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吉林振兴丛书:东北振兴与吉林社会治理
0.00     定价 ¥ 1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7296660
  • 作      者:
    孙璐,徐建
  • 出 版 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在梳理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社会治理近二十年间分阶段沿革发展、各领域部门社会治理工作现状、各市县社会治理经验模式的基础上,参考其他省市良好做法,借鉴中外近期新治理理论,较系统地立足地方、服务实践,展望了吉林省新时期提高社会治理成效的对策。首先,加强吉林省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包括社会组织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等。其次,强化吉林省社会治理场域建设:包括家庭、社区、农村、城市、网络等。再次,完善吉林省社会治理方式:包括依法治理、道德治理、文化治理、智慧治理等。最后,提升吉林省社会治理能力:包括党的领导力、政府负责力、社会协同力、公众参与力、法制保障力、科技驱动力、人才支撑力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东北振兴与吉林社会治理》:
  一、西方关于社会治理的理论
  (一)治理理论
  现代“治理”的概念、理论框架、研究范式等基本起源于西方。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用语以来,治理理念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重要概念,经过丰富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全新的理论体系,用于解释现代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及其结构变化、阐述现代的政治和行政权力构架、总结公共政策体系及特征等。尽管各个学派的具体主张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西方治理理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政府治理作为“元治理”的低效困境,探讨政府及其他组织机构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设想通过更多主体的参与来形成更为有效的治理,关注国家与社会二元关系的建构。与单纯信赖和依靠国家政权进行科层式统治或管理的传统政治观念相比,各派治理理论基本上公认国家与多类非国家主体互相依赖,要顺应治理更多发生于网络化体系之中的发展趋势,适应其由多主体共同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当然,由于这些早期的研究根植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特定的社会现实、社会关系等,具有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这些不同流派关于治理范式的主张经历了渐次产生、发展的过程。
  1.新公共管理理论
  为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给公共行政模式带来的挑战,整个西方世界逐渐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及理论。虽然各国实践及定义均有差异,但据该派代表人物英国管理学家胡德于1991年总结,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具体包括采用专业管理方法、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部门分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提升公共管理及服务的质量。在其推动下,购买服务制逐步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机制。
  2.新公共服务理论
  政府、市场失灵的危机促使登哈特等学者在上述基础上提出新公共服务理论,进一步主张:公共部门还应当与社区等组织合作,追求公平、人本等公共价值;服务行政应强调服务,而不是执掌;责任并非完全单一的。
  3.第三方管理理论
  随着全球秩序演变,为平衡政治权力,萨拉蒙等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第三方管理理论。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民主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公共物品提供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主张由第三方管理人(拥有更多创造性、灵活性等优势的非政府组织)代为行使政府的部分公共权力,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增进社会福利的供给。
  4.多中心治理理论
  迈克尔·博兰尼的社会秩序理论区分了指挥的秩序(需要依靠权威来维持运转)与多中心的秩序(不同的行为单元既相互独立,又调试和整合),探讨社会管理的有限性及自发秩序的可能性。奥斯特罗姆提出多中心治理理论,通过制度和经验分析,主张多个权力中心(政府、市场、社会)格局下的自主组织及自发秩序,即由多元治理主体进行民主合作管理。把治理主体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力量,并且将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地位提升至与政府平等,更加突出各主体参与治理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互动。
  (二)社区发展理论
  “社区发展”概念也源于西方,尽管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其含义有着细微差别。1887年,德国学者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开启了社会学界对社区建设相关理论的研究。在其影响下,1915年,美国学者F.法林顿在《社区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合生活和经营的地方》一书中提出“社区发展”概念及基本方法,后来在美国社会学界得到进一步探讨和演进。“二战”后面临政府力量不足以解决严重的失业、贫困、社会秩序恶化、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的困境,社区规划及发展等解决思路应运而生,利用民间资源、发展社区自助力量的构想逐渐得以践行和丰富。
  1951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第390D号议案尝试推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建立社区福利中心来促进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后来因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更有效的方法,所以将原来的“社区福利中心计划”修改为“社区发展计划”,由1952年联合国成立的社区组织与发展小组(1954年改名为联合国社会局社区发展组)在全球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即以乡村社区为单位,由政府有关机构与社区内外的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等合作,发动全社区居民自愿投身社区建设之中,开展全面的地方建设运动,由此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1957年之后,联合国将实施重点转向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和英国,试图以此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经过联合国就社区发展理论和实践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多场研讨会,以及发布的《社区发展与国家发展》《都市地区中的社区发展与社会福利》《社区发展与经济发展》等报告,社区发展理论成为广泛影响当代社会的重要理论。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东北振兴背景下加强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社会治理的功能与地位
第四节 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社会治理的沿革与发展
第一节 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2003-2006年)
第二节 和谐社会与社会治理初步探索(2007-2011年)
第三节 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建立(2012-2016年)
第四节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2021年)

第三章 吉林省社会治理的现状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和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推进
第二节 信用吉林和诚信社会建设大大加强
第三节 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日益成熟
第四节 公共服务效能逐渐增强
第五节 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
第六节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第七节 经济民生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
第八节 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第九节 社会治安良好局面加速构建

第四章 吉林省社会治理的经验与模式
第一节 长春市:构建“五治融合”社区治理格局
第二节 吉林市:打造“枫桥经验”吉林样板
第三节 四平市:以网格党建引领精细化治理
第四节 辽源市:探索乡村新型警务模式
第五节 通化市: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第六节 白山市: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治理
第七节 松原市:实施“党建引领、书记先行”治理项目
第八节 白城市:推广县域交巡警务改革
第九节 延边州:创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实践

第五章 健全吉林省社会治理体系
第一节 健全社会组织体系
第二节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节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第四节 健全治安防控体系
第五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六节 健全环境保护体系
第七节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第六章 完善吉林省社会治理场域建设
第七章 创新吉林省社会治理方式
第八章 实现吉林省社会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