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1.1 地理位置
康滇地轴北起四川康定,南抵云南红河,南北长约785km。金河-程海断裂为其西界,甘洛-小江断裂为其东界,面积约为118000km2。本书涉及的重点研究区主要为康滇地轴中段到中南段,北起四川汉源,经过米易、攀枝花大田、会理、会东,到云南牟定、武定、东川、易门,*南端到大红山。
1.1.2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研究区跨度大,位于中国东部地台区和西部地槽区分界部位、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交接部,地处川西南横断山系东缘。
北部凉山州一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呈南北走向,岭谷相同,从东至西主要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螺髻山、牦牛山、银屏山、柏林山、鲁南山等山脉,分别属于大凉山山系、小相岭-鲁南山山系、大雪山山系;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面积占全州辖区面积的90%以上,丘陵、盆地、平原面积占比不到10%。
凉山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显著。全州大部分地区四季不明显,冬暖夏凉,干季日照时间长。1981~2020 年全州年平均气温为10.6~19.2℃,平均值为14.6℃;年均日照时数为1038.0~2611.4h,平均值为1981.8h。境内*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1℃,*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6.3℃。凉山州府西昌城区海拔1510m,年平均气温为17.5℃。全州年均降水量为748.5~1185.0mm,平均值为995.5mm,其水平分布为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山区降水量具有垂直变化规律,*大降水高度位于海拔1800~3500m。金沙江干热河谷年均降水量为600mm左右,*大降水高度以上的年均降水量一般为1300~2000mm。
攀枝花市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侵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的特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走向近南北向,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攀枝花市属南亚热带-北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被称为“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具有夏季长,四季不分明,而旱、雨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降水量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小气候复杂多样等特点。年平均气温是四川省年平均气温总热量*高的地区,无霜期在300天以上。
滇北到滇中地处云贵高原,西北高而东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为1500~2000m,一些山地可高于3000m,如东缘乌蒙山、西缘哀牢山等。高原内部的河流多数均从中部向南北分流,分别注入长江和珠江水系,落差大,富水力资源。云南高原有大小湖泊近40个,湖水面积为1066km2,年平均气温为15~18℃,冬暖夏凉,有“四季如春”的美誉,年均降水量为1000~1200mm。
研究区是多民族聚居区,以汉族、彝族为主。农业主要沿河谷、平坝分布,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蔬菜等,安宁河谷被称为“农业硅谷”。烤烟是研究区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热带水果种类多样,攀枝花的杧果、会理的石榴闻名全国。
研究区水力资源丰富。在金沙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上修建了若干梯级电站,著名的有二滩电站、溪洛渡电站、向家坝电站、乌东德电站等。
研究区矿产资源丰富,磷、煤、盐、石膏等非金属及铜、锡、铅锌、铁等金属矿产分布广泛,亦是铀矿分布区。著名的矿产有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会理拉拉铜矿、东川铜矿、大红山铜矿、个旧锡矿及攀枝花大田铀矿等。
1.2 康滇地轴铀矿调查和研究现状
20世纪60~70年代,先后有中南二〇九队云南分队、四川省队、云南五队、云南九队、四川一队及改编后的六四〇团开展过找矿与勘查工作。他们运用多种物化探方法进行了区调、普查和揭露工作,发现有铀矿点9处、矿化点64 处,放射性异常数以万计,尤以四川冕宁—会理段、云南东川段工作程度较高。
1965年11月,四川一队在石棉县李子坪孟获城一带踏勘中*先发现126号异常,随后集中力量开展普查,发现了以711号异常为代表的53个异常点,其中异常带7条。从1966年起,四川一队及以后的六四〇团,先后集中五个普查小队(连)、两个工程连和一个综合研究队,对6个矿化点进行普查揭露。
1973年,六四〇团在冕宁西部的钾长花岗岩(简称冕西岩体)中,发现了节节马、旗杆山(7302)、石梯子(7303)等矿点,随即组织力量揭露大桥7302矿点。
在小相岭火山岩中,四川一队在汉源县进行普查时发现了三谷庄南山村矿点。1972~1980年,对南山村矿点进行了揭露。
云南五队自1969年以来,先后对东川114号、115号和宝成104号、19号铀矿点进行了浅深部揭露,尤其是对云南建水县境内产于碱性花岗岩接触带中的普雄铀钍矿(代号414)进行了大量的浅深部揭露工作。共投入钻硐探2.71万m,其中钍工业储量为8376.7t,铌远景储量为4018t,锆远景储量为1.71万t。这是在康滇地轴发现的唯一一个中型铀钍矿床,成因类型属碱性岩气成-热液接触交代型。
云南省地质局十三地质队于1976年发现了青龙潭(7801)矿点,1978年3月云南五队进行了揭露,只见到一般矿化。为探索康滇地轴中南段老地层铀成矿条件及远景,相继对7801矿化点和小冲—长岭岗地段进行了深部探索,并系统进行了综合区调。
1991年,西南地质勘查局在昆明市召开了“康滇地轴铀成矿远景评价研讨会”。会议以康滇地轴攻关突破为主题,总结交流多年来康滇地轴铀矿地质科研成果,广泛讨论了铀成矿条件及远景、主攻类型、远景靶区、突破的途径和方法。会议认为:主要找矿地区在地轴中、南段,主攻方向是中、新元古界不整合型,兼顾碱交代型,初步归纳了找矿的主要地质判据。会议提出“研究环境,查明判据,攻深找盲,顽强实践”的指导原则,制定了区域研究、重点地区和深部探索3个层次的攻关方案,按照“模式—靶区—方法—验证”的思路开展找矿工作。
1992~1993 年云南省核工业二〇九大队在江川县前卫乡小冲地段和长岭岗地段进行不整合型铀矿的深部探索。在长岭岗地段仅见一个表内矿化孔和二级表外矿化孔,而小冲地段深部未见矿化,探索虽未取得良好的地质成果,但对康滇地轴不整合型铀矿的成矿条件有了进一步认识。
1990~1993年,成都理工大学李巨初、王剑锋等承担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康滇地轴中南段铀(金、铜)矿床成矿条件研究”科研课题,研究了康滇地轴中南段的地质演化、主要铀成矿类型和成矿条件。
1992年,胥德恩、陈友良研究了康滇地轴铀矿物的年龄及地质意义,提出康滇地轴沥青铀矿及晶质铀矿脉生成于晋宁运动之后,集中在澄江期、泥盆纪、印支—燕山三个造陆时期,铀矿化期都处于地壳拉张减压阶段,并伴有断块活动及岩浆活动。
1996年,李巨初等探讨了康滇地轴中南段元古宙主要铀矿化类型及其成矿远景,将康滇地轴中南段元古宙主要铀矿化类型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七个亚类,初步总结了元古宙铀成矿的基本特征,提出铀矿化是晋宁—澄江运动的产物(960~600Ma),与该区同层位中铜矿化改造富集时期一致。
2007~2008年,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研究了康滇地轴中南段铀矿找矿方向,重点研究了康滇地轴新元古代晋宁—澄江期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构造地质事件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建议以晋宁—澄江期地质构造演化重大转折事件与铀多金属成矿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将安宁河断裂带两侧杂岩—花岗岩体的混合-交代带作为铀资源勘查的重点探索地带。
2010~2011年,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研究了康滇地轴中南段米易—元谋地区结晶基底岩系混合-交代作用与铀矿化,系统地研究了攀枝花大田505地区混合岩化特征;确定了与混合-交代作用有关的铀矿化类型和主要控制因素;初步研究和提出了米易垭口—海塔地区华力西晚期—印支早期花岗岩边缘韧-脆性剪切带铀成矿作用。
2012~2013年,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研究了康滇地轴北段冕宁花岗岩型铀矿成因,认为区内铀矿化主要受构造、煌斑岩脉及热液蚀变三者综合控制,总结了区域铀成矿的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区内脉岩型铀矿化成矿时代为喜马拉雅早期,在空间上铀矿化产在断裂构造、煌斑岩脉及热液蚀变联合控制的部位。
2007~2013年,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在康滇地轴先后开设了3个评价项目,即康滇地轴铀矿资源潜力评价、四川省米易—云南省元谋地区铀资源潜力评价、康滇地轴北段冕宁地区花岗岩型铀矿调查评价。
2014年以来,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在康滇地轴投入了大量工作,持续进行铀矿勘查工作,取得了新的认识,使得大田铀矿点发展成为一个小型铀矿床,并在北侧发现了新的铀矿化带。
2013~2014年,成都理工大学围绕康滇地轴的热液铀矿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项目组在大田505地区对前人发现的富铀滚石进行了追索与研究,在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施工的剥土上终于确定了原生露头,通过研究发现露头处的矿化岩石与前人发现的滚石具有相同的矿物学组合和微量元素特征,解决了前人长期未找到原生露头的困惑,并对构造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2014~2015年,成都理工大学张成江教授在康滇地轴米易海塔地区产于混合岩化片岩的石英脉中发现了大量稠密分布的巨粒状晶质铀矿,这是康滇地轴上*次发现的铀矿新类型;在攀枝花大田505地区施工的剥土中亦发现有富含晶质铀矿的原生露头;在云南牟定1101地区发现有富含晶质铀矿的硅化带,这些构成了康滇地轴中南段*具特色的产于混合岩中的特富铀矿。
2016~2017年,成都理工大学与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康滇地轴中南段混合岩中特富铀矿成矿机制研究,通过对米易海塔、攀枝花大田、云南牟定典型矿床(点)进行系统解剖,从矿床形成的大陆动力学背景、混合岩的形成时代、铀成矿时代、后期成矿流体来源、岩浆演化与铀成矿的耦合关系等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康滇地区混合岩型特富铀矿的形成机理。
2017~2018年,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与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针对康滇地轴大颗粒晶质铀矿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限定了铀成矿年龄,识别出了“晶质铀矿-榍石(金红石)-磷灰石”及“金红石-钛铀混合物-钛铀矿-晶质铀矿”两个矿化序列,认为矿化围岩虽然具有多样性,但在成因上具有统一性,并初步探讨了铀矿化成因。根据成矿时代及其对应的地质事件,认为铀成矿主要与晋宁—澄江期造山运动有关。
2018~2019年,成都理工大学与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康滇地轴新元古代铀成矿特征对比研究”“康滇地轴新元古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耦合关系研究”两个项目,就康滇地轴新元古代铀成矿作用进行了研究,按富矿岩性不同划分了4 种铀成矿类型,并初步探讨了分带规律,对新元古代铀成矿规律进行了探讨,对构造-岩浆演化与新元古代铀成矿关系进行了探讨。
2018~2020年,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和成都理工大学以康滇地轴中段前寒武纪混合岩中铀矿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基本查明了晋宁—澄江期花岗岩岩石岩相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识别了不同地区深变质岩的变质作用及变质过程,总结了区域铀成矿规律,初步建立了“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铀成矿”之间的耦合关系,预测了铀成矿远景区。此外,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现了新矿物1个,即海塔铀矿。
2020~2021年,成都理工大学与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康滇地轴新元古代铀成矿关键控矿因素研究”项目,就康滇地轴新元古代铀成矿关键控矿因素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构造、钠交代和石墨与铀矿之间的耦合关系和控矿规律,初步分析新元古代不同类型铀矿化的动力学背景,并探讨了铀矿保存条件,对新元古代铀成矿规律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