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白兰花:中国奇遇记 文坛巨擘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篇 大文豪犀利吐槽古典想象与现实冲击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64284
  • 作      者:
    [日]芥川龙之介
  • 译      者:
    邹波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白兰花:中国奇遇记》收录了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中国题材小说、游记、随笔等。1921年,芥川龙之介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的海外新闻视察员来华访问,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游记,最后结集为《白兰花:中国奇遇记》。芥川龙之介一直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兴趣,汉文功底深厚,曾以中国古典为题材创作翻案小说,如书中收录了他的《湖南之扇》等。书中语言可读性强,又富于变化,口语和文言夹杂,变幻多姿;体裁涵盖剧本、书信、对话、手记等多种文体,虚实掺杂,叫人读来颇觉新鲜。
展开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俳号我鬼,日本短篇小说巨擘,被评为“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鬼才作家”,是新思潮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有现实主义倾向。1922年发表《竹林中》(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原作)、《六宫小姐》,文坛地位达到高峰。1927年发表《河童》《某傻子的一生》等,留下遗言“对将来模糊的不安”后服*****。
1935年,好友菊池宽为了纪念这位文豪,设立“芥川赏”,现已成为日本重要的年度文学奖项之一,并与“直木赏”齐名。代表作包括《罗生门》《地狱变》《鼻子》《竹林中》《河童》《齿轮》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芥川的“中国游记”为主,同时收录了与中国相关,或受中国之行启发而创作的小说、随笔、诗歌、翻译小品。编选的意图在于较为完整地呈现芥川的中国观,改变单纯收录游记容易造成的片面印象。
在《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北京日记抄》《杂信一束》之外,本书辑录了创作于1920年,即芥川中国旅行前一年的《南京的基督》《杜子春》等五篇小说。《南京的基督》受先于芥川访问中国的作家谷崎润一郎《秦淮之夜》的启发;《杜子春》取材于唐代郑还古的同名传奇小说;《秋山图》取材于清代恽寿平的笔记《记秋山图始末》;《火神阿耆尼》以上海为背景,与芥川在上海所形成的“恶之都”印象不谋而合;《奇遇》取材自明代瞿祐的《渭塘奇遇记》。《奇遇》以对话的形式开篇。编辑问:“听说您要去中国旅行。去南方还是北方?”主人公回答:“先是南方,然后周游去北方。”编辑寒暄后催之前的约稿,引出《奇遇》的故事,最后以编辑催主人公启程,说“再见,一路平安”结束。通过这几篇作品,可以了解芥川未曾踏上中国的土地时,通过前人游记与中国古典等建构的对于中国的想象。
本书收录了芥川中国旅行之后所创作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展开
精彩书摘
上海游记
一 海上
将从东京启程那天,长野草风氏来找我聊天。听说半个月之后,他也要去中国旅行。当时,长野氏热心地向我介绍防晕船的妙药。不过从门司坐船,差不多两个昼夜能抵达上海。海上航行最多两昼夜,还要带什么晕船药,可见长野氏谨小慎微——我心中暗想。三月二十一日午后,我登上筑后丸的舷梯时,望着风雨中波浪汹涌的海港,再次对吾友长野草风画师畏惧大海深感同情。
然而,轻视友人言,吃苦在眼前。船只刚驶入玄海,海浪就变得越来越汹涌。我和分在同一客房的马杉君坐在上甲板的藤椅上。海浪击打着船舷,浪花的飞沫不时从天而降。大海变成一片白色,海底仿佛沸腾般隆隆作响。只见远处有海岛朦胧地浮在海面上,原来是九州岛。而习惯了坐船的马杉君吞云吐雾,丝毫不露畏惧之色。我竖起外套的领子,双手插在口袋里,嘴里不时含服仁丹—一言以蔽之,我深感长野草风氏准备晕船药实为明智之举。
过了一会儿,身旁的马杉君不见了,大概是去了酒吧。我依旧悠然地坐在藤椅上。在旁人眼里,我显得很悠闲,心中的不安却并非如此。身体稍微动一动都不行,立刻感觉头晕,胃里面也好像翻江倒海。眼前一个水手,在甲板上不停地走来走去(后来我才发现,他也是可怜的晕船者之一)。他令人目眩的走动,让我尤感不快。接着,我看见远处的海浪中,一艘冒着细烟的拖网渔船艰难行驶着,船身几近沉没。究竟有什么必要,冒着这么大的浪出海?那艘船也让我无端气恼。
因此我专注地想愉快的事,借以忘记眼前的痛苦。孩子、草花、涡形福字小钵、日本阿尔卑斯、一代名伎——不记得还有什么了。不对,还有。据说瓦格纳年轻时坐船渡海去英吉利,遭遇猛烈的暴风雨。那时的经历,对后来他创作《漂泊的荷兰人》大有帮助。我想着这些,却更加眩晕,恶心反胃也不见好转。到最后甚至觉得,什么瓦格纳,给狗吃了都不关我事。
过了十分钟,我躺在床上,听见餐桌上的碟子、餐刀一齐掉落地上的声音。可是我还是竭力控制,不让胃里的东西吐出来。能鼓起如此勇气,全凭了一种担心:万一只有我一个人晕船就难堪了。虚荣心这东西,在这种时候倒是格外能起到替代武士道的作用。
然而第二天起来一看,至少一等舱的客人,全晕船了,甚至没人去餐厅吃饭,除了一个美国人。而那个非凡的美国人,吃完早饭不说,还在客船的沙龙里敲打字机。我听了这些,心情忽然愉快起来。同时又觉得那个美国人简直是个怪物。遭遇那样的狂风巨浪,还能泰然自若,远非人力所及。给他做身体检查,说不定能意外发现长了三十九颗牙齿,或是生了小尾巴——我依旧和马杉君坐在甲板的藤椅上,如此胡思乱想着。大海似乎忘记了昨日的狂暴,海水湛蓝而平静,右侧船舷的远处,出现了济州岛的山影。
二 第一瞥(上)
刚出码头,几十个陌生的人力车夫就把我们围住了。“我们”是报社的村田君、友住君、国际通讯社的琼斯君和我,一共四人。车夫这个词,原本在人的印象里,绝无不洁之感,反倒因其劲头十足,让人油然而生江户式的心情。可是中国的车夫,视为邋遢的代名词也并非夸张。而且一眼望去,面相都十分古怪。他们围在前后左右,各自伸长了脖子大声吆喝。刚刚上岸的日本妇女,似乎颇为惧怕。其实,我被其中一人拉住外套袖子时,也不由得躲到高个子的琼斯身后了。
我们冲出车夫的包围,终于坐上了马车。马车刚刚启动,拉车的马就突然冒冒失失地撞上了街角的砖墙。年轻的中国车夫恼怒地抽打马儿。那匹马鼻子顶着砖墙,一个劲儿地撅着屁股乱跳。马车自然几乎要倾覆,路上立即聚了一群看热闹的人。看来在上海不抱以决死之心,是无法乘坐马车的。
不一会儿,马车继续前进,来到铁桥横跨的河边。河上停满了中国的驳船,密集得连河水都无从看见。河边有几辆绿色的电车,平缓地行驶着。放眼四处,建筑皆为三四层的红砖楼。西洋人、中国人脚步匆忙地走在柏油马路上。在头上包着红头巾的印度警察的指挥下,那些世界性的大众立刻礼让马车先走。交通秩序井然,即使偏袒地看,东京、大阪等日本的都市也有所不及。人力车和马车勇往直前的架势让我有些恐惧,但看着这样令人舒畅的景色,心情也渐渐愉快起来了。
不久,马车停在名叫东亚洋行的宾馆门前。旧日金玉均在此被暗杀。第一个下车的村田君给了车夫几文钱。然而车夫似乎嫌不够,不肯缩回拿了几文钱的手。嘴角唾沫飞溅,一直嚷嚷个不停。可是村田君装作没听见,径直走上玄关,琼斯、友住两位也完全不理会滔滔不绝的车夫。我有点同情这个中国人。转念一想,大概上海流行这样做,便迅速跟着他们走进大门。这时候我回头看见车夫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恬然坐在驾驶座上。早知如此,又何必那般聒噪呢。
我们被领进光线昏暗、装饰豪华俗气、感觉怪异的会客室。原来如此,即便不是金玉均,也随时有可能迎来从某扇窗户外飞来的子弹——我心中暗想。正在这时,身穿西装、显得精神十足的老板,吧嗒着拖鞋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展开
目录
游记 中国游记
自序
上海游记
江南游记。
长江游记
北京日记抄
杂信一束
小说 奇遇
南京的基督
桂子春
秋山图
火神阿耆尼
奇遇
母亲
将军
第四个丈夫的来信
桃太郎
马腿
湖南之扇
随笔 中国印象
新艺术家眼中的中国印象
中国之画
僻见(选)
日本小说的中译
诗歌 巴旦杏
诗歌里的中国
翻译小品 粉笔画龙
粉笔画龙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