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shou席研究员、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唐克扬关于故乡芜湖的一部文化随笔。
通过回望自己的出生地芜湖,作者以学者的专业思维和大量古今文献,书写了城市人与他们原居住地之间的多维关系,阐释了理论意义上的“故乡”概念和“城—乡”关系,并以此对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景观和城市建设做出了自己的梳理和思考,从建筑、景观、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非虚构了难以尽言却更为广大的乡土中国。其文字糅合经济、历史和人文地理,展现了中国社会不停演进的历史画卷。
简而言之,本书并非类似地方志似的地理确认,而是从更广阔的人文角度和更久远的地理场域对家乡芜湖展开的关于故乡之于个体的复杂辐射,经由“我”(作者)的观看,表达“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回看与前瞻。
全书历史事实与个人回忆及想象交织,不仅为读者导向有关世界的知识,而且构成了一部打动人心的城市故事。
到港
调转我的视线往江畔风景的反方向的,是偶然 买到的一张民国照片。它拍摄的是大江而不是江岸 了,好像重点是人,不是风景。
是哦,假如把老照片里的相机镜头 180 度反转过来,即使是今天,从吉和街上视线毫无遮拦的“吉和 广场”上,往大江的那一侧望去,茫茫烟水似乎也没 有什么可看的呢 ……
随照片注明,画面里的四个人物都有具体的名 姓:梁洛书,李国富,李澄清,李泽鉴。可是,在浩 如烟海的晚清期刊、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我没 有找到关于他们的任何有用信息。他们很可能不是 什么有名的文人骚客,如果触景生情吟哦几句,也 是那种歪诗。
比如这个自我标榜为“北京大学校预科毕业生” 的芜湖游客所作的:
风流淘尽大江东,水色苍茫接远空。沙鸟飞时远树绿,布帆来处夕阳红。潮过瓜步声犹怒,山到江南头不童。此去芜湖应已近,好将竹报付邮筒。
— 丁鸿宾《由金陵赴芜湖江船上作》
一般破浪有长风,江水滔滔气势雄。东下百邑知地力,西来万里识王(禹)功。名标吾国版图里,利在他人掌握中。试看而今第一渎(禹治四渎,江居第一),果真谁是主人翁?
— 丁鸿宾《由金陵赴芜湖江船上作 · 其二》 1
我喜欢这照片,是因为照片里难得真实不呆板的表情,不像清末人,他们已经懂得如何面对镜头,“摆酷”。他们看上去很像是今天的文艺青年,有了城市人那种对“格式”(style)的追求。斜倚在礁石上,没有大包小裹,不排除是本地人,也有可能,只是路过的旅客放下行李到此游玩罢了。他们很潇洒、很悠闲的样子,只是水天背景中却什么都看不见,不知他们欣赏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已经不是天子袖中的“娇民”,而是一个新国家的“主人翁”了。
引 言 故乡来的陌生人 1
第一章 眼见为实:老照片里的重逢 23
发现故乡的塔 25
从河流上看见 37
看不见的城市 49
第二章 真实生活:河流上的故事 65
到港 67
江上往来人 81
太平山水 95
第三章 诗和地方:不确定的回忆 115
乡关何处 117
从建康以下 131
天际识归舟 145
第四章 无名的故乡:地方志的写法 163
年轻的历史 165
新闻与传说 177
无名的和未名的 191
尾 声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