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及模式研究
0.00     定价 ¥ 28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72725
  • 作      者:
    张骁,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及模式研究》立足于传统产业发展的困境和“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将“互联网+”作为有效驱动企业和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特要素,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对“互联网+”的*特含义展开分析,充分挖掘互联网时代企业和产业比较优势新来源及“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为中国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提供新的思路、路径和模式选择。《“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及模式研究》不仅对“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的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针对“互联网+”如何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改革、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对相关领域的改革发展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篇 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
  **章 “互联网+”及其研究理论视角
  **节 “互联网+”的概念与本质
  一、“互联网+”与“+互联网”
  “互联网+”是由产业界提出的新概念,虽然政策制定者对此做出了响应,但学术界还没有深入分析这个词的含义。2015年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对“互联网+”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这一定义也在产业界和研究互联网产业化的学术界获得了认可。除此之外,报告还提到,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化依托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存在的昀大区别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无法让数据和信息充分地流通,但是互联网作为实现万物互联、跨时空交流的信息化底层技术在处理信息和数据的工作方面成本极低,其公开、透明等特点促进了信息和数据在社会上随时随地、无障碍地流动,昀终将这些无形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为提高整个社会财富积累的速度做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是一种能够高效利用行业外部环境和资源促进整个行业飞速发展的措施,其实质在于将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互联网、物联网及直接服务个人设备五个方面构成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然而,在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以及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的应用,更应当被看作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全新发展范式。从复杂性科学和自组织理论视角来看,“互联网技术”是20世纪下半叶人类技术系统中出现的一种随机涨落,但它被经济和社会系统不断放大,并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不断打破原有的纳什均衡,推动经济和社会进入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发展新阶段,并昀终向帕累托昀优状态逼近。如上所述,这种互联网技术改变人类经济和社会演化轨道的过程和现象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旨在推动经济和社会系统朝着帕累托昀优方向不断演化。该过程一般按照“建立终端互联→实施数据交换→开展动态优化→推动产业变革→促进社会转型”的路径,逐步提高物理世界、社会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三个层面的网络化或数字化水平。**,物理世界的网络化和数字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人、事、物”的终端互联和数据互通,并推进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数字化融合。第二,社会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发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跨界渗透能力,加快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相互融合;利用供应链技术的应用和消费者偏好的数据分析,发展数字化商业模式和新型资源分配方式,并实现信息化与智能化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流程。第三,日常生活方式的网络化和数字化。通过移动互联网,人类社会的网络化生存时空范围得到扩展,社会生活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了数字化市场和经济的发展。此外,经济的数字化发展还会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生产消费、日常生活等多个场景的跨界互动与融合,从而进一步丰富人类的数字化生活并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总体而言,“互联网+”是一种跨层面、跨产业融合的系统,这个系统不仅综合了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层面的多重场景,并且依靠全新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信息化管理方式与商业模式拓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互联网+”是改善行业服务形式以及资源分配模式的新战略,是一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创新的新范式。
  自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概念受到广泛关注。但对于“互联网+”的界定,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目前,对于“互联网+”的界定主要存在两大主流观点。①
  二、工具视角下的“互联网+”
  这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基础措施”,是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条件。在此意义上,互联网是一种工具手段。广义上讲,“互联网+”主要包括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2012年,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于扬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中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即效率提升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增效转型升级。阿里研究院在研究报告中将“互联网+”定义为一整套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包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推广和应用过程。同时也有类似观点认为,“互联网+”是指这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方式。徐赟(2015)认为“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广泛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各领域,实现智能化生产和服务、泛在化互联,提供个性化产品,并昀终演变成虚拟化企业的新型经济发展形态。邹传伟(2015)则将“互联网+”定义为基于互联网,借助物流与支付、信息处理等手段实现资源配置的交换经济,具有交换标的、交换媒介、交换参与者等三项基本要素。这种观点将互联网视为实体经济中企业可利用的“资源”,类似于机器设备这样的生产工具,也是信息能够以网络状生成和传递的载体。然而,这种观点将互联网本质上视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扩展”,只能解释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和营销效率的提升,却无法充分解释互联网对竞争格局的影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企业颠覆了原本强势的市场领导者。
  三、现象视角下的“互联网+”
  这种观点认为互联网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工具,而是一种可以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并改变行业生态的方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①马化腾、李彦宏、雷军等业内领军企业家都认为“互联网+”就是将公共免费的互联网平台作为依托,通过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对各行各业进行跨产业的结合,在促进整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对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创造,昀后实现万物互联、万维互联的目标。欧阳日辉(2015)认为,“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能源的开发利用,以依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的渗透和扩散为手段,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能源的开发利用,并促进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重组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创新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入互联网经济这种新型经济社会形态的历史过程。赵振(2015)则提出,“互联网+”并非将互联网视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扩展,而是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虚拟经济相融合的“跨界经营”现象,对传统产业和市场基础造成了“创造性破坏”。“互联网+”不只是企业日常经营办公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工具,更是企业内部综合能力的衍生。McGuire等(2012)强调,“互联网+”使企业能实现精确预测及前瞻性研发。互联网对国家经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巨大。因此,“互联网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这一问题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已经有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问世,并催生了“互联网+”理念,强调各类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以提高竞争力。不过,这些研究更多地基于资源基础观,将互联网视为企业可利用的“资源”,类似于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是一种信息能够以网络状生成和传递的载体。但是,这种观点难以解释互联网导致的竞争格局嬗变,即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企业颠覆了强势在位企业的市场地位。因此,互联网已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是企业颠覆传统价值创造方式、改变竞争结构、对产业基础实施“创造性破坏”的利器。
  “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概念有所不同。“+互联网”常被用来描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创新融合后的业态,并将互联网视作一种工具,强调传统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获取或者发布信息,更好地进行信息传递,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而“互联网+”则强调互联网融入商业生态系统之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如智能汽车、智能化装备制造等,能够帮助企业发现新的盈利机会。
  “互联网+”的目标在于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从而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相比之下,**,“+互联网”只是把互联网看作信息传递工具,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仍然停留在原有领域,并处于激烈的“红海”竞争中。而“互联网+”主要强调的是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转变自己的价值创造逻辑、生产价值观念及运营方式,适应互联网经济自身的特点来提高企业能力,通过对企业原有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全方位思考,依托于双重价值链整合而形成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实现从“红海”转换至“蓝海”的战略选择。第二,“+互联网”仅提高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效率,并不会帮助企业发现新的利润机会或提升经营风险防范能力。而实现“互联网+”其实是将企业所处产业链中的价值创造因素提炼整合,如无人超市、智能化制造以及在营销端开展 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商务)及 C2B(customer to business,顾客对企业电子商务)等模式。这种两条产业链上价值创造环节相互融合的高层次要求使得企业在本专业中加入自身并不熟悉的外部要素而增加风险。第三,两者都要求传统产业中的企业与互联网这一新兴行业中的产业进行相关的结合,但是前者往往仅在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构成相对宽松简单的交易关系,而后者则要求传统企业可以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甚至可以结成联盟,从而满足双方在各自产业链中的价值创造环节进行深度融合的要求。然而对于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这种联盟关系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联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横向或纵向的联盟,而是一种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开放式联盟关系。企业之间并没有上下游之间产品或服务按生产顺序依次排列的局限,也不属于横向的局部性垄断结构。
  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 +”代表的是“连接一切”,而“连接一切”就使得原本按照既定规律运行的事物必将偏离以往的发展轨迹,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因为“连接”带来了预想不到的新要素、新机会和新范式,正如传统工业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免费模式”为什么可以在商业经营中大行其道。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产业内部所产生的总体经济增长减慢、生产总量供大于求等问题不断阻碍着传统产业前进的步伐,因此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泉。

展开
目录
目录
**篇 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
**章 “互联网+”及其研究理论视角3
**节 “互联网+”的概念与本质3
第二节 企业层面的“互联网+”研究主要理论视角7
第三节 产业层面的“互联网+”研究主要理论视角12
第二章 传统产业的特征、现状与趋势17
**节 传统产业宏观发展环境17
第二节 传统产业发展基本特征24
第三节 传统产业发展现状28
第四节 传统产业发展趋势32
第三章 互联网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40
**节 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道路及其经验启示40
第二节 德国工业4.0发展道路及其经验启示46
第三节 日本互联工业战略发展道路及其经验启示55
第四章 “互联网+”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61
**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61
第二节 互联网经济的思维、特征与运作模式63
第三节 “互联网+”的典型形态67
第四节 “互联网+”驱动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机制71
第二篇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第五章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企业创业79
**节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企业创业的特征和趋势79
第二节 “互联网+”引导传统产业新创企业进入84
第三节 “互联网+”触发传统产业新进入者发展90
第六章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97
**节 “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97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路径103
第七章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108
**节 互联网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108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113
第三节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路径120
第三篇 “互联网+”驱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第八章 互联网时代的产业集群转型升级129
**节 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基本特征129
第二节 “互联网+”影响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内部机制132
第三节 互联网发展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140
第九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产业集群155
**节 虚拟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与优势155
第二节 “互联网+”对虚拟化产业集群的影响160
第三节 “互联网+”背景下产业集群虚拟化的优势161
第十章 “互联网+”驱动农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163
**节 案例背景——以沭阳花木产业为例163
第二节 “互联网+”驱动农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动因166
第三节 沭阳花木产业存在的问题和转型路径168
第十一章 “互联网+”驱动家具产业集群转型升级176
**节 案例背景——以沙集家具产业为例176
第二节 “互联网+”驱动“沙集模式”成功的动因187
第三节 “沙集模式”存在的问题、优势及转型路径193
第四篇 “互联网+”驱动价值链重构
第十二章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价值链重构201
**节 产业价值链的概念与内涵201
第二节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价值链的影响206
第三节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价值链重构的机制213
第十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价值链的新形态219
**节 价值链的主要形态219
第二节 传统产业价值链的特征220
第三节 传统产业价值链的演变过程221
第四节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价值链的形态变化222
第十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价值链重构的路径229
**节 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内涵和影响因素229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必然性231
第三节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基本路径232
第十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价值链重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37
**节 传统产业升级的内涵与路径237
第二节 产业转型与产业价值链中的“微笑*线”241
第三节 价值链重构对传统产业发展的影响242
第四节 “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245
第五篇 “互联网+”驱动产业跨界融合
第十六章 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驱动因素分析257
**节 产业跨界融合的理论内涵界定257
第二节 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内部驱动因素262
第三节 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外部驱动因素265
第四节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机制分析269
第十七章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特征、机遇与挑战275
**节 中国“互联网+”发展概况275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特征277
第三节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机遇283
第四节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挑战287
第十八章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典型案例292
**节 “互联网+制造业”跨界融合案例分析292
第二节 “互联网+服务业”跨界融合案例分析297
第三节 “互联网+农业”跨界融合案例分析303
第十九章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路径与模式309
**节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未来方向309
第二节 “互联网+”驱动传统企业跨界的路径312
第三节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融合的模式316
第六篇 促进传统产业实现“互联网+”战略的政策建议
第二十章 智能制造发展背景下的制造强国政策建议323
**节 智能制造发展与振兴实体经济323
第二节 大规模技术改造视角下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路径325
第三节 中国实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政策建议327
第二十一章 产业层面促进传统产业实现“互联网+”战略的政策建议329
**节 促进传统制造业产业实现“互联网+”战略329
第二节 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实现“互联网+”战略335
第三节 促进传统服务业产业实现“互联网+”战略344
第二十二章 企业层面促进传统产业实现“互联网+”战略的政策建议350
**节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创业的政策建议350
第二节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价值链升级的政策建议356
第三节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政策建议358
第四节 “互联网+”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362
参考文献36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