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塔西陆相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8494
  • 作      者:
    作者:赵路通//张会琼|责编:王运//张梦雪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系统介绍了塔西地区陆相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并总结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全书共分六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塔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叙述了萨热克式砾岩型铜矿床、乌拉根式砂岩型铅锌矿床和花园式砂岩型铜矿床的成矿特征,第五章论述了矿床的成矿作用,第六章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构建了矿床成矿模式。 本书适合矿床学和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领域的技术人员及国土资源相关管理部门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第一节 构造
  一、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塔里木盆地西缘大地构造整体特征是“一带一缘”,即北部为西南天山造山带,南部为塔里木地块北缘(图1-1),构造形式在空间分布上对比明显:西南天山造山带以逆冲-逆掩断层和紧闭-倒转褶皱为主要形式,塔里木地块北缘以拗陷-断陷为主要形式。本书研究区共涉及西南天山造山带东阿赖冲断褶皱区(Ⅰ*)、塔里木地块苏鲁铁列克断隆区(Ⅱ*)、塔里木地块库尔干-翁库尔复背斜区(Ⅱ*)、塔里木地块切列克辛断陷区(Ⅱ*)、塔里木地块喀什拗陷区(Ⅱ*)5个四级构造单元(图1-2)。
  图1-1 研究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据报告修编)
  二、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一)东阿赖冲断褶皱区
  该区以吾瓦断裂为界,与东部苏鲁铁列克断隆区、切列克辛断陷区和喀什拗陷区相邻。该区出露的地层有志留系塔尔特库里组(S3-4t)、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D1sw)和中泥盆统托格买提组(D2t),局部见中-新生代上叠盆地,盆地内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建造,主要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K1kz)和侏罗系(未分组)。
  该区以一系列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为50°~70°的逆冲推覆体为主,总体褶皱形态为复向斜(塔尔特库里复向斜),主要断裂包括塔尔特库里断裂、萨瓦亚尔顿-吉根断裂、吾瓦断裂等。该区产有两条蛇绿混杂岩带:木孜别里蛇绿混杂岩[(S3-D1)MZ]和吉根蛇绿混杂岩(D1-2JG),其中木孜别里蛇绿混杂岩以早古生代所形成的深海相软泥及放射虫硅质岩和半深海相复理石建造为特征,为南天山洋拉张事件沉积与洋岛火山岩的具体体现;萨瓦亚尔顿-吉根断裂与吉根蛇绿混杂岩为海西早期洋盆闭合褶皱造山运动的表现形式。该区在晚古生代为陆缘盆地碳酸盐台地相、浅海陆棚相沉积,石炭纪末南北向构造挤压作用结束沉积,二叠纪初期的挤压加剧使得该构造单元地层褶皱变形并以A型俯冲的形式仰冲于塔里木板块之上(海西晚期天山运动)。印支期本区一直处于抬升剥蚀状态,至早燕山晚期受构造拉张的影响于局部形成上叠拉分断陷盆地,盆地内接受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K1kz)和侏罗系沉积。早更新世的西域构造运动使得该区以吾瓦-小红山断裂为界整体向东南方向推覆隆升。
  (二)苏鲁铁列克断隆区
  该区以吾瓦断裂为界与西侧东阿赖冲断褶皱区之间呈断层接触,以侏罗系、白垩系与长城系阿克苏群(Chak)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线及切列克辛断裂为界与切列克辛断陷区及喀什拗陷区相邻。该区出露的地层以中元古界长城系阿克苏群结晶片岩为主,向外以断层为界变为下古生界,包括下石炭统巴什索贡组(C1b)、上石炭统别根他乌组(C2bg)和康克林组(C2kk)以及中泥盆统托格买提组。
  该区总体呈地垒状隆起,为塔里木地台前震旦系结晶基底的一部分。阿尔金运动使该区发生变质、变形,塔里木运动使其隆起进而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该区在震旦纪—泥盆纪处于隆升剥蚀状态未接受沉积,至石炭纪接受陆缘海盆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海西晚期的构造运动使得本区一直处于隆升状态,缺失三叠系,至早侏罗世初期在拉张背景之下形成侏罗纪—白垩纪的萨热克巴依上叠盆地。喜马拉雅晚期构造运动使得该区再一次隆升并向南推覆掩压于中生界之上。
  (三)切列克辛断陷区
  该区以库尔干断裂为界,东与库尔干-翁库尔复背斜区呈断层接触,西以切列克辛断裂及侏罗系与古生界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界线为界,与苏鲁铁列克断隆区呈断层接触,南与喀什拗陷区之间的接触界线由于第四系盖压不明显。该区出露的地层以侏罗系为主,包括下侏罗统莎里塔什组(J1s)、康苏组(J1k)和中侏罗统杨叶组(J2y)、塔尔尕组(J2t)、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J3k)。白垩系包括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和上白垩统英吉沙群(K2yn),主要沿该区南部边缘分布。在莎里塔什一带见泥盆系和石炭系构造窗,由中泥盆统托格买提组碎屑岩-碳酸盐建造及下石炭统巴什索贡组生物碎屑含砾灰岩组成,周缘被侏罗系呈角度不整合盖压,切列克辛断裂的次级断裂从构造窗通过。
  该区为受印支运动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右行拉分的影响在元古宇—古生界基底之上发育形成的拗陷盆地,拗陷的边界正断层控制了盆地的沉积演化,经历了早侏罗世早期的断陷快速下沉、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稳定沉降、晚侏罗世萎缩抬升消亡三个发展演化阶段。
  (四)库尔干-翁库尔复背斜区
  该区以库尔干断裂、乌恰断裂及白垩纪上叠盆地东部西域组(Q1x)角度不整合界线为界与西部切列克辛断陷区和南部喀什拗陷区相邻,总体为一复式倒转背斜构造,轴向近东西向,倾伏向北西西,向南东东向翘起,共有7个次级向背斜构造,在其东部上叠有白垩纪翁库尔陆相碎屑岩盆地。该区出露的地层有上志留统塔尔特库里组、中泥盆统托格买提组、上泥盆统坦盖塔尔组(D3t)、下石炭统巴什索贡组、下二叠统比尤列提群(P1by)、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及第四系。
  该区在志留纪—石炭纪处于南天山洋演化沉积阶段,石炭纪末—早二叠世初海西运动南北向挤压板内陆陆碰撞造山期形成一系列叠瓦式逆冲断裂带和推覆带。二叠纪之后处于抬升阶段,缺失三叠系和侏罗系,至早白垩世受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右行拉分影响又一次拉伸形成翁库尔断陷盆地,沉积了克孜勒苏群一套河流相-山间盆地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夹少量的火山喷出岩,包括深灰绿色橄榄玄武岩、深灰色玄武岩、深绿色杏仁状玄武岩等。晚白垩世山体抬升,至中新世末,受印度板块对西藏板块碰撞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北部向天山造山带发生C型俯冲。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使该区发育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造成古生界推覆于下更新统西域组之上。
  (五)喀什拗陷区
  该区以吾瓦断裂以及侏罗系与长城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界线和乌恰断裂为界,与东阿赖冲断褶皱区、苏鲁铁列克断隆区和库尔干-翁库尔复背斜区相邻。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新生界,包括下侏罗统莎里塔什组和康苏组、中侏罗统杨叶组和塔尔尕组、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上白垩统英吉沙群[(K2yn,包括库克拜组(K2k)、乌依塔克组(K2w)、依格孜牙组(K2y)和吐依洛克组(K2t)];古新统阿尔塔什组(E1a)、古新-始新统齐姆根组(E1-2q)、始新统卡拉塔尔组(E2k)和乌拉根组(E2w)、始新-渐新统巴什布拉克组(E2-3b),渐新-中新统克孜洛依组[(E3-N1)k]、中新统安居安组(N1a)和帕卡布拉克组(N1p)、上新统阿图什组(N2a)及第四系。
  该构造单元在古生代为一套稳定地台型浅海碳酸盐岩夹陆源碎屑岩沉积建造,是构成前中生代沉积基底的主要部分。三叠纪末南天山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南天山造山带和西昆仑山造山带的形成使该区逐渐从塔里木盆地分离出来,喀什拗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基本形成。由于南天山东段碰撞早,西段碰撞晚,当东段已在三叠纪进入碰撞后伸展状态时,西段仍处于碰撞期间的持续挤压状态。因此喀什拗陷普遍抬升,处于剥蚀状态,造成该区缺失三叠系。早侏罗世喀什拗陷继承了晚三叠世的构造格局,由于盆地南北扩张、区域性下陷,且气候由干旱转为潮湿,在南天山和西昆仑山山前形成一系列冲积扇相-扇三洲相粗碎屑含煤建造。中侏罗世喀什拗陷继续加速下陷,形成一系列滨浅湖细碎屑岩。晚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南北对冲挤压,造成喀什拗陷整体上隆,沿南天山和西昆仑山山前沉积的中-下侏罗统开始遭受剥蚀。白垩纪—古近纪区域拗陷作用使该区发生大规模的海侵作用,沉积了累计残余厚度达4500m的海湾潟湖相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膏泥岩组合。海水在渐新世中晚期逐渐向西退出喀什拗陷,造成乌恰群与喀什群之间呈不整合接触。新近纪—第四纪帕米尔弧形断裂的形成与南北向区域挤压作用使得喀什拗陷沿西南天山和西昆仑山山前形成一系列逆冲冲断带,且冲断作用至今还在进行,造成现今构造格局。
  三、主要构造特征
  (一)断裂构造特征
  塔里木盆地西缘断裂构造发育,可主要分为3组:①北西西-北东东-近东西向断裂组合;②北西-北东向断裂组合;③北北西-北北东向断裂组合,其中以北西西-北东东-近东西向断裂组合为主。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一般呈舒缓波状延伸,规模较大,切割深,为深大断裂,常常是各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亦常呈现为多期次由北往南的逆冲推覆构造,控制了区域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成矿带的分布;北西-北东向断裂规模较小,切割了近东西向断裂,形成时间较晚;北北西-北北东向断裂可能是深层断裂的继承性再现,形成时代相对较晚,与铅锌铜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区域上划分构造单元的断裂主要有吾瓦断裂、帕米尔前缘边界断裂(克孜勒苏断裂)、切列克辛断裂、库尔干断裂和乌恰断裂等(图1-2)。
  吾瓦断裂:该断裂为东阿赖冲断褶皱区与苏鲁铁列克断隆区、切列克辛断陷区、喀什拗陷区之间的边界断裂,属逆冲断裂,整体呈北北东向延伸,断面北西倾,倾角为45°~60°(向下变为20°~30°)。
  帕米尔前缘边界断裂(克孜勒苏断裂):该断裂在区域上东起明遥路背斜西端(根据区域资料这条断层向南延伸即为乌泊尔断裂),向西延至马尔坎恰提后融入托果乔尔套断裂系,研究区内长约100km。该断裂整体呈近东西向,断面南倾或南西倾,倾角为45°~60°,断距为2~4km。该断裂右行走滑性质明显,致使断层东南段古近系中褶曲多如蛇曲状,地层也明显加厚,东端明遥路背斜西端也不完整,新近系和第四系均未能闭合。
  切列克辛断裂:该断裂为切列克辛断陷区西部边界断裂,是控盆控岩断裂,呈北西向延伸,走向为320°~340°,延伸长约75km,断层倾向为70°~250°,倾角为45°~80°,南北两端倾向北东、中段倾向南西。该断裂南北两端错断中侏罗统杨叶组和下侏罗统莎里塔什组,中段断于长城系阿克苏群第五岩性段(Chak5)与西侧中侏罗统杨叶组之间,沿断裂两侧可见大规模片理化、构造角砾岩及小型褶曲变形等现象。该断裂属多期活动的继承性断裂,在燕山早期为盆地的边界正断层,控制侏罗纪盆地沉积,至喜马拉雅早期性质反转为逆断层,喜马拉雅晚期则转变为逆冲走滑断裂。
  库尔干断裂:该断裂为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系的一部分,整体呈S形南北向产出,断层倾角为70°~85°,大体沿库孜贡苏河分布,属逆掩断层。该断裂北段为切列克辛断陷区与托云拗陷区的分界断裂,走向呈北西-南东向,断裂效应使得中侏罗统杨叶组掩压于第四系及白垩系之上;南段为志留系塔里特库里组、中泥盆统托格买提组和中侏罗统杨叶组的分界断裂。断裂两侧构造破碎带发育,宽0.5~2.5km,有大量的石英细脉、构造角砾岩、层间小揉皱、碎裂岩化等现象。该断裂兼具右行走滑特征,致使侏罗系、白垩系水平错动达3km左右。
  乌恰断裂:该断裂为库尔干-翁库尔复背斜区与喀什断拗区的分界断裂,西起库尔干断裂,经翁库尔南延伸至巴什苏红,向东被第四系盖压,航磁异常显示其可继续向东延伸,在喀拉铁热克一带与喀拉铁热克断裂交汇,呈近东西-北东向延伸,断面北倾,倾角35°~55°,属逆冲断裂。该断裂形成于海西晚期,于晚更新世—全新世进入逆冲推覆主活动期,使得断裂上盘的中泥盆统托格买提组和下二叠统比尤列提群逆冲推覆于中-新生界之上,尤其是中-东段逆冲推覆于下更新统西域组砾岩之上。
  (二)褶皱构造特征
  萨热克巴依向斜:该向斜位于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向斜总体走向为NE70°。具有两翼陡(56° ~62 °)、核部缓(5° ~6°)、东西两端翘起、南北两翼为断层所限的特征。向斜北翼由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组成。南翼由于后期断层掩盖而出露不全。向斜南北两翼的断层即为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的边界断裂。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使两断裂由早期的正断裂性质转化为南北向对冲的逆冲断裂。结果是使长城系阿克苏群变质岩高角度仰冲至盆地内侏罗系和白垩系之上。萨热克铜矿赋存于该向斜中。
  库什维克向斜 :该向斜位于苏鲁铁热克隆起与乌拉根-卡巴加特隆起之间。为一复式向斜构造。南北宽10 ~20km。长约80km。其核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区域地质特征1
第一节构造1
一、大地构造单元划分1
二、主要构造单元特征1
三、主要构造特征5
第二节地层7
一、中元古界7
二、古生界9
三、中生界11
四、新生界14
第三节岩浆岩16
一、火山岩16
二、侵入岩18
第四节变质作用18
第五节矿产特征19
第二章萨热克式砾岩型铜矿床成矿特征21
第一节矿区地质特征21
一、地层21
二、构造25
三、岩浆岩26
第二节矿区地球化学特征27
一、元素特征值27
二、元素组合特征28
三、综合异常特征28
第三节矿床地质特征34
一、含矿岩系特征34
二、矿体特征35
三、矿石特征37
四、围岩蚀变42
五、矿化分带44
第三章乌拉根式砂岩型铅锌矿床成矿特征48
第一节矿区地质特征48
一、地层48
二、构造56
三、岩浆岩58
第二节矿区地球化学特征58
一、元素特征值58
二、元素组合特征60
三、综合异常特征61
第三节矿床地质特征73
一、含矿岩系特征73
二、矿体特征73
三、矿石特征79
四、围岩蚀变83
第四章花园式砂岩型铜矿床成矿特征87
第一节矿区地质特征87
一、地层87
二、构造93
三、岩浆岩94
第二节矿区地球化学特征95
一、元素特征值95
二、元素组合特征95
三、综合异常特征97
第三节矿床地质特征102
一、含矿岩系特征102
二、矿体特征102
三、矿石特征107
四、围岩蚀变109
第五章矿床成矿作用111
第一节成矿流体特征111
一、样品和分析方法111
二、岩相学特征112
三、显微测温和成分分析114
四、成矿流体演化和来源118
第二节成矿物质来源122
一、样品和分析方法122
二、S的来源123
三、Pb的来源126
第三节成矿年代学129
一、样品和分析方法129
二、萨热克铜矿成矿年代133
三、吾合沙鲁铜矿成矿年代134
四、乌拉根铅锌矿成矿年代135
第六章矿床成矿模式137
第一节区域构造-盆山耦合演化137
第二节矿床成矿模式143
一、萨热克式砾岩型铜矿床143
二、乌拉根式砂岩型铅锌矿床146
三、花园式砂岩型铜矿床148
第三节区域构造-成矿作用时空格架149
参考文献15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