P、E、in和out分别表示河流、大气沉降、蒸发、输入和输出养马岛附近海域的水通量,i表示营养盐的种类(DIN、DIP和DSi)。
  1.2 水体中温度、盐度、Chla和DO的分布特征
  1.2.1 季节变化特征
  表层和底层海水温度、盐度、Chla和DO的月平均值如图1-1所示。海水盐度总体上相对稳定,其月平均变化范围为(31.21±0.21)~(32.24±0.02),而温度变化较大,其月平均变化范围为(3.1±0.4)~(27.5±0.7)℃。表层、底层海水中DO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191.3±19.4)~(264.2±18.0)μmol/L和(96.2±38.0)~(246.5±26.4)μmol/L,浓度昀高值出现在2017年5月的表层,浓度昀低值出现在2016年8月的底层。由于仪器原因,部分月份Chla浓度数据未获得,由获得的结果来看,表层Chla浓度范围为(1.08±0.80)~(3.28±1.83)μg/L,浓度昀高值出现在2016年8月,而浓度昀低值出现在2017年6月,这与Zhai等(2014b)在北黄海海域的Chla浓度调查结果大致相符。
  图1-1 表层、底层海水温度、盐度、Chla和DO的月平均值
  1.2.2 水平分布特征
  图1-2~图1-4显示的是2016~2017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表层、底层海水温度、盐度、Chla和DO的水平分布。受到河流输入、沿岸环流等因素的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在大部分季节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在春季(图1-2a、d、g、j)和夏季(图1-2b、e、h、k),海水温度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而在秋季(图1-2c、f、i、l),海水温度呈现西部低、东部高的分布特征。调查海域海水盐度总体上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征,特别是在夏季的表层(图1-3b、h),说明存在明显的径流输入影响。春季(图1-4a、d)和夏季(图1-4b、e)表层海水中的Chla浓度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水平分布特征,这与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相反,反映近岸河流输入/人类活动对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影响(Yamashita et al.,2008)。
  图1-2 表层、底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
  图1-3 表层、底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海水中溶解无机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
1.1 材料与方法1
1.1.1 样品采集与分析1
1.1.2 海水营养状况评价标准2
1.1.3 营养盐收支计算3
1.2 水体中温度、盐度、Chl a和DO的分布特征4
1.2.1 季节变化特征4
1.2.2 水平分布特征5
1.3 水体中溶解无机营养盐分布特征7
1.3.1 季节变化特征7
1.3.2 水平分布特征10
1.3.3 断面分布特征15
1.4 海水富营养化状况17
1.5 控制海水中溶解无机营养盐时空分布的关键过程分析19
1.5.1 河流及污水输入19
1.5.2 大气沉降22
1.5.3 与邻近海域水体交换22
1.5.4 浮游植物对营养盐利用及转化23
1.5.5 微生物活动与营养盐再生24
1.5.6 扇贝养殖活动对营养盐的影响25
1.5.7 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26
1.5.8 养马岛附近海域营养盐收支26
1.6 本章小结26
第2章 海水中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8
2.1 材料与方法28
2.1.1 样品采集与分析28
2.1.2 室内模拟实验29
2.1.3 海-气界面O2通量估算30
2.2 水文状况以及DO的时空分布特征30
2.3 驱动海水中DO变化的主要机制38
2.3.1 温度38
2.3.2 盐度40
2.3.3 海-气界面O2交换41
2.3.4 初级生产41
2.3.5 微生物呼吸41
2.3.6 扇贝呼吸耗氧42
2.4 海水DO的收支43
2.5 本章小结44
第3章 海水中碳酸盐体系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46
3.1 材料与方法46
3.1.1 样品采集与分析46
3.1.2 扇贝呼吸和钙化过程的实验研究47
3.1.3 海-气界面CO2通量估算48
3.1.4 海水中碳酸盐体系的一维模型构建48
3.2 水文状况以及碳酸盐体系的时空变化特征49
3.3 影响碳酸盐体系的物理过程分析54
3.3.1 温度54
3.3.2 混合效应54
3.4 影响碳酸盐体系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分析56
3.4.1 初级生产56
3.4.2 生物呼吸作用58
3.4.3 扇贝养殖活动59
3.5 一维模型揭示碳酸盐体系的控制过程61
3.6 大规模养殖扇贝可能会加速沿海酸化进程62
3.7 本章小结64
第4章 海水中溶解有色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65
4.1 材料与方法65
4.1.1 样品采集65
4.1.2 样品分析65
4.2 夏季海水中DOM的时空分布特征66
4.2.1 DOC浓度和CDOM吸收光谱特征66
4.2.2 CDOM荧光光谱特征70
4.2.3 吸收和荧光光谱指数72
4.3 夏季海水DOM时空变化的关键过程分析73
4.3.1 DOM的组成变化73
4.3.2 吸收和荧光光谱指数所指示的DOM来源75
4.3.3 养马岛附近海域海水中DOM的影响因素76
4.4 本章小结83
第5章 海湾扇贝养殖对水体DOM的影响84
5.1 材料与方法84
5.1.1 样品采集及分析84
5.1.2 海湾扇贝培养实验84
5.2 扇贝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结果对比85
5.2.1 主要环境参数85
5.2.2 DOM浓度和光学性质85
5.3 影响因素分析88
5.3.1 环境因素的影响88
5.3.2 扇贝养殖的影响93
5.4 本章小结99
第6章 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时空分布及来源100
6.1 材料与方法100
6.1.1 样品采集100
6.1.2 样品分析100
6.2 水环境状况101
6.3 TOC和TN含量及粒度组成特征102
6.4 有机质来源分析106
6.4.1 基于TOC/TN的有机质来源分析106
6.4.2 基于δ13C和δ15N的有机质来源分析109
6.4.3 陆地输入与海洋自生对沉积物有机碳的贡献110
6.5 影响因素分析110
6.6 本章小结115
第7章 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116
7.1 材料与方法116
7.1.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116
7.1.2 室内培养实验117
7.2 底层海水及间隙水环境特征118
7.3 粒度组成特征及CaCO3和TOC的含量118
7.4 总磷含量与形态分布122
7.5 低氧和扇贝养殖的影响分析123
7.5.1 低氧对沉积物P的影响123
7.5.2 扇贝养殖对沉积物中P循环的影响129
7.5.3 沉积物P的埋藏与收支130
7.6 本章小结131
第8章 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132
8.1 材料与方法132
8.1.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132
8.1.2 沉积物培养实验132
8.1.3 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通量计算方法134
8.1.4 样品测定134
8.2 模拟原位条件下营养盐的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分析135
8.2.1 交换通量135
8.2.2 影响因素分析138
8.3 温度和溶解氧对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152
8.3.1 温度对DIN交换通量的影响152
8.3.2 DO浓度对DIN交换通量的影响155
8.3.3 温度对DIP交换通量的影响157
8.3.4 DO浓度对DIP交换通量的影响158
8.3.5 温度对DSi交换通量的影响159
8.3.6 DO浓度对DSi交换通量的影响160
8.4 本章小结161
第9章 大气营养盐沉降特征及生态效应163
9.1 材料与方法164
9.1.1 研究区域164
9.1.2 采样站位和采样过程164
9.1.3 样品分析165
9.1.4 大气质量参数及气团后向轨迹分析167
9.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167
9.2 TSP与降水中营养盐浓度及组成特征168
9.2.1 TSP中营养盐浓度及组成特征168
9.2.2 降水中营养盐浓度及组成特征173
9.3 TSP与降水中营养盐来源解析180
9.3.1 TSP中营养盐来源解析180
9.3.2 降水中营养盐来源解析182
9.4 大气营养盐干湿沉降通量特征185
9.5 大气营养盐沉降对近海水体的生态效应192
9.5.1 大气沉降对水体无机营养盐收支的贡献192
9.5.2 大气沉降对水体氮磷比失衡的影响193
9.5.3 大气沉降对水体新生产力的影响195
9.6 本章小结197
第10章 大气水溶性有机质沉降特征及生态效应199
10.1 材料与方法201
10.1.1 采样站位和采样过程201
10.1.2 理化性质分析201
10.1.3 光谱分析201
10.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203
10.2 TSP与降水中DOM浓度的变化特征203
10.2.1 TSP中DOM浓度变化特征203
10.2.2 降水中DOM浓度变化特征208
10.3 TSP与降水中DOM的光学性质变化特征216
10.3.1 TSP中DOM的光学性质变化特征216
10.3.2 降水中DOM的光学性质变化特征220
10.4 大气DOC干湿沉降通量特征224
10.5 大气DOM沉降对近海水体的生态效应227
10.5.1 大气沉降对于水体DOM储量的贡献227
10.5.2 大气沉降对于水体次级生产力的影响227
10.5.3 大气沉降对于水体缺氧的影响228
10.6 本章小结229
第11章 大气颗粒有机质沉降特征及生态效应231
11.1 材料与方法233
11.1.1 采样站位和采样过程233
11.1.2 理化性质及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233
11.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234
11.2 TOC和TN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235
11.3 TOC和TN的稳定同位素特征239
11.4 大气TSP、TOC和TN的来源特征分析244
11.5 POC的干湿沉降特征247
11.5.1 POC的干沉降特征247
11.5.2 POC的湿沉降特征250
11.6 大气沉降对近海有机碳循环及夏季海水缺氧的影响254
11.6.1 大气沉降对表层海水颗粒碳循环的影响254
11.6.2 大气沉降对研究区域碳循环及夏季缺氧的贡献257
11.7 本章小结258
参考文献26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