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
**章 “互联网+”及其研究理论视角
**节 “互联网+”的概念与本质
一、“互联网+”与“+互联网”
“互联网+”是由产业界提出的新概念,虽然政策制定者对此做出了响应,但学术界还没有深入分析这个词的含义。2015年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对“互联网+”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这一定义也在产业界和研究互联网产业化的学术界获得了认可。除此之外,报告还提到,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化依托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存在的昀大区别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无法让数据和信息充分地流通,但是互联网作为实现万物互联、跨时空交流的信息化底层技术在处理信息和数据的工作方面成本极低,其公开、透明等特点促进了信息和数据在社会上随时随地、无障碍地流动,昀终将这些无形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为提高整个社会财富积累的速度做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是一种能够高效利用行业外部环境和资源促进整个行业飞速发展的措施,其实质在于将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互联网、物联网及直接服务个人设备五个方面构成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然而,在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以及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的应用,更应当被看作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全新发展范式。从复杂性科学和自组织理论视角来看,“互联网技术”是20世纪下半叶人类技术系统中出现的一种随机涨落,但它被经济和社会系统不断放大,并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不断打破原有的纳什均衡,推动经济和社会进入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发展新阶段,并昀终向帕累托昀优状态逼近。如上所述,这种互联网技术改变人类经济和社会演化轨道的过程和现象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旨在推动经济和社会系统朝着帕累托昀优方向不断演化。该过程一般按照“建立终端互联→实施数据交换→开展动态优化→推动产业变革→促进社会转型”的路径,逐步提高物理世界、社会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三个层面的网络化或数字化水平。**,物理世界的网络化和数字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人、事、物”的终端互联和数据互通,并推进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数字化融合。第二,社会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发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跨界渗透能力,加快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相互融合;利用供应链技术的应用和消费者偏好的数据分析,发展数字化商业模式和新型资源分配方式,并实现信息化与智能化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流程。第三,日常生活方式的网络化和数字化。通过移动互联网,人类社会的网络化生存时空范围得到扩展,社会生活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了数字化市场和经济的发展。此外,经济的数字化发展还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生产消费、日常生活等多个场景的跨界互动与融合,从而进一步丰富人类的数字化生活并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总体而言,“互联网+”是一种跨层面、跨产业融合的系统,这个系统不仅综合了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层面的多重场景,并且依靠全新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信息化管理方式与商业模式拓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互联网+”是改善行业服务形式以及资源分配模式的新战略,是一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创新的新范式。
自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概念受到广泛关注。但对于“互联网+”的界定,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目前,对于“互联网+”的界定主要存在两大主流观点。①
二、工具视角下的“互联网+”
这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基础措施”,是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条件。在此意义上,互联网是一种工具手段。广义上讲,“互联网+”主要包括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2012年,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于扬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中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即效率提升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增效转型升级。阿里研究院在研究报告中将“互联网+”定义为一整套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包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推广和应用过程。同时也有类似观点认为,“互联网+”是指这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方式。徐赟(2015)认为“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广泛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各领域,实现智能化生产和服务、泛在化互联,提供个性化产品,并昀终演变成虚拟化企业的新型经济发展形态。邹传伟(2015)则将“互联网+”定义为基于互联网,借助物流与支付、信息处理等手段实现资源配置的交换经济,具有交换标的、交换媒介、交换参与者等三项基本要素。这种观点将互联网视为实体经济中企业可利用的“资源”,类似于机器设备这样的生产工具,也是信息能够以网络状生成和传递的载体。然而,这种观点将互联网本质上视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扩展”,只能解释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和营销效率的提升,却无法充分解释互联网对竞争格局的影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企业颠覆了原本强势的市场领导者。
三、现象视角下的“互联网+”
这种观点认为互联网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工具,而是一种可以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并改变行业生态的方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①马化腾、李彦宏、雷军等业内领军企业家都认为“互联网+”就是将公共免费的互联网平台作为依托,通过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对各行各业进行跨产业的结合,在促进整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对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创造,昀后实现万物互联、万维互联的目标。欧阳日辉(2015)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能源的开发利用,以依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的渗透和扩散为手段,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能源的开发利用,并促进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重组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创新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入互联网经济这种新型经济社会形态的历史过程。赵振(2015)则提出,“互联网+”并非将互联网视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扩展,而是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虚拟经济相融合的“跨界经营”现象,对传统产业和市场基础造成了“创造性破坏”。“互联网+”不只是企业日常经营办公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工具,更是企业内部综合能力的衍生。McGuire等(2012)强调,“互联网+”使企业能实现精确预测及前瞻性研发。互联网对国家经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巨大。因此,“互联网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这一问题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已经有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问世,并催生了“互联网+”理念,强调各类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以提高竞争力。不过,这些研究更多地基于资源基础观,将互联网视为企业可利用的“资源”,类似于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是一种信息能够以网络状生成和传递的载体。但是,这种观点难以解释互联网导致的竞争格局嬗变,即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企业颠覆了强势在位企业的市场地位。因此,互联网已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是企业颠覆传统价值创造方式、改变竞争结构、对产业基础实施“创造性破坏”的利器。
“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概念有所不同。“+互联网”常被用来描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创新融合后的业态,并将互联网视作一种工具,强调传统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获取或者发布信息,更好地进行信息传递,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而“互联网+”则强调互联网融入商业生态系统之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如智能汽车、智能化装备制造等,能够帮助企业发现新的盈利机会。
“互联网+”的目标在于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从而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相比之下,**,“+互联网”只是把互联网看作信息传递工具,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仍然停留在原有领域,并处于激烈的“红海”竞争中。而“互联网+”主要强调的是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转变自己的价值创造逻辑、生产价值观念及运营方式,适应互联网经济自身的特点来提高企业能力,通过对企业原有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全方位思考,依托于双重价值链整合而形成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实现从“红海”转换至“蓝海”的战略选择。第二,“+互联网”仅提高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效率,并不会帮助企业发现新的利润机会或提升经营风险防范能力。而实现“互联网+”其实是将企业所处产业链中的价值创造因素提炼整合,如无人超市、智能化制造以及在营销端开展 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商务)及 C2B(customer to business,顾客对企业电子商务)等模式。这种两条产业链上价值创造环节相互融合的高层次要求使得企业在本专业中加入自身并不熟悉的外部要素而增加风险。第三,两者都要求传统产业中的企业与互联网这一新兴行业中的产业进行相关的结合,但是前者往往仅在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构成相对宽松简单的交易关系,而后者则要求传统企业可以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甚至可以结成联盟,从而满足双方在各自产业链中的价值创造环节进行深度融合的要求。然而对于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这种联盟关系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联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横向或纵向的联盟,而是一种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开放式联盟关系。企业之间并没有上下游之间产品或服务按生产顺序依次排列的局限,也不属于横向的局部性垄断结构。
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 +”代表的是“连接一切”,而“连接一切”就使得原本按照既定规律运行的事物必将偏离以往的发展轨迹,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因为“连接”带来了预想不到的新要素、新机会和新范式,正如传统工业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免费模式”为什么可以在商业经营中大行其道。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产业内部所产生的总体经济增长减慢、生产总量供大于求等问题不断阻碍着传统产业前进的步伐,因此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