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上篇 晚清民国词学的新变
第一章 晚清、民国词风演进历程及其反思
第一节 晚清社会发展与“浙”“常”两派的相互消长
第二节 常州派理论的演变与自我否定
第三节 西学东渐与新型词学观念的形成
第四节 三次词风改变的总体趋向与思考
第二章 现代学校的建立与词的传习方式演化
第一节 词学名家与高校词学师资的构成
第二节 多样化教学手段与词的实践性训练
第三节 校园社团、刊物与词的创作实践
第四节 学校词学教育的特点与意义
第三章 现代文艺专刊与民国旧体词的创作
第一节 旗帜与纽带:词坛“同人”的跨域集聚
第二节 主流与潜流:核心词人的散点透视
第三节 时代与词心:刊物作品的微观考察
第四节 词学视域下文艺专刊的价值与地位
第四章 现代词社与民国词学观的构建——以午社“四声之争”为例
第一节 午社“四声之争”的起因与过程
第二节 “四声之争”的核心与实质
第三节 “四声之争”与词体功能定位的重新思考
第五章 中国传统词学的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传统的词与现代的词学
第二节 近代社会形态变化与词学的蜕变
第三节 词学研究格局的重新整合与中国现代词学的确立
下篇 词学新旧转化与词学家代际替换
第六章 吴梅在词学新旧转换中的阶段与意义
第一节 传统教育与现代高校的交汇
第二节 创作与研究并重的词学课堂
第三节 《词学通论》的双重形式特征
第四节 填词的喜好与规范
第七章 胡适的词学研究及其对现代词学的推动
第一节 胡适的词史观及其评价
第二节 胡适对苏辛词的评价
第三节 胡适对现代词学的影响与意义
第八章 夏承焘的词学渊源及其对常州词派的扬弃
第一节 夏承焘的师承及其常州词派渊源
第二节 常州派寄托理论与夏承焘的比兴寄托观
第三节 常州派正变理论与夏承焘的源流正变观
第四节 常州派尊体理论与夏承焘的词体功用观
第九章 夏承焘“四声说”及其对现代词学的意义
第一节 “梦窗热”的流弊与夏承焘“四声说”的提出
第二节 夏承焘“四声说”的逻辑前提:宋人有四声
第三节 夏承焘“四声说”的核心:不破词体、不诬词体
第四节 夏承焘“四声说”的完善:词失乐后,更须守四声
第五节 夏承焘“四声说”平议
第十章 唐圭璋对常州词派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第一节 唐圭璋的词学师承与常州派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常州派理论的嬗变与唐圭璋的选择
第三节 “真”的强化与唐圭璋词学观的个性化特征
第四节 唐圭璋对常州派的突破及其历史价值
第十一章 詹安泰宋词风格流派论的再认识
第一节 詹安泰宋词风格流派论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詹安泰宋词风格流派理论的渊源与突破
第三节 詹安泰宋词风格流派理论的词学史意义
附录一 民国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民国词研究的现状与回顾
二、民国词研究亟待突破的学术瓶颈
三、民国词研究的趋势分析
附录二 论黄咏雩抗战时期的词
一、词人心灵的真实记录
二、战乱中的历史图景
三、苍凉的词风及其成因
四、词学渊源与词史定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