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鼠脑应用解剖学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5284
  • 作      者:
    编者:陈幽婷//王平宇|责编:胡治国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教材包含中枢神经组织学、鼠脑的大体解剖、鼠脑血管解剖、鼠脑切片的断面解剖以及与人脑的比较解剖学基础知识。在编排上分为三章:第一章“中枢神经组织学”,从细胞水平学习脑组织的显微镜下形态,为后续学习断面解剖补充微观解剖知识;第二章“鼠脑的大体解剖”,由浅入深介绍鼠脑的形态结构,为后续学习断面解剖补充宏观解剖知识;第三章“鼠脑的断面解剖”,根据结构变化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脑冠状切片和矢状切片,以此为基础学习鼠脑的断面解剖。脑血管包括组织学、大体分布和断面分布三方面内容,与比较解剖学共同归入三章之内。本教材每个章节均有大量与文字描述配套的插图以便读者自学,其中纸质版内有插图约470幅,另有二维扫码彩图300多幅,后者相当于为本教材附加了一本彩色图谱,其内包含两套鼠脑细胞染色和纤维染色连续切片的全景片图像以及各脑区切片的局部放大图像。 本教材不仅可作为硕士研究生的神经解剖学教材,也适用于初涉神经科学研究以及非医学专业而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工作者,同时也可作为自学比较神经解剖学的专业书或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中枢神经组织学
  对神经系统的观察研究需要深入到细胞水平时,*常用的方法是制作出合适的组织学切片,借助显微镜研判神经组织的镜下形态。近年来虽有高科技新方法不断推出,但一些传统的**组织学技术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为便于初学者在光学显微镜下理解掌握中枢神经的断面解剖结构,根据后续学习脑断面解剖的需要,先行简述中枢神经组织学及相关技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入门性组织学知识,仅能浅显概括而无法精深细致,在实际的科研应用中,需进一步深入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专著。
  **节 神经组织常用切片染色技术
  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组织的形态,应根据观察的重点,选用不同的切片法和染色法,才能制作出合适的组织切片,满足镜下学习研究的需要。
  一、组织的固定和取材
  神经组织在缺血缺氧数分钟内即可出现神经细胞的损伤,故需用*短的时间将神经组织的成分原位保存下来,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组织切片。保存神经组织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灌注固定后取材和新鲜组织取材后固定两种。
  (一)灌注固定后取材
  腹腔注射麻醉剂将鼠麻醉后,开胸经左心室灌输组织固定液,然后掀去颅盖,将整脑取出备用。此穿心灌注固定法效果*佳,且全身器官组织均同时可用。
  (二)新鲜组织取材后固定
  腹腔注射麻醉剂将鼠麻醉后,迅速断颈处死,掀去颅盖将脑取出,切取需要的脑块,立即投入固定液或液氮内备用。小鼠可脱臼处死,然后开颅取脑。初学者也可先辅以吸入麻醉,然后断颈。此法取材要求动作迅速、低温操作,才能保证切片质量。
  二、组织切片制作
  整脑或脑块经固定后硬度增加,可切成菲薄的脑片以备后用。常用的切片法有石蜡切片、冰冻切片、振动切片、超薄切片等,每种方法各具特色,此处仅简介*常用也是*基础的两种切片法。
  (一)石蜡切片
  石蜡切片(paraffin section)是利用石蜡做支持介质以增加组织的稳固性,此法也是制作病理学切片*常用的方法。将石蜡浸入组织块内做成组织蜡块,可在石蜡切片机上切出 5μm左右(一般4~8μm)的薄切片。因切片厚度小于大多数胞体的直径,故染色后可以清晰观察单个胞体的结构(图1-1-1a,图1-1-2)。石蜡切片的制作步骤较繁琐,易因制作者的技术问题而产生人工假象,故在镜下读片时要注意甄别,以免干扰或误导观察结果。
  石蜡包埋的组织块可在室温下长期保存,方便研究标本的收集和存储。
  (二)冰冻切片
  冰冻切片(frozen section)无须支持介质,利用神经纤维网的韧性,直接在冰冻切片机上做出切片,切片厚度常大于15μm(一般30~40μm)。因其厚度超过大多数胞体直径,故切片染色后镜下常出现多个胞体重叠,不利于研究单个细胞,但观察细胞集群(又称神经元群或神经核)及其分布趋势效果好(图1-1-1b)。冰冻切片的制作步骤相对简单,易于做成连续的脑片,可大范围地对神经核或纤维束进行连续变化的动态观察。
  图1-1-1 神经组织切片法比较(尼氏染色,a. 5μm石蜡切片;b. 30μm冰冻切片)
  三、组织切片染色
  应根据观察侧重点选用不同的染色法,常用的神经组织染色法有组织学染色(histological staining)、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HC)染色、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染色等。下述两种**的组织学染色法应用广泛,被称为普通染色或常规染色。
  (一)尼氏染色
  尼氏染色(Nissl staining)又称 Nissl染色,是神经组织学*常用的染色法。利用碱性染料使神经元内的尼氏体(Nissl body)着色,*常用的染料是甲酚紫(cresol violet),又名焦油紫。切片经甲酚紫染色后,进行适当的分色处理,可使胞质内的尼氏体和胞核内的核仁呈现紫色或紫蓝色,而其他细胞器以及结缔组织几乎无色或呈淡蓝色。因神经元胞质内富含尼氏体,故尼氏染色可衬托出神经元胞体、胞核及近胞体树突的轮廓。核仁因强嗜碱性,着色深浓,在几乎无色的核基质内易于辨认。注意:尼氏染色切片内神经元周围的浅染(或无色)区为神经纤维网或神经纤维束所在之处(图1-1-2a)。除甲酚紫外,常用的碱性染料还有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硫堇(thionine)和中性红(neutral red)等。
  图1-1-2 神经组织染色法比较(脊髓前角石蜡切片,a. 尼氏染色;b. H-E染色)
  (二)H-E染色
  H-E染色(H-E staining)的全称为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是病理学*常用的染色法。H-E染色为复合染色:切片先用苏木精单染,再用伊红复染。苏木精(hematoxylin,H)为碱性染料,着色情况似尼氏染色;伊红(eosin,E)为酸性染料,可将尼氏染色不显色的细胞成分和结缔组织染成粉红色。切片经 H-E染色以及分色等处理后,神经元胞核呈灰蓝色,其内的核仁呈深蓝色;胞质整体呈粉红色而其中浅蓝色的尼氏体不易辨认;同时,切片内的神经纤维网、神经纤维束以及结缔组织均呈粉红色或淡红色(图1-1-2b)。
  第二节 中枢神经组织学以及镜下形态
  大体解剖学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组织学的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组织组成,神经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脑血管和脊髓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
  一、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nerve cell)又称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根据神经元的形态,可将其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类;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其分为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类(图1-2-1,图1-2-2)。
  图1-2-1 神经元的形态分类
  图1-2-2 神经元的功能分类
  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位于周围神经系统内,其胞体组成脊神经节和大部分的脑神经节,周围突(又称周围支)参与组成脊神经和脑神经,分布到感受器;中枢突(又称中枢支)随脊神经根和脑神经根入中枢,终止于相应的脊髓后角或脑神经感觉核。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数量*少,仅见于嗅黏膜内的嗅细胞、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耳内的前庭神经节细胞和蜗神经节细胞。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数量*多,其胞体组成灰质和神经核,突起组成白质、纤维束和纤维网等。脊髓前角、侧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多极神经元轴突参与组成脊神经和脑神经,分布到效应器。
  传入神经元(afferent neuron)又称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的大部分均位于周围神经系统内。双极神经元也属传入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的周围突与感受器相连,中枢突将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传出神经元(efferent neuron)又称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为多极神经元,胞体相对较大且轴突长,胞体和树突均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轴突的大部分位于周围神经系统内,将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又称联络神经元(association neuron),也为多极神经元,其胞体和突起全部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胞体大小形态多样、突起长短粗细不一、数量众多,在中枢内相互连结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完成从基础到高级的神经活动。
  (一)胞体以及镜下形态
  神经元胞体(soma,cell body)与其他组织细胞的胞体基本结构相同,都由细胞膜包裹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组成,细胞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细胞质内有丰富的细胞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之处颜色稍暗称灰质(gray matter)。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大、小脑表面聚集成板状分层排列,分别形成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和小脑皮质(cerebellar cortex)。大脑皮质分为3~6层,小脑皮质分为3层。脊髓的神经元胞体则聚集在脊髓中央管的周围,从背侧向腹侧分为10个板层。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并占据特定的脑区称神经核(nucleus),如大脑半球内的基底核(basal nuclei)、脑干内的脑神经核(nuclei of cranial nerve)、小脑内的小脑核(cerebellar nuclei,CblN)、脊髓内的中间外侧核和骶副交感核等。
  1. 形态特点神经元胞体的形态多样,大小差别明显(图1-2-3~图1-2-5)。
  图1-2-3 神经元的形态多样性
  图1-2-4 神经元胞体的大小差异
  图1-2-5 人(a)与大鼠(b)的皮质大锥体神经元
  (1)形态多样:在切片内常被描述为三角形、多角形、星形、锥体形、梭形、圆形、卵圆形等。中枢神经的神经元无论何种形态,仅有一个大而圆的胞核,核内常染色质相对多,并有 1~2个核仁。
  在胞质内的细胞器中,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的含量*丰富,二者合称尼氏体。尼氏体和核仁为强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尼氏染色由此得名),而常染色体则为弱嗜碱性。
  (2)大小不一:*小的5~8μm,如小脑的颗粒细胞和脊髓后角尖处的联络神经元;*大的100~120μm,如人大脑运动皮质的贝兹(Betz)细胞和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一般以直径 20μm左右的居多。鼠与人的中枢神经体积悬殊,但胞体的大小差别并不显著(人:5~120μm;小鼠:8~40μm)。
  2. 镜下形态神经元胞体的镜下形态与切片厚度和染色方法密切相关。在尼氏染色的石蜡切片(厚度一般5~6μm)上,胞核大而圆、染色浅淡但周界清晰,核内有1~2个小圆形深染的核仁。胞核周围的胞质内有深染的尼氏体,衬托出胞体和胞核的轮廓。因近胞体的树突内仍有较多尼氏体,故较粗的近端树突也同时显示(图1-1-2a,图1-2-6a)。冰冻切片(厚度一般 30~40μm)由于细胞重叠,只可见深染的胞体轮廓,不易分辨胞核结构(图1-1-1b,图1-2-7a)。在H-E染色的石蜡切片上,胞核与核仁呈紫色,胞质、突起以及纤维网均呈淡粉红色(图1-1-2b,图1-2-6b)。在稍厚的切片上,H-E染色切片内的粉红色更为显著(图1-2-7b)。
  图1-2-6 海马CA1区分层结构(石蜡切片,a. 尼氏染色;b. H-E染色)
  Pol:多形层;Pyl:锥体细胞层;Mol:分子层
  图1-2-7 小脑皮质分层结构(a. 冰冻切片,尼氏染色;b. 石蜡厚片,H-E染色)
  GrCb:小脑颗粒层;Pk:浦肯野细胞层;MoCb:小脑分子层
  神经元群不同,胞体内尼氏体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各有特点,高倍镜下比较其差异,是鉴别神经元群或神经元类别的方法之一。总体来看,大神经元的尼氏体多呈粗大斑块状,尼氏染色深浓,如脑干内的某些脑神经运动核的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的 α运动神经元等;中等和小神经元内尼氏体多呈颗粒状或细小颗粒状,故尼氏染色稍浅淡。
  神经解剖学称中枢内功能形态相似的神经元群为“某神经核(×nucleus or nucleus of ×)”,如面神经核(facial nucleus)、三叉神经核(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注意:此细胞集群与单个细胞的核均用“nucleus”,提醒初涉神经解剖的研究者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辨别。
  (二)突起以及镜下形态
  神经元的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在中枢神经内,两种突起相互交织。
  1. 形态特点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中枢神经组织学1
**节神经组织常用切片染色技术1
一、组织的固定和取材1
(一)灌注固定后取材1
(二)新鲜组织取材后固定1
二、组织切片制作1
(一)石蜡切片1
(二)冰冻切片1
三、组织切片染色2
(一)尼氏染色2
(二)H-E染色2
第二节中枢神经组织学以及镜下形态3
一、神经细胞3
(一)胞体以及镜下形态4
(二)突起以及镜下形态5
二、胶质细胞7
(一)胶质细胞的分类7
(二)镜下形态8
三、脑血管11
(一)脑动脉的分类11
(二)镜下形态12
(三)脑静脉14
四、结缔组织14
(一)软脑膜14
(二)镜下形态14
五、室周器官15
(一)感受性室周器官15
(二)分泌性室周器官16
第三节鼠脑的断面方位和脑段18
一、鼠脑的断面方位18
二、标准冠状断面的制作方法18
(一)粗略定位18
(二)精确定位19
三、鼠脑的分段19
四、切片内结构的常用描述语20
(一)染色切片的镜下形态和常用描述语20
(二)新鲜脑片和未染色脑片的结构辨识和常用描述语21
(三)脑MRI影像图的结构辨识和常用描述语21
第二章鼠脑的大体解剖22
**节背外侧面22
一、背外侧表面23
(一)嗅球23
(二)大脑半球23
(三)小脑23
(四)延髓24
二、背外侧深部24
(一)大脑半球深部24
(二)小脑深部26
第二节腹侧面27
一、前脑的腹侧面27
(一)端脑27
(二)间脑28
二、脑干的腹侧面28
(一)中脑28
(二)脑桥28
(三)延髓29
第三节正中矢状面29
一、前脑的正中矢状面29
(一)端脑29
(二)间脑29
二、小脑的正中矢状面30
三、脑干的正中矢状面31
(一)中脑31
(二)脑桥31
(三)延髓32
第四节脑干内的脑神经相关结构32
一、中脑内的脑神经相关结构32
(一)动眼神经相关结构32
(二)滑车神经相关结构32
二、脑桥内的脑神经相关结构32
(一)三叉神经相关结构33
(二)展神经相关结构34
(三)面神经相关结构34
(四)前庭蜗神经相关结构34
三、延髓内的脑神经相关结构34
(一)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相关结构34
(二)副神经相关结构35
(三)舌下神经相关结构35
第五节鼠脑的血管35
一、动脉36
(一)颈内动脉37
(二)椎动脉40
(三)基底动脉40
(四)大脑动脉环41
二、静脉42
(一)背侧组42
(二)腹侧组45
(三)尾侧组48
第三章鼠脑的断面解剖51
**节**段——嗅球嗅茎节段51
一、概述51
(一)重要纤维束和脑室系统51
(二)嗅球52
(三)副嗅球53
(四)嗅茎53
(五)半球皮质区与皮质内核团54
二、经嗅球嗅茎节段的断面解剖56
(一)经嗅球中份56
(二)经副嗅球中份57
(三)经嗅茎前份58
(四)经嗅茎后份59
(五)副嗅球的连续切片61
三、嗅球嗅茎节段的动脉分布62
(一)嗅球嗅茎区的动脉62
(二)半球皮质区的动脉63
(三)嗅动脉63
第二节第二段——嗅结节节段64
一、概述64
(一)重要纤维束和脑室系统64
(二)隔区和斜角带65
(三)纹状体区67
(四)半球皮质区与皮质内核团68
二、经嗅结节节段的断面解剖70
(一)经胼胝体膝前70
(二)经胼胝体膝72
(三)经胼胝体膝后74
(四)嗅结节节段的矢状切面76
三、局部区域与局部结构77
(一)屏状核和梨状内核77
(二)半球背外侧皮质的分层78
四、嗅结节节段的动脉分布79
(一)嗅结节、基底前脑和梨状皮质区的动脉79
(二)隔区和斜角带区的动脉79
(三)纹状体区的动脉79
(四)半球皮质区的动脉80
第三节第三段——视前区节段81
一、概述81
(一)重要纤维束和脑室系统81
(二)隔区和斜角带区82
(三)下丘脑区84
(四)纹状体区86
(五)杏仁终纹复合体87
(六)半球皮质区与皮质内核团87
二、经视前区节段的断面解剖87
(一)经前连合前88
(二)经前连合中心90
(三)经前连合后缘92
(四)视前区节段的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96
三、视前区节段的动脉分布97
(一)下丘脑区、基底前脑和梨状皮质区的动脉97
(二)隔区的动脉98
(三)纹状体区的动脉98
(四)半球皮质区的动脉99
(五)脑动脉的深穿支99
第四节第四段——隔海马移行区节段100
一、概述100
(一)重要纤维束和脑室系统100
(二)隔海马移行区102
(三)背侧丘脑102
(四)下丘脑区104
(五)杏仁区105
(六)纹状体区107
(七)半球皮质区与皮质内核团107
二、经隔海马移行区节段的断面解剖108
(一)经髓纹前部108
(二)经髓纹前部后111
(三)经室旁核大细胞部114
(四)隔海马移行区节段的矢状切面117
三、局部区域与局部结构118
(一)室旁核的连续切面118
(二)室间孔与大脑横裂119
(三)杏仁区与杏仁核群119
四、隔海马移行区节段的动脉分布128
(一)下丘脑区的动脉128
(二)杏仁区和梨状皮质区的动脉128
(三)隔海马移行区的动脉128
(四)背侧丘脑区的动脉128
(五)纹状体区的动脉128
(六)半球皮质区的动脉129
(七)眼内动脉129
第五节第五段——海马水平部节段130
一、概述130
(一)重要纤维束和脑室系统130
(二)海马131
(三)背侧丘脑中1/3133
(四)上丘脑134
(五)后丘脑134
(六)底丘脑134
(七)下丘脑135
(八)杏仁区135
(九)纹状体和内囊136
(十)半球皮质区与皮质内核团136
二、经海马水平部节段的断面解剖137
(一)经海马和齿状回初现处137
(二)经海马与齿状回互包处140
(三)经下丘脑X形核处144
(四)经海马伞前缘147
(五)海马水平部节段的矢状切面150
三、局部区域与局部结构151
(一)脑冠状切面内海马水平部的形态151
(二)脑水平切面内海马的形态154
(三)脑矢状切面内海马的形态155
四、海马水平部节段的动脉分布155
(一)下丘脑区的动脉155
(二)杏仁区和梨状皮质区的动脉156
(三)背侧丘脑区的动脉157
(四)海马水平部的动脉157
(五)半球皮质区的动脉157
(六)脉络丛前动脉157
第六节第六段——海马垂直部节段158
一、概述158
(一)重要纤维束和脑室系统158
(二)海马垂直部160
(三)背侧丘脑后1/3160
(四)上丘脑161
(五)后丘脑162
(六)底丘脑162
(七)下丘脑162
(八)杏仁区163
(九)中脑结构163
(十)半球皮质区与皮质内核团165
二、经海马垂直部节段的断面解剖165
(一)经束旁核*大切面处165
(二)经第三脑室*深处168
(三)经后连合*大切面处171
(四)经间脑中脑交界处——额基平面173
(五)海马垂直部节段的矢状切面175
三、局部区域与局部结构177
(一)侧脑室与海马的位置关系177
(二)杏仁区后半主要结构的变化177
(三)底丘脑核与黑质178
四、海马垂直部节段的动脉分布180
(一)下丘脑区和中脑大脑脚的动脉180
(二)杏仁区和梨状皮质区的动脉181
(三)丘脑后部与中脑前部的动脉181
(四)海马垂直部的动脉181
(五)半球皮质区的动脉181
(六)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的动脉181
(七)三叉神经动脉182
第七节第七段——上丘节段183
一、概述183
(一)重要纤维束和脑室系统183
(二)上丘184
(三)管周灰质185
(四)中线区186
(五)中脑腹侧区187
(六)脑桥腹侧区187
(七)外侧区187
(八)脑干网状结构187
(九)半球皮质区189
二、经上丘节段的断面解剖189
(一)经上丘和脚间核前份189
(二)经上丘和脚间核中份192
(三)经上丘和脑桥基底部前份194
(四)经上丘和脑桥基底部中份196
三、局部区域与局部结构199
(一)中脑被盖腹侧区、黑质致密部和红核后区199
(二)脚桥被盖核和二叠体旁核200
四、上丘节段的动脉分布200
(一)脑干腹侧部的动脉200
(二)脑干背侧部的动脉202
(三)半球皮质区和海马的动脉203
(四)前脑的深穿支203
第八节第八段——下丘节段204
一、概述204
(一)重要纤维束和脑室系统204
(二)下丘205
(三)管周灰质和脑桥中央灰质206
(四)中线区206
(五)脑桥腹侧区207
(六)外侧区207
(七)脑干网状结构208
(八)半球皮质区209
二、经下丘节段的断面解剖210
(一)经下丘和脑桥基底部中后份210
(二)经下丘和脑桥基底部后份214
(三)经下丘和斜方体前份216
(四)经下丘和斜方体中份220
(五)经上丘和下丘节段的矢状切面222
(六)中脑节段的大脑半球223
三、比较解剖和局部结构224
(一)脑干外形的比较解剖224
(二)中脑内部结构的比较解剖225
(三)小脑上脚交叉和交叉前、后小脑上脚226
四、下丘节段的动脉分布227
(一)脑干腹侧部的动脉227
(二)脑干背侧部的动脉228
(三)大脑半球皮质区动脉的分布形式228
第九节第九段——脑干小脑相连部节段230
一、概述230
(一)重要纤维束和脑室系统230
(二)小脑232
(三)脑桥中央灰质和背外侧区232
(四)中线区233
(五)脑桥腹侧区234
(六)外侧区234
(七)脑干网状结构235
二、经脑干小脑相连部节段的断面解剖236
(一)经脑干小脑相连部前份236
(二)经面神经降支240
(三)经面神经膝243
(四)经脑干小脑相连部后缘246
(五)经脑干小脑相连部节段的矢状切面248
三、小脑249
(一)小脑的形态和结构249
(二)小脑的断面解剖252
(三)小脑的比较解剖253
四、脑桥内部结构的比较解剖254
五、脑干小脑相连部节段的动脉分布255
(一)脑干的动脉2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