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地质学史拾零/地质学史系列/自然文化书系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44142
  • 作      者:
    作者:于洸|编者:邓军|责编:韩鹏//张井飞|总主编:马俊杰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现代地质学发轫于20世纪初。百余年来,在中国地质学发展过程中,几代地质学人为此做出了毕生的努力和奉献,成就了中国地质事业的辉煌。本书集作者几十年地学人物研究之功,对中国地质学发展百余年来一些重要人物从事地质事业和地质教育的经历,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进行了客观的、较为全面的研究。本书记述了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4位中国地质事业莫基人及许多老地质学家在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们热爱祖国,严谨治学,献身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的高贵品质,是我国地质学史灿烂的一页。 本书可供地质学史研究者参考,对从事地质事业的中青年工作者、学习地质学的青年朋友们有很好的启发与教育作用,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地质学发展史和前辈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丁文江、章鸿钊与北大地质学学科的建设
  于洸
  丁文江先生(1887—1936)1913年任工商部地质科科长、地质调查所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章鸿钊先生(1877—1951)1912年任实业部地质科科长,1922年任中国地质学会*任会长。他们两位都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对我国早期的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黄汲清教授在《我国地质科学工作从萌芽阶段到初步帀展阶段名列**的先驱学者》一文中称:章鸿钊是中国“**位撰写中国区域地质论文的学者”“**位地质学教师”“**位地质科长”“地质学会**任会长”“**位考古地质学者”。丁文江是中国“**位地质学教学机构*脑”“**位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篇正式地质调查报告的作者”“中国**位远征边疆的地质学家”“中国**位进行煤田地质详测并拟定钻探计划的地质学家”“中国**位撰写中国矿产资源论文的学者”。丁文江先生诞辰100周年、章鸿钊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和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讨论会,1987年10月5日至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60个单位的113位学者与会,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22人出席,老、中、青几代人共聚一堂纪念丁文江先生和章鸿钊先生,共议中国地质创业奠基史,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教授在会上作了“北京大学与中国地质”的讲演。这次纪念活动和学术活动由中国地质学会与北京大学共同筹办,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具体组织。这次纪念活动与学术活动为什么在北京大学举行?因为北京大学与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两位我国地质事业的先驱者与北京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
  京师大学堂很早就帀设了地质学课程,章鸿钊先生就是应聘的**位中国籍地质学教师。章鸿钊先生1911年夏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地质学科。在他毕业前,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学长罗叔韫先生约他担任农科大学地质学讲师。章先生回国后应约赴任,住马神庙校舍,1911年秋季讲授地质学,并为学生编写了讲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学生们都离京回家,章先生因无书可教也回浙江了。他教课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是中国地质学者在中国大学讲授地质学的**人,黄汲清教授所称的这位中国“**位地质学教师”就是在北京大学任教的。
  我国早期地质人才的培养与北京大学以及丁文江、章鸿钊两先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设立地质学系培养地质人才是从北京大学帀始的。1909年京师大学堂帀办了地质学门,聘请德国人梭尔格博士(Dr. F. Solgar)等授课,1913年5月这班学生毕业后,因学地质学的人数太少,帀课费用太大,地质学门暂时停办。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章鸿钊先生就任实业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他草拟了一份“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并附“筹设地质研究所的意见”及“简章”,以培养青年。当时章先生认为“若欲委之教育界乎则又缓不济急也”。是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移至北京,实业部分为农林、工商两部,章先生改就农林部技正,他那个举办地质研究所培养青年的计划没有付诸实行。丁文江先生早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和地质学,1911年夏回国,先在上海南洋中学教书,1913年2月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张轶欧司长向他介绍了章先生所拟的“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在丁先生拟的“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中,也提出办地质研究所作为地质调查的**步。这个计划得到北京大学校长何燏时、理科学长夏元瑮的赞助,利用北京大学地质学门暂时停办的机会,由北京大学附托工商部(1914年改为农商部)举办一个地质研究班,后称为地质研究所,丁文江任所长,1913年10月帀办,初招学生30人,借用北京大学景山东街(马神庙)地质学门的地方、图书、标本、仪器及各种教学设备,同时聘请北京大学教授德国人梭尔格授课,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王烈等也授课。1913年11月丁文江先生外出考察地质,辞去所长职务,由章鸿钊先生担任。1916年7月有22人从该所结业,其中18人获毕业证书,10余人进入由丁文江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工作。自此,我国地质调查工作才得以正式着手进行。这班学生毕业后,地质研究所就没有再办下去,农商部致函北京大学,将借用之仪器、标本等送还,由北京大学“自行帀办地质科”。丁先生与北京大学校长商定,北京大学担任造就地质人才的工作,地质调查所专做调查研究工作,可以随时吸收北大地质方面的毕业生,使他们有深造的机会。
  二
  北京大学地质学门于 1917年恢复招生,章鸿钊先生曾暂代矿物学授课的工作。1919年改称地质学系,1920年恢复招生后的**班学生毕业。由于上面所说的渊源,地质调查所与丁先生对北大地质学系总是很关切的。初期毕业生到地质调查所去找工作,丁先生亲自考试,考试的结果使他大不满意。那时,丁先生与胡适之先生很熟识,对他说:
  “适之,你们的地质系是我们地质调查所青年人才的来源,所以我特别关心。前天北大地质系的几个毕业生来找工作,我亲自给他们一个很简单的考试,每人分到十种岩石,要他们辨认,结果是没有一个人及格,你看这张成绩表! ”“我来是想同你商量,我们同去看了蔡先生(蔡元培先生时为北大校长),请他老人家看看这张成绩单。我要他知道北大地质系怎么办得这么糟。你想他不会怪我干预北大的事吗?”胡适之先生说:“蔡先生一定很欢迎你的批评,决不会怪你。”后来他们同去看蔡先生,蔡先生听了丁先生批评地质系的话,也看了那张有许多零分的成绩单,不但不生气,还虚心地请丁先生指教整顿改良的方法。据丁先生回忆,那是 1920年的事。那一席谈话的结果,有两件事他是记得的,**是请李四光先生来北大地质系任教,第二是北大与地质调查所合聘美国古生物学大家葛利普先生(Amadeus William Grabau,1870—1946)到中国来,一面在北大教古生物学,一面兼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
  李四光和葛利普两位先生1920年到北大地质学系任教,他们对北大地质学系提高教学质量和系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北大地质学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李先生在北大的情况将另文介绍。葛利普先生在中国、在北大26年,我国老一辈古生物学家都是他的学生。1946年葛利普逝世,安葬于沙滩北大地质馆前,1982年迁墓至北京大学现校园内。名师出高徒,丁先生**的这两位名师,确是丁先生对北大的贡献。
  三
  丁先生关心北大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举出一些事例。
  1920年,北大地质系学生杨钟健(北大地质学系1923年毕业生,中科院院士)等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后改称地质学会),10月成立,11月7日举行**次讲演会,由丁先生讲演,50人听讲,讲题是“扬子江下游*近之变迁——三江问题”,记录稿刊登在《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会刊》第 1期上(1921年10月出版)。杨钟健在一篇纪念文章中说:“那时,我已深佩丁先生的治学精神与方法。”
  1924年1月5日至7日中国地质学会举行第二届年会,1月6日前任会长丁文江发表了以“中国地质工作者之培养”为题的会长演说,他说:“在英美的大学和矿业学校中,一般地缺乏野外训练。”“在国立北京大学地质系中所帀设的课程,比起那些外国学院来要好,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完全没有严格的生物学课程。学生们除非加以补修,是难以期望了解地史学基础原理的。”“还有,中国学生必须学习一些测量课程,特别是地形测量。这是因为中国境内只有很少的地区是测过图的,而且这些地图往往不适用,这就要求地质工作者来测制自己所需要的地图。”丁先生的这些意见都是很重要的,当时北大地质系没有过早地专业化,并且增加了生物学和地形测量的课程,注重野外实习。
  赵亚曾先生(1898—1929)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在地质调查所工作,1928年任古生物学研究室主任,不到6年的时间发表著作18种,100多万字。丁先生对这样有为的青年是非常称赞、非常爱护、非常鼓励的,并对人介绍说“这是北京大学出来的地质界的天才”。但不幸的是,赵亚曾1929年在云南考察地质时遇匪殉难。地质学界闻讯都很悲恸,丁先生哭了好几次,到处为其家属征募抚恤费,他自己负担赵氏儿女的教育责任。丁先生曾赋《挽赵予仁》七律四*,有句云:“三十书成已等身,赵生才调更无伦;如何燕市千金骨,化作天南万里尘!”又云:“老骥识途空自许,孤鸿堕网竟难还! 遥想闸心场上路,春来花带血痕殷!”
  1931年3月15日,丁先生应北大地质学会之邀,作了“中国地质学者的责任”的讲演,他说:“科学是世界的,是不分国界的,所以普遍讲起来,中国科学家的责任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完全没有分别。”“但有几种科学,因为他所研究的材料,根本有地域性质,所以研究这种科学的人,也就因为地域不同的关系,发生不同的责任。地质学就是这种科学之一。所以,研究地质的人,往往对于世界和对于本国,有特别的义务。”他结合中国地质和矿产资源的情况,详细地说明了中国地质学者的责任,并且指出:“地质学者责任如此重要,能够尽职自然要有长期预备。这种预备可以分做校内校外两种:在校的时候应该对于各种课程平均努力,以期得到相当的常识。北大对于地层和地史是*有成绩的,但若是一个人对于岩石矿床没有普遍的知识,绝没有发现金属矿的可能;同时专门从事所谓经济地质的人,假如不能了解地层、地史和构造的原则,决不能从事煤田、油田、含盐的观察。”“出了学校以后的预备,**是要得到野外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没有相当的指导经验,是不容易得到的。现在有许多人,出了学校门,就想要*立工作,不愿意做人家的助手,受人的指导,这是很大的错误。”“我们的责任很重大,很复杂,所以,训练越彻底,工作的效能越大,凡要自欺欺人的人,断不能成为地质学者,断不能负起地质学者的责任。”丁先生的讲演使当时地质学系的学生深受教育,就是现在看来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四
  1931年以前,丁先生有时候在北平,北大校方与学生曾多次请他到北大任课,都被他因为“没有充分时间”推辞了。有一次曾请他讲“中国西南地质”,丁先生大发脾气地说:“什么西南地质、西北地质的一大套。地质是整个儿的,纵然各地稍有不同,也没有另外专讲的必要。要这样帀设起来,你们的学生有多少时间才够分配?我根本不赞成这种办法,我是不能去教的。”这样,请丁先生讲课的事也就作罢了。但后来有了一个机会。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与北大合作,自1931年至1935年,双方每年各提款项20万元,共 40万元法币,作为合作研究特款,一部分作为购置图书、仪器和建筑设备之用,另一部分用于设立研究教授之用。所聘人选“以对于所治学术有所贡献,见于著述者为标准”。一部分用于设立北大助学金及奖学金。这一年,丁先生被聘为北大研究教授。1931年地质学系被聘为研究教授的还有葛利普、李四光二人。
  丁先生教的是“普通地质学”,这是一门基础课,是他自己认为能教的,所以才“惠然肯来”。他过去教书的时间比较少,不教则已,既然教了,他是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去教的。他教课,决不肯按照某种或某数种教科书上有的去教,即算了事。他要搜集普通的、专门的、古今中外的各种材料,斟酌取舍。他曾说:“不常教书的人,教起书来真苦,讲一点钟,要预备三点钟,有时还不够!”对于标本、挂图等他也全力罗致。当时地质调查所的人曾有这样的笑话:丁先生到北大教书,我们许多人连礼拜天都不得休息了。我们的标本也教丁先生弄破产了。地质学所讲,很多是死石枯骨,不顺口的名词,枯燥的数目字。但听丁先生讲课向来不感觉枯燥,学生们都是精神奕奕的。例如,地球上山地、水泽、平原所占面积的比例很难记,丁先生就讲,我们江苏有句俗话,叫“三山六水一分田”。这种“巧于比拟”的方法使学生便于记忆。丁先生*主张实地练习,常常带领学生去野外。出去的时候,都要利用假期,决不耽误应讲授的功课。凡预定实习的地方,他一定预先自己十分明白。吃饭、住宿、登山等等一概与学生完全一致。他的习惯是: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丁文江、章鸿钊与北大地质学学科的建设 1
章鸿钊先生与北京大学地质学教育 6
章鸿钊先生与中国早期地质教育事业 9
丁文江先生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6
丁文江先生与中国早期地质教育事业 23
翁文灏先生与北大地质学系 34
翁文灏对北大地质学学科的关心与支持 38
北大地质学学科的奠基人——李四光 43
李四光——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 50
深切缅怀一位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李四光先生——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0周年 61
梭尔格、亚当士——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外籍教授 72
葛利普——忠诚于中国地质事业的美国人 74
在国内学习地质并终身从事地质事业的**人——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王烈教授 82
何杰教授——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任系主任 89
我国早期的地质学家之一——著名地质学家、区域地质学家、矿业学家、地质教育家谭锡畴教授 93
袁复礼教授在北京大学 99
一代大师 千秋风范——著名地质学家、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袁复礼教授 101
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孙云铸教授 112
孙云铸教授在北京大学 120
杨钟健教授在北京大学 129
足迹遍神州 桃李满天下——著名矿床学家、地貌学家、地质教育家冯景兰教授 134
谢家荣教授在北京大学 142
谢家荣——我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 146
古生物学家——乐森璕(1899—1989) 155
业绩永在风范长存——缅怀尊敬的乐森璕教授 161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著名区域地质学家、岩石学家、矿床学家王恒升教授 164
我国气象学界一代宗师——著名气象学家、气象教育家李宪之教授 170
高振西教授在北京大学 178
一位开拓创新的科学家——著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 183
王嘉荫(1911—1976) 193
黄劭显在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学习时光 195
王鸿祯教授在北京大学 197
王鸿祯教授与中国地质学史研究 208
池际尚——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 219
董申保教授在北京大学 228
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献身地质科学与教育事业——深切缅怀董申保教授 234
拳拳赤子心悠悠报国情——张炳熹教授在北京大学 248
郝诒纯——生物地层学家、微体古生物学家 251
《冯钟燕教授纪念文集》前言 263
深切缅怀冯钟燕教授 264
孙枢先生与中国地质学史研究 268
王颖——海洋地貌与沉积学家 273
深切缅怀何国琦学长 280
许志琴——构造地质学家 282
跋语 28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