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资料基础与工作方法
1.4.1 资料基础
1.4.2 工作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内涵分析
2.1 理论基础分析
2.1.1 系统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资源经济学
2.1.4 产业经济学理论
2.1.5 资源禀赋理论
2.1.6 矿业循环经济理论
2.1.7 资源型城市理论
2.2 重要矿产资源内涵分析
2.2.1 重要矿产资源的基本内涵
2.2.2 重要矿产资源的基本属性
第3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
3.1 地理与环境
3.1.1 交通位置
3.1.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3.1.3 供水、供电
3.1.4 地震情况
3.1.5 生态与环境
3.2 矿山建设历史
第4章 矿床地质
4.1 区域地质背景
4.1.1 区域地层
4.1.2 区域构造
4.1.3 区域矿产
4.2 矿区地质
4.2.1 地层
4.2.2 构造
4.2.3 含矿地层特征
4.3 矿体地质
4.3.1 矿体特征
4.3.2 矿石质量
4.3.3 矿石类型及品级
4.3.4 围岩及夹石
4.3.5 共伴生矿产
4.3.6 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
4.3.7 硫的来源分析
4.4 有益元素赋存特征
4.4.1 主量元素赋存特征
4.4.2 镓元素赋存特征
4.4.3 锂元素赋存特征
4.4.4 钪元素赋存特征
4.4.5 稀土元素赋存特征
4.4.6 Ga、Li、Sc、REE的可利用性评价
4.5 资源条件
第5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5.1 试验种类、方法和试验结果
5.1.1 大佛岩.川洞湾铝土矿床
5.1.2 菜竹坝铝土矿床
5.1.3 水田坝铝土矿床
5.2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第6章 开采技术条件
6.1 区域水文地质
6.2 矿区水文地质
6.2.1 含(隔)水层的划分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特征
6.2.2 岩溶、裂隙发育状况
6.2.3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6.2.4 地下水动态特征
6.2.5 坑道水文地质特征
6.2.6 矿坑涌水量计算
6.2.7 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6.3 供水水源及水质评价
6.3.1 供水水源
6.3.2 水质评价
6.4 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6.4.1 工程地质
6.4.2 环境地质
6.5 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第7章 国内政策及供需分析
7.1 铝产业各领域应用
7.2 产业政策分析
7.2.1 美国“关键矿物”政策
7.2.2 我国资源开发政策
7.2.3 重庆市相关产业政策
7.3 市场供需分析
7.3.1 矿床类型及分布
7.3.2 国际市场供需分析
7.3.3 国内市场供需分析
7.3.4 重庆市供需分析
7.4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8章 可利用性研究
8.1 可利用性评价方法
8.1.1 多属性决策理论在矿业开发中的应用
8.1.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8.1.3 评价方法的选择
8.2 可利用性评价原则
8.2.1 科学有效性原则
8.2.2 可操作性原则
8.2.3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8.2.4 灵活适应性原则
8.2.5 显著性原则
8.3 可利用性评价体系构建
8.3.1 可利用性评价指标构建方法
8.3.2 可利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8.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8.4 建立可利用性评价模型
8.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8.4.2 评价指标信息提取
8.4.3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及判别表
8.5 可利用性评价结果
8.5.1 易利用矿区
8.5.2 可利用矿区
8.5.3 近期难利用矿区
8.5.4 难利用矿区
第9章 结语
9.1 主要成果
9.2 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