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我们用共鸣与和声,记录下这一时刻的书与人。
翻开本期杂志您能看到,一个从教40年的钢琴爷爷,一个为生活奔波的建筑大叔,原本毫不相干的两段人生,却因为深圳华强北街头的琴声,在夜色中划亮天空,点燃彼此心中的火苗,也点亮你我的生活。
还能看到两个同为湖湘老乡的深圳保安,通过一场执着的文学对手戏,共同敲开中国作家协会的大门,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找回共同的梦想;我们看到一个互联网大厂的90后白领,为了走进保洁员母亲的过去与当下,用文字“把母亲写给她自己看”;
我们也看到新加坡作家尤今用她的文字为深圳“亮一盏灯”,在书的“落脚处”怎样做一个提灯的人;我们更看到文学巨匠贾平凹怎样“一路趔趄走来”,用一场特别的阅读盛宴,和深圳读者来一次近距离的精神对谈……
共鸣与和声,有抒情,有歌颂,也有追问和拷问。就如同“十字路口的书店人”,在一个凛冬深夜汇集于18年不曾熄灭灯光的深圳中心书城24小时书吧,探讨文字、阅读与书店的光明和未来!
《书都·走读深圳》是由深圳出版集团出品,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重点文化刊物。以在地性为着重点,宗旨是“打造一座城市的文化说明书”。杂志秉承“接地气、见未来、有思考”的原则,聚焦能够代表深圳力量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对他们的记录和解读来探索深圳未来,努力做成在地文化和在地精神的标签。
编者的话——
共鸣的和声
首发在深圳——
“20年下来,他也成了深圳的一张海报”
面孔——
贾平凹:一路趔趄走来!
外眼——
尤今:我为深圳“亮一盏灯”
深圳客——
钢琴爷爷与建筑大叔的街头共鸣曲
把母亲写给她自己看
两个保安作家的文学对手戏
把哲学读上舞台:活在这可爱的民间
封面——
何以“书”香
霍启刚:香港为什么要设立全民阅读日?
做出版任何时候都不要妄自菲薄
用个人选择回应时代命题
金庸百年:一个顶级作家到底有什么用?
葛亮:新城旧事中的文化延续
香港书展成为“现象”的背后观察
从实验图书馆到快乐图书馆
用阅读对一座城市的“望闻问切”
特稿——
书店人的十字路口
共读双城——
圳水源头并蒂莲
目的地——
罗瑞合传奇
《寻找罗定朝》的越洋对话
鹤湖漫步
古村落何以成为国际村
老村烟火:罗瑞合夜市
未来——
开往曙光的晨曦特快
阅读・湾区书讯——
阅读・深圳书讯——
阅读・深圳作家新书——
阅读・湾区书评——
“别离”的逆光
为一座伟大的城市立传
专栏——
以“深圳”命名的物种
作为设计家的黄永松
梧桐岛的野
“地方”的艺术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