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的织染技术给人们留下许多美好的传说和辉煌的历史。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更是成为中国古代织染业辉煌历史的见证。《中国织染史话》便是以织染技术的加工工序为纲,以中国古代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丝织染技术为重点,同时收录一些历史上与织染有关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讲述织染生产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影响。
* 中国织染文化研究学者溯源织染文化的前世今生,讲述中国织染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带读者领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织染文化,揭开东方丝国的神秘面纱。
一、故事中的先秦丝绸
有关先秦时期的丝绸生产情况,我们首先从下面几则故事谈起。
故事之一:相土和王亥做丝绸生意
据《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世系,殷族的第一个王叫契,是和夏禹同时代的人,相土和王亥则分别是殷的第三世王和第七世王,两人生活的时代正是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相传相土发明了马车,王亥发明了牛车,殷人赶着他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帛和牛当货币,在部落间做生意。
能将丝绸作为货币使用,一方面表明丝绸在当时之珍贵,另一方面则说明丝绸生产在当时已得到长足的发展。
故事之二:用丝绸换粮食
在《管子》一书中有一段用丝绸换谷子的记载,大意是:商朝初年商的伊尹,奉殷王命令去攻打夏朝最后的一个国王桀时,了解到夏朝丝绸的消耗量很大,桀荒淫无道,所养伎乐女竟有300余人,而且全都穿丝绸衣服。于是就用“亳”这个地方女工织的丝绸和刺绣品,以一匹丝绸换十担谷子的方式,从夏地换回大量谷物粮食。
这个故事展示出当时丝绸的生产情况及其价值。
故事之三:桑林之舞
“庖丁解牛”是我们熟悉的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庖中国织染史话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 之会。”这段话是讲庖丁宰牛时,娴熟的手法在宰牛过程中发出的响声,没有不合乎音律的。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其中的《桑林》之舞,是商代人乐舞仪式求雨方式。曹植曾在赋中将《桑林》之舞的源起有过阐释,云:“殷汤伐夏,诸侯振仰,放桀鸣条,南面以王,桑林之祷,炎灾克偿,伊尹佐治,可谓贤相。”此舞名之为《桑林》,想必其创意的灵感很大一部分可能就来自蚕桑生产,同时又反映出当时种桑养蚕之兴盛。关于《桑林》之舞,《左传·襄公十年》记载了一件趣事,讲晋悼公复兴晋国霸业后,将偪阳赠给宋国。宋平公为表示感谢,率领舞团到晋国所献之舞,便是《桑林》。由于《桑林》之舞是给天子表演的舞曲,为此晋国权臣荀罃等人极力反对晋悼公观赏该乐舞。因为如果晋悼公贸然观赏,就有僭越之嫌。但晋悼公觉得《桑林》唯独宋国才有,不肯错过。哪知在开场初时,晋悼公竟然被舞师手中挥舞的巨大旌旗所慑,吓得退回到房子里面,待“去旌”之后,他才出来勉强看完表演,而且观后还大病一场。可知宋人之《桑林》无疑是颇具霸气的乐舞。实际上《桑林》除了霸气的场景,还有许多“以乐诸神”的妩媚狂热的歌乐鼓舞场景。诚如《墨子·明鬼》所云:“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
我们现在已很难再现《桑林》之舞内容,但其歌乐内容灵感的来源,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公元前 5世纪铜器“宴乐射猎采桑纹壶”和“渔猎功战图”上出现的女子采摘桑叶的造型,不难窥出一些端倪。
原料及加工篇
一、被誉为“纤维皇后”的丝纤维
二、谁发明了养蚕取丝
三、养蚕取丝出现的时间
四、丝纤维可能是“吃”出来的
五、从两篇《蚕赋》话养蚕
六、传统的养蚕工具
七、择茧缫丝清水煮
八、热釜和冷盆缫丝法
九、古代缫出优质丝的秘诀
十、每和烟雨掉缲车
十一、凉爽透气的麻类纤维
十二、艺麻如之何
十三、东门之池
十四、可绩而为衣的鸟兽之毛
十五、羊毛初加工
十六、蓬松舒适的棉花
十七、一弓弹破秋江云
历代丝绸生产篇
一、故事中的先秦丝绸
二、文物中的先秦丝绸
三、九州中的先秦丝绸
四、故事中的汉代丝绸
五、文物中的汉代丝绸
六、典籍中的汉代丝绸
七、故事中的唐代丝绸
八、文物中的唐代丝绸
九、典籍中的唐代丝绸
十、故事中的宋代丝绸
十一、文物中的宋代丝绸
十二、典籍中的宋代丝绸
十三、故事中的明清丝绸
十四、文物中的明清丝绸
十五、典籍中的明清丝绸
历代麻、毛、棉纺织生产篇
一、麻类纤维纺织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