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役用牛骨骼鉴定指南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8445
  • 作      者:
    作者:(匈牙利)拉斯洛·巴尔托谢维奇//(比利时)温·范·尼尔//安·伦塔克|译者:马萧林//王娟//侯彦峰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驯化黄牛用于拉犁或驾车,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和历史文献中都有迹可循,但资料有限,所反映的役用时代可能只比“记录”的时间稍早。考古遗址出土的牛骨遗骸为研究作为早期役畜的黄牛提供了宝贵材料。本书深入分析了从罗马尼亚采集的一系列现代役用牛的脚骨形态和尺寸,并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于一个比利时遗址出土罗马时期牛骨的案例。通过对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现生牛骨标本进行骨病观察和骨骼测量学研究,本书制定了一套基于脚骨病理变化和测量数据来识别役用牛的标准,全方位阐述了黄牛作为役畜所体现的文化、历史和经济价值。 本书可供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病理学等方向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引言
  牛在驯化之初可能就是兼具多种用途的动物。动物考古研究强调了牛作为肉食、乳制品、肥料资源,以及兽皮、蹄筋和骨料等原材料来源的重要性。此外,牛还被作为役用动物饲养。在马属动物被驯化之前,牛可能被用来骑乘或者驮载(Sigaut,1983;Benecke,1994:160)。然而,牛*常见的用途是耕地和拉车。这可以从考古、图像和文献材料中得知,但这些资料数量有限且通常只能提供稍晚时期的信息。而考古发掘出土的骨骼残骸则可能为牛作为早期役畜的研究提供额外的资料。本书将回顾以往文献发表的骨骼证据,并描述一系列在现代役牛脚骨上观察到的形态和测量特征。这批现生参考标本是近期在罗马尼亚收集的,将用来界定一系列与牵引有关的病理,从而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加统一适用的方法来研究出土动物遗存。在个案分析中,从这批现代标本得出的结果,被用于研究比利时一个罗马时期遗址出土的牛骨标本。本书还将尝试界定识别役牛的组织学标准,罗马尼亚的参考标本和大量匈牙利灰牛样本的骨骼测量方法也被纳入其中。此外,本书还将回顾役用牛所带来的更为广泛的文化史和经济学影响。
  1.1 役牛非骨学研究概况
  在19世纪下半叶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牛和马在农业和交通运输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犁、车、轭、马嚼、马镫等器具的发明和应用,家养动物的畜力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因此,考古中发现的这类物品或图像也是其作为役畜的标识。牛作为役畜使用的*早证据发现于同犁、车发展密切相关的近东地区(Benecke,1994:143)。有关犁的*早图像证据,出自乌鲁克城(Uruk)公元前第四千纪晚期的一块泥板上(Sherratt,1981);一枚刻有牛和犁的印章则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一个公元前第三千纪的遗址(Salonen,1968)。不过,伊朗西南部胡齐斯坦省(Khuzestan)的一个遗址发现了深耕的遗迹,表明牛耕可能早在公元前第五千纪就出现了(Sherratt,1987)。
  Milisauskas和Kruk(1982,1991)曾分别综述过欧洲新石器时代役用牛古老的艺术形态。牛戴挽具的雕像见于波兰TRB(Trichterbecher or Funnel Beaker)文化(3700—3100 BC)的两个遗址,还有一个波兰遗址出土了一件TRB 文化晚期(3300—3100 BC)刻有车的陶瓷容器。泥塑车见于匈牙利的巴登(Baden)文化(3500—2800 BC;Banner,1956;Kalicz,1976)和斯洛伐克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Nemejcová-Pavúková,1973)。由于那时家养马属动物很可能还没有出现,尽管只出现了车的艺术形象,仍可推测拉车的役畜是牛。在早期岩画中,作为役畜的牛见于德国的Züschen(Uenze,1958)和Warburg(Günther,1990)遗址,以及乌克兰的Kammennaja Mogila(H?usler,1985)遗址。
  出自公元前三千纪早期瑞士Biel湖地区的Fénil聚落遗址(Tschumi,1949)出土有一件由枫木制作的轭。意大利北部Brescia的一个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则发现了一件由2个动物共用的轭,并出土有犁的遗存(Perini,1983)。在丹麦和荷兰发现了大量铁器时代的轭,而后年代越近,出土轭的数量也越多(Benecke,1994:144)。
  古代土壤中的深耕遗迹可以作为畜力使用的标识,也可视作在马属动物驯化之前使用役牛的间接证据。在欧洲,这类遗迹的发现*早可追溯到公元前第四千纪下半期到公元前第三千纪的丹麦、波兰和英国(Beranova,1987;179)。
  成对埋葬牛的现象在公元前第四千纪下半期的中欧地区时常发生(Neustupny,1967),表明轭可能在成对动物身上使用,进一步说明这些牛是用来拉犁或者拉车的家畜。匈牙利的Budakalász遗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遗址中与对牛埋葬坑伴出的正是上文提及的泥塑车(Banner,1956;Kalicz,1976)。
  以上讨论的各类信息都比较罕见,然而当这些信息同时出现在一个遗址中,将有助于阐释动物骨骼遗存。
  画像和文字证据表明,在马属动物引进之后,役用牛的地位依然很重要。一般而言,马属动物用于快速运输较轻的货物,而牛则用于重型运输和田间劳作。在中世纪,软材料马轭具的出现使得在农业和运输中更多地依赖马匹(Lefebvre des No?ttes,1931;4;Langdon,1984:49)。然而,仅基于历史资料很难比较牛、马在役用上的重要性。只有在距今较近的历史时期才有这类信息(Starkey,1991)。中欧的历史资料显示,中世纪晚期以来,役用牛的使用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4世纪的意大利年代史编著者Villani写道,在匈牙利“许多阉牛和母牛不是为了役用而饲养”(Makkai,1988:40)。从1641年至1647年,匈牙利32个庄园的3500头家畜中,阉牛所占的平均比值是12%(Gaál,1966:158-161)。1630年至1646年间,邻近的*立的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也出现了相似的平均比值(来自15个地点的6500头家畜)。以往单个牛群中役用阉牛的比例经常发生变化,而农业机械化的到来则使其发生了巨变。到20世纪中叶,在匈牙利大约两百万头家养牛中,注册登记的役用阉牛比例下降到了6%—7%。由于大规模机械化养殖的发展,1971年记录的役用阉牛总数已不足1000头,在1973年后的国家统计中甚至不再提及(KSH,1979:9-23)。图1中概括了这种下滑的历史趋势。在德国,虽然Ruthe在其**著作《家畜蹄爪护理》一书中仍然提到役牛是小型农场中唯一划算的畜力资源(Ruthe,1969:184),但“役牛”的消失速度显然比预料中快。虽然本世纪北美、欧洲和澳洲的所有发达国家中役牛的使用率都呈现了大幅度下降,这类家畜在世界其他地区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据估计,全世界仍在使用的役牛约有2.5亿头,约占全世界牛总数的20%(Starkey,1991)。
  欧洲原始的兼用牛品种,特别是役用牛的品种,主要因保种而得以存续。匈牙利灰牛中的母牛,历经几个世纪的役用,到20世纪60年代已不足300头(Bodó,1985:115),不过近期数量略有增加。19世纪中叶,随着庄园农奴制和徭役制的废除,在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境内役用阉牛数量也有所减少。这给了农民选择自用役畜的自由,并*终导致马取代了牛。这一取代过程仅在具有长期养牛传统且农业落后的地区发生得较为缓慢(Yiires,1973:439)。然而,即使马匹的生产效率更高,在许多地方也竞争不过农业机械化。近代培育的肉奶兼用牛——弗莱维赫牛(Fleckvieh),15年前还能在匈牙利边远地区偶尔见到,现在只能在对日产奶量需求很少的自给自足家庭中见到。因此,在农业广泛发展的趋势下,近代役牛的重要性呈历史性下降;个体农业经济和更大范围的区域性农业经济的地位以及育种政策的变化,都是影响役牛重要性的因素。
  1.2 役牛骨学研究进展
  通过掌(跖)骨形态学差异来判断牛的性别,是本世纪下半叶*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之一。Nobis(1954)、Boessneck(1956)、Calkin(1960,1962)、Fock(1966)和Mennerich(1968)等的研究成果在这一领域堪称典范。这些通过骨头的形态学差异来鉴定阉牛的尝试,反映出学者们对畜力开发问题的潜在兴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研究出土动物骨骼的学者提出了有关役用牛的问题,但却仅有少数几个与使役相关特征的想法能够在已知年龄和性别的现代役牛中得到验证。毫无疑问,难以获取役牛骨骼是导致这些资料匮乏的主要原因。Fock(1966)的论文,尤其是Mennerich(1968)的博士论文则属特例。然而,两位作者都侧重于对骨骼测量数据的分析。有关考古遗址出土牛骨有过关节病变的报道很少且缺乏标准。Siegel(1976:359)曾报道有18个英国的遗址发现过骨骼病变,但这只是非随机性的数据集合,其结论是不确定的。Siegel(1976:359)取得的结果以及样本量多变、诊断冲突、病因不清等因素的影响,都表明在鉴定役用阉牛遗存时出现的问题具有复杂性。
  在阐释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骨学研究结果时,应该牢记考古学的基本问题,即不可由它的静态结果完全推测出一个动态体系特性(Cribb,1984:164)。因此,外观形态学乃至病理学变化的症状和病因之间的联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厘清(Horwitz,1989:170)。对形态测量和微观结构可变性的研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动物考古学家通常缺少一个用以描述病理学特征和病理诊断的可靠数据库。就像Rotschild和Martin(1993:1)所指出的那样,这类信息只能从人类医学和动物医学实践中获取。
  1.2.1 脚骨
  通常来说,大多数对役畜的推测是基于观察到四肢骨末端出现外生骨赘和其他变形(Higham et al.,1981:357)。这些观察结果常出现在动物考古样本的(亚)病理现象描述中(Hesse and Wapnish,1985:83)。动物作为役畜使用,意味着它们的脚骨要承受艰苦劳作的压力。许多考古文献常在“病理现象”这一部分讨论变形的掌/跖骨和指/趾节骨。牛骨的异常现象,例如跗节内肿(飞节内肿,跗关节炎,spavin)引起的掌/跖骨等脚骨的畸形,常见于许多病理现象的描述中(W?sle,1976:83;Feddersenand Heinrich,1977:167;Johansson,1982:59)。然而,在一些出土动物骨骼中,需注意这些疾病可能是由足部结构不良和关节变脆弱引发的,会导致稀疏性骨炎(Ostitis rarefaciens)和骨化性骨膜炎(Periostitis ossificans),并*终导致慢性变形性关节病(Arthropathia chronica deformans)(Durr,1961:32)。Barthel(1985)仅在3065件新石器时代牛骨标本中的8 件近指(趾)节骨上诊断出了慢性骨化性骨膜炎。他认为这种病变是慢性韧带损伤和姿势不正引发的。遗址地形和动物活动地面的基质也可能影响牛脚骨的畸形病变发展(Clutton-Brock,1979:147;Van Neer and De Cupere,1993:231)。
  牵引导致的重压可以引发关节炎症,特别是在跗关节上(Alur,1975:411)。冯登德里施(von den Driesch,1975:423)将腕/跗骨(飞节)和指/趾节骨上的关节炎以及慢性变形性与强硬性关节周围炎(如牛的髋关节炎)列为由过劳或者年老引起的骨骼病变。根据Silbersiepe等人的研究(1965:486),跗节内肿通常发生在服重役的牛身上。Harcourt(1971:267)发表了一个公元1世纪的与跗关节病有关的跗节内肿案例。
  Harcourt暗示引发这类畸形的并非感染(关节炎)。Pfannhauser(1980:106)报告了Germania遗址罗马时代晚期牛的跗节内肿。Hüster(1990:45,Fig.18c)发表了中世纪的跗节内肿案例。最近,Frey(1991:173)也将不合理的动物饲养和“机械损伤”一起作为引发牛的跗节内肿的病因。不过,机械性损伤仍被认为是动物考古遗存中这类病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关于较轻微的掌/跖骨畸形的案例,Mennerich(1968:35)将牵引使役归为罗马时期牛的掌骨远端内侧滑车关节面向内外两侧增宽的原因。冯登德里施(von den Driesch,1975:420)和Uerpmann(1994)也描述过类似的案例。这些工作把研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掌/跖骨远端非对称性增宽的测量上(Davis,1992:5)。
  1.2.2 其他骨骼
  Armo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引言 1
1.1 役牛非骨学研究概况 1
1.2 役牛骨学研究进展 3
1.2.1 脚骨 4
1.2.2 其他骨骼 5
1.2.3 骨的内部结构 6
1.3 研究思路 6
第2章 研究材料 8
2.1 研究用骨 8
2.2 本研究所用牛的品种 9
2.2.1 罗马尼亚的牛 9
2.2.2 匈牙利灰牛及其杂交种 13
第3章 研究方法 16
3.1 准备工作 16
3.2 病理和亚病理变形的外部形态观察 16
3.3 骨骼测量 17
3.3.1 骨的外部测量方法 17
3.3.2 统计分析 19
3.4 其他分析方法 21
3.4.1 标准X 射线分析 21
3.4.2 骨矿物质含量分析(BMC) 21
3.4.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22
3.4.4 磁共振成像(MRI) 22
3.4.5 微形态分析 23
第4章 牵引使役的构成要素 24
4.1 载重 24
4.2 系驾法的种类 25
4.3 地形 29
4.4 装蹄 29
4.5 年工作天数 30
4.6 速度 31
4.7 队伍规模 31
第5章 形态变化的描述及解释 34
5.1 病理和亚病理变形的形态描述 34
5.1.1 掌/跖骨 35
5.1.2 近指/趾节骨 47
5.1.3 中指/趾节骨 52
5.1.4 远指/趾节骨 56
5.1.5 患病率 56
5.2 病变记录的一致性 59
5.3 病理指数 63
5.4 影响变形程度的其他因素 69
5.4.1 与年龄相关的差异 70
5.4.2 性别差异 71
5.4.3 饲养环境和饲养方式的影响 73
5.4.4 遗传性状 73
5.5 案例研究:一个罗马遗址牛骨变形的量化研究 77
5.5.1 遗址简介 77
5.5.2 病变评分 79
5.5.3 罗马材料的病理指数(PI) 86
第6章 骨骼测量分析 88
6.1 与年龄相关的差异 89
6.1.1 掌/跖骨测量分析 89
6.1.2 指/趾骨测量分析 90
6.2 性别决定的差异 94
6.2.1 两性异形 94
6.2.2 阉割 106
6.3 表现型差异 111
6.3.1 种间差异 111
6.3.2 偏好和选择 114
6.3.3 饲养的影响 116
第7章 骨的内部结构 121
7.1 总论 121
7.1.1 与年龄相关的差异 121
7.1.2 与性别相关的差异 121
7.1.3 表型差异 122
7.2 役牛掌/跖骨的显微分析 123
7.2.1 绪论 123
7.2.2 材料和方法 123
7.2.3 结果 124
7.2.4 讨论和结论 126
第8章 蹄与装蹄 127
8.1 装蹄的作用 127
8.2 技术说明 129
8.2.1 宽蹄铁 131
8.2.2 翼形蹄铁(Federklaueneisen) 134
8.3 磨损 135
第9章 相关文化史 138
9.1 役用的传统形式 138
9.2 役用阉牛的相对价值 138
9.3 对役牛的态度 139
9.4 参考资料的经济和历史效应偏差 140
9.5 动物考古方面的考虑 140
第10章 结论 142
参考文献 145
附录 168
附录A 对个体的描述 168
A.1 罗马尼亚阉牛 168
A.2 来自罗马尼亚的年轻公牛 171
附录B 个体掌/跖骨测量值(单位:毫米) 172
B.1 采自罗马尼亚的役用阉牛 172
B.2 采自罗马尼亚的年轻公牛 175
附录C 指/趾骨测量值(单位:毫米) 176
C.1 采自罗马尼亚的役用阉牛 176
C.2 采自罗马尼亚的年轻公牛 182
后记 1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