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复杂储层测井评价
0.00     定价 ¥ 2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82250
  • 作      者:
    高楚桥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复杂储层测井评价》论述基于*优化理论的复杂岩性储层测井评价程序——地层组分分析程序的原理与算法;讨论导电效率理论,以实验结果为基础,得到基于导电效率理论的含水饱和度模型,以理论推导为依据,提出用岩石导电效率划分碳酸盐岩储层类型的原理与方法;以实际油田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讨论几种复杂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包括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低电阻率气层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水淹层测井评价方法、凝析油气层测井评价方法及高含量CO2气层测井评价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地层组分分析程序
  测井得到的是岩石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如电学性质、声学性质、核物理性质等),而不是直接测得的岩石物性(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因此,由测井值反演地层参数是测井解释的基本任务,这也是*优化测井解释程序与地层组分分析程序的用途。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优化测井解释程序,如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公司的GLOBAL,江汉石油学院的DMO,都是以*优化原理为基础的复杂岩性分析程序,它们通过求解以下目标函数的*优解,求取符合地质情况的*大概率解。(1-1)式中:Δ为*优化解释的目标函数;m为响应方程个数;p为约束个数;fi()x为第i条*线的理论测井值;σi为第i条*线的测井值误差;τi为第i条*线的响应值误差;Tj为第j个约束的约束误差;Gj()
  x为第j个约束不符合约束的程度值;x为数组,*优化求解的未知数,x=(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冲洗带含水饱和度,泥质含量,矿物骨架1含量,矿物骨架2含量, )。
  该目标函数非常复杂,局部极值点多,寻优计算量大,并且所求极值点不一定是目标函数的全局极小点,这使得*优化测井解释程序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为克服*优化测井解释程序的不足,提出地层组分分析程序。
  本章将分别给出地层组分分析程序反演地层参数的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求解算法、响应方程及常见测井解释参数的求取方法。
  1.1 物理模型
  含油气的储集层可以看成是由具有不同性质的组分组成的,这些组分包括:不动油、可动油、可动水、天然气、泥质及岩石的各种矿物骨架。测井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求取这些组分在地层中的相对含量。人们习惯使用的“含油(气)饱和度”和“孔隙度”等参数都可以由以上组分含量导出。组成地层的组分有很多种,因此用现有的有限测井信息正确反演出地层的全部组分是不现实的。一般情况下,组分的个数必须小于或等于响应方程的个数加1,为满足这一要求,通常采用的方法为:①把地层中物理性质相近的组分看成是同种组分,例如,可把绿泥石、伊利石和其他黏土矿物合称为泥质;②把地层中一些含量很小的组分合并到与之性质相近的组分之中,例如,砂岩中含有少量长石时,可将长石合并到石英中,认为该砂岩就是纯石英砂岩。
  对岩性不十分复杂的储集层来说,可以运用以上简化处理方法。简化后的物理模型见表1-1。
  表1-1 地层组分分析程序物理模型
  根据这一地层模型,可得到以下地层参数的表达式。
  孔隙度:
  φ= xor + xom + xfw + xgas (1-2)
  地层含水饱和度:
  Sw = xfw xor + xom + xfw + xgas (1-3)
  冲洗带含水饱和度:
  S = xom + xfw + xgas xo xor + xom + xfw + xgas (1-4)
  泥质含量:
  Vsh = xsh (1-5)式中:xor 为不动油相对体积;xom 为可动油相对体积;xfw 为自由水相对体积;xgas 为天然气相对体积;xsh 为泥质相对体积。
  这样建立的物理模型,使得数学模型相对简单,易于求解。
  1.2 数学模型
  1.2.1 待解决的反演问题
  根据地层组分分析程序物理模型,可写出各种测井仪器的响应方程。例如,密度测井的响应方程为
  ρb =ρor xor +ρom xom +ρfw xfw +ρgas xgas +ρsh xsh +ρma1 xma1 +ρma2 xma2 ++ρmakxmak (1-6)式中:ρb 为密度测井值;ρor, ρom, ρfw , ρ, ρsh , ρma1 , ρma2 ,, ρmak 分别为地层中不动油、可动油、自由水、天然气、泥质、岩石矿物gas骨架(1~k 种)的体积密度值。
  为简便起见,将式(1-6)写成
  n ρx =ρ( j =1,2,, n) (1-7)
  式中:n 为组成地层的组分个数;xj 为第j 种组分的相对含量。
  同理,可写出其他测井仪器的响应方程,用通式表示为
  ∑nAijxj = Bi (i =1,2,, m) (1-8)式中:A 为测井值;m 为测井仪器的个数;B 为地层对测井仪器的响应值。
  解以上由m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就可以求得xj,这就是待解决的反演问题。
  1.2.2 带约束的超定线性方程组建立
  当mn,此时方程组为超定线性方程组,它具有一个*优解。*优解x*可能出现x*j<0或x*j>1的现象,这种结果在地质上是不存在或无意义的。为了使求解的结果合乎地质意义,并符合地层实际情况,需要在式(1-8)中加入相关约束条件,即(1-9)
  写成更一般的形式:(1-10)
  式(1-10 )为一带约束的超定线性方程组。其中,c、xmax j 均为常数,在地层组分分析程序中c=1,xmax j 为第j 种组分的*大相对体积。
  1.2.3 目标函数
  由线性*小二乘原理,解式(1-10 )这一带约束线性方程组的问题,可转换成以下求极值问题:(1-11)
  由于不同测井值的量纲不同,且它们的测量值差别也很大,在实际计算中需要将式(1-11)目标函数中系数A及B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种测井响应的A和B都成为无量纲的数,并在同一数量级上,使各种测井响应对*终结果具有相同的贡献。标准化处理是将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系数P,该系数除具有标准化作用外,还具有权系数的作用,对质量差的测井*线应赋予低的权系数,质量好的测井*线应被赋予高的权系数。
  当n≤m时,线性方程组(1-9)的*小二乘解是唯一的,因为在实际问题中矩阵A满秩,并且式(1-10)的解空间为凸空间,所以这种带约束的线性方程组(1-10)的解是唯一的,极值问题[式(1-11)]只有一个极小点。式(1-11)构成了地层组分分析程序的数学模型,f()为目标函数。
  1.3 求解算法及部分应用
  1.3.1 算法
  假定式(1-10)已进行标准化处理,下面讨论极值问题[式(1-11)]的求解方法。任取R中的一个点x(0),在x(0)处f()的线性逼近函数为fL()=f(x(0))[f(x(0))]((0)x+.x.x)(1-12)其中,.f(x(0))= f(.xx1),.f.(xx2),,.f.(xxn) 。
  显然,求线性规划问题minLx的*优解,等价于求线性规划问题min[.f(x(0))]Txf()(0)(0)(0)(0)的*优解。令(0)为式(1-11)的*优解,.f.(xxk)=min f.(xx1),.f.(xx2),,.f.(xxn) ,xFL (0)由线性规划的性质可知,xFL必为R的一个顶点,因此可得.0(jk
  (0)xFLj= x(j=≠k))(j=1,2,,n)(1-13)
  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
  当[.f(x)](xFL.x)=0时,xFL就是线性规划问题的解,迭代停止;
  当[.f(x)](xFL.x)≠0时,则问题变为极值问题:minf[x(0)+λ(x(0).x(0))](1-14)的*优解λ0,这时必有0λ01。
  令x=x+λ0(xFL.x),把x作为x,继续用上述方法线性逼近目标函数f(),并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满足精度为止,就可求得带约束超定线性方程组(1-10)的解。图1-1为地层组分分析程序中求解数学模型[式(1-11)]的计算机流程图。
  图1-1 地层组分分析程序中求解数学模型的计算机流程图
  在式(1-11)中,很容易写出f()的一阶导数,因此寻优计算工作量小,并且目标x函数f()不存在多个局部极小点,所以对迭代初始值的要求不严,不管迭代初始值怎样x选择,在有限步内,总可收敛到同一极小点。
  1.3.2 部分应用
  由地球化学测井(geochemical logging technology,GLT )提供的岩石的化学成分(氧化物含量)反演矿物含量是岩石学家必须解决的问题。
  假定岩石中有n种矿物,每种矿物包含m种氧化物成分,则(1-15)式中:aij为矿物j中第i种氧化物的质量分数;xj为岩石中第j种矿物的质量分数;yi为岩石中第i种氧化物的质量分数。地球化学测井中,yi已知,aij可在实验室测得。对矿物含量,有地质约束:(1-16)且(1-17)
  因此,求矿物含量xj的问题,可转化为解如下约束方程组问题:(1-18)
  该约束方程组完全可由1.3.1 小节所给算法求解。
  直接应用表1-2~表1-3(Harvey et al.,1992)中的数据进行实际计算,并将结果与其他三种算法的结果作对比。表1-2为矿物的化学成分,表1-3为人造岩石的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表1-4为三种算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其中:TA表示人造岩石的实际矿物成分;GA表示Fang等(1996)给出的遗传算法;LS表示Harvey等(1992)的*小二乘法;CQ表示本节算法。
  表1-2 矿物的化学成分(单位:%)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地层组分分析程序1
1.1 物理模型1
1.2 数学模型2
1.2.1 待解决的反演问题2
1.2.2 带约束的超定线性方程组建立3
1.2.3 目标函数4
1.3 求解算法及部分应用4
1.3.1 算法4
1.3.2 部分应用6
1.4 响应方程与约束条件8
1.4.1 响应方程8
1.4.2 约束条件9
1.5 常见测井响应参数的理论计算9
1.5.1 电阻率响应参数9
1.5.2 密度测井响应参数10
1.5.3 中子测井响应参数13
1.5.4 声波测井响应参数15
1.6 凝析油气层测井评价17
1.6.1 地面气油比计算17
1.6.2 气油比的侵入影响校正18
1.6.3 油气藏类型判别19
1.6.4 方法验证20
第2章 岩石导电效率及其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22
2.1 岩石的导电效率及其非均匀分布特征22
2.1.1 导电效率22
2.1.2 非均匀分布特征23
2.2 导电效率与孔隙度及含水孔隙度的关系24
2.3 基于导电效率理论的含水饱和度计算26
2.4 油气进入不同大小的孔隙时岩石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27
2.4.1 大孔隙和小孔隙的不同导电规律28
2.4.2 两种不同导电规律的形成机理29
2.4.3 基于导电效率理论的纯油气层含水饱和度计算29
第3章 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31
3.1 基于岩石导电效率的碳酸盐岩储层类型识别方法31
3.1.1 用岩石导电效率区分碳酸盐岩裂缝和孔洞的理论基础31
3.1.2 影响碳酸盐岩导电效率的其他因素34
3.1.3 基于岩石导电效率的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及储层好坏判别34
3.1.4 应用实例34
3.2 碳酸盐岩储层参数定量评价42
3.2.1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的计算42
3.2.2 裂缝张开度的计算46
3.2.3 裂缝孔隙度、基块孔隙度的计算47
3.2.4 渗透率的计算54
3.2.5 束缚水饱和度的计算64
3.2.6 含水饱和度的计算67
3.3 裂缝识别与有效性评价72
3.3.1 电成像裂缝识别72
3.3.2 裂缝有效性评价76
3.4 洞穴型储层充填情况评价83
3.4.1 洞穴充填物识别83
3.4.2 洞穴充填程度评价86
3.5 储层有效性判别95
3.5.1 储层类型细分95
3.5.2 孔洞型储层有效性判别98
3.5.3 裂缝-孔洞型储层有效性判别102
3.5.4 洞穴型储层有效性判别105
第4章 低电阻率气层测井识别与评价108
4.1 低电阻率气层形成机理108
4.1.1 D气田和L气田低电阻率气层概述108
4.1.2 D气田和L气田含气储层低电阻率特性形成机理110
4.2 低电阻率气层测井识别方法120
4.2.1 空间模量差比值法120
4.2.2 三孔隙度差值法和三孔隙度比值法121
4.2.3 应用实例122
4.3 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物性与电性实验124
4.3.1 压力对孔隙度的影响125
4.3.2 渗透率与孔隙度和压力的关系126
4.3.3 地层水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127
4.3.4 矿化度对岩电参数的影响127
4.3.5 b、n值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128
4.3.6 a、m值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130
4.3.7 高温高压地层温度与压力对含水饱和度计算结果的影响130
4.4 束缚水饱和度测井评价方法131
4.4.1 实验室中不同束缚水饱和度的测量方法132
4.4.2 影响束缚水饱和度的主要地质因素134
4.4.3 自由水界面以上高度对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136
4.4.4 束缚水饱和度与测井信息的定量关系138
4.4.5 双水多矿物模型地层组分分析方法140
4.4.6 实际资料处理与分析142
4.5 核磁共振T2截止值实验145
4.5.1 实验测量过程与测量参数选择145
4.5.2 测量结果及分析146
4.5.3T2 截止值与毛细管压力及自由水界面以上高度的关系149
4.5.4 资料处理151
第5章 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评价153
5.1 H4油田低电阻率油层特征153
5.1.1 岩心及流体样品分析153
5.1.2 电性特征153
5.2H4 油田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155
5.2.1 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影响155
5.2.2 含油储层岩性、油藏幅度的影响156
5.2.3 黏土的影响158
5.3H4 油田测井储层参数161
5.3.1 孔隙度系列测井响应方程的选择161
5.3.2 渗透率模型162
5.3.3 油藏条件下饱和度响应方程及岩电参数162
5.3.4 计算结果检验165
5.4 基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低电阻率油藏产液性质确定168
5.4.1 基于测井资料的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建立169
5.4.2 基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储层产液性质确定170
5.4.3 应用实例170
5.5 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解释方法在E地区的应用172
5.5.1 E地区低电阻率油层与正常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173
5.5.2 E地区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简述174
5.5.3 核磁共振测井在低电阻率油层评价中的应用181
5.5.4 基于电成像测井高分辨率电阻率*线的砂泥岩薄互层识别189
5.5.5 主要地层参数计算模型190
5.5.6 资料处理与效果分析197
第6章 水淹层测井评价201
6.1 水淹层及其特征概述201
6.1.1 水淹层和剩余油饱和度的概念201
6.1.2 剩余油的分布形式与分布规律201
6.1.3 水驱油田注水开发后产层物理性质的变化203
6.1.4 水淹层测井解释的研究内容205
6.2 L油田水淹油层测井响应规律及水淹层测井识别205
6.2.1 自然电位与电阻率*线结合识别水淹层205
6.2.2 自然伽马对比法识别水淹层206
6.2.3 由中子寿命测井识别水淹层207
6.3 L油田裸眼井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208
6.3.1 油层水淹前后岩电参数实验209
6.3.2 地层水电阻率的确定211
6.4 基于中子寿命测井的套管井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212
6.4.1 套管井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212
6.4.2 常见地层物质的宏观俘获截面213
6.4.3 基于中子寿命测井的油水界面的变化确定217
6.5 基于测井资料的含水率计算219
6.5.1 产层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和含水率219
6.5.2 渗透率模型220
6.5.3 油水相对渗透率模型221
6.5.4 水油黏度比的确定223
6.6 水淹等级的划分224
6.6.1 划分水淹等级的定量参数224
6.6.2 水淹等级的综合评定225
6.7 L油田水淹层测井处理与分析226
6.7.1 部分井处理结果分析226
6.7.2 水淹层解释结论检验231
第7章 复杂流体性质测录井评价237
7.1 流体性质定性识别方法237
7.1.1 不同流体性质测录井响应特征237
7.1.2 流体性质定性识别图版研制240
7.2 CO2与烃类气相对含量计算方法246
7.2.1 地层温压条件下甲烷的测井响应值246
7.2.2 地层温压条件下二氧化碳测井响应值250
7.2.3 烃类气与非烃类气定量区分方法255
7.3 基于测录井资料计算气油比的流体性质定量识别256
7.3.1 录井参数与气油比相关性分析256
7.3.2 结合测录井数据的气油比参数定量计算257
7.4 实例与效果258
7.4.1 流体性质识别效果分析258
7.4.2 部分层段结果分析261
参考文献26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