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历史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前人智慧,是帮助我们行稳致远的重要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论语》作为其中的经典,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己、改造世界的无穷智慧,它散发着思想的光芒,时刻融入并指导我们的生活。
古人评价“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包罗万象,谈处世、谈人生、谈为人、谈理政、谈追求、谈交友、谈学习、谈为师……本书作者精研《论语》权威版本,将儒家思想精髓放在时代“放大镜”下,化古为今,找到传统理论在现代社会的落脚点。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同时对《论语》中个别观点的时代局限性提出合理质疑,在古今碰撞中完成融汇,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学而篇第一(1)
原文
子a曰:“学而时习b之,不亦说c乎?有朋d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e,不亦君子f乎?”
注释
a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一书中“子曰”的“子”均指孔子。
b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c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
d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e愠(yùn):恼怒,怨恨。
f君子: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老马释途
今天学《论语》,好多内容都似曾相识,但又没有认真研读过,接下来一起认真体悟一下,或许有更大收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的学习、复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实际上,学习往往是很痛苦的,因为学习过程就是成长过程,尤其要提升自己,很多时候是需要突破的,这是很不容易的,格物致知就更不容易了,或许孔子这样说是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的朋友来了当然高兴,但是如果朋友是来投奔你的穷朋友,你可能也未必开心。只是儒家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说明朋友关系的重要性,人情往来也就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你也不怨别人,不就是君子吗?坦坦荡荡,不心生怨气,这又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虽然比圣人的标准简单点儿。所以,成为君子就是我们的普通目标了,君子成为现实中的目标,开始定做人的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