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地膜覆盖与残留效应研究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3372
  • 作      者:
    作者:刘宏斌//胡万里//冯丹妮//马兴旺//杨虎德|责编:李秀伟//陈倩//尚册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随着地膜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农田土壤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地膜覆盖与残留效应研究》简要介绍了我国地膜覆盖的发展趋势,描述了主要覆膜作物的覆膜方式、地膜用量及地膜种类,结合实地监测和调查数据,分区域、分作物阐述了我国农田土壤地膜残留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我国农田土壤地膜残留总量,分析了土壤质地、地膜覆盖周期、地膜覆盖年限及农田经营规模等因素对地膜残留的影响,阐述了地膜残留强度和残膜规格对作物生长与土壤理化性状的不良影响,探讨了地膜厚度对我国主要覆膜作物产量及地膜残留量的影响,从减量、替代、回收等不同层面提出了我国农田地膜残留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可供从事农业与环境管理、地膜应用、农田残膜污染防治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关人员等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我国地膜应用概述
  20世纪50年代,随着塑料工业的蓬勃发展,农用塑料薄膜开始出现,一些发达国家*先将塑料薄膜应用于蔬菜和其他作物的生产,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日本是世界上昀早进行农用地膜研究的国家, 1955年该项技术*次成功应用于草莓覆盖生产并进行示范推广,1965年开始开展大量的应用研究工作。1977年日本地膜覆盖面积已超过20万hm2,约占旱地作物栽培面积(120万hm2)的17%,保护地地膜覆盖度达到93%。日本地膜覆盖栽培多用在产值高、效益大的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上。法国1961年开始在本国的东南部试用薄膜覆盖栽培瓜类作物。意大利于1965年对蔬菜、草莓、咖啡及烟草等主要作物进行地膜覆盖栽培。美国于60年代末开始用黑色薄膜覆盖种植棉花。苏联60年度末开始在低温干旱季节进行薄膜地面覆盖栽培,以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利用废旧薄膜进行小面积的平畦覆盖种植蔬菜、棉花等作物。197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一整套地膜覆盖技术,包括作业方法、专用地膜和覆盖机械等。1979年我国地面覆盖专用膜研制成功,并在华北、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等地区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1983年我国又研制了高密度聚乙烯(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H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超薄地膜,随后生产出厚度为0.015~0.020mm的聚乙烯薄膜。 1980年我国**台地膜覆盖机械研制成功,到1984年,我国已经生产出不同动力牵引的覆膜机器,其型号多达60余种,并成立了中国地膜覆盖栽培研究会。通过1987~1991年在华北、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等地区的试验和示范,1992年我国制定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1992)生产标准,对地膜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方法进行系统规范,其中规定地膜的昀低厚度为0.008mm。
  本章从地膜种类、我国地膜使用状况、地膜覆盖的农学效应以及残留地膜的环境效应四个方面介绍我国地膜的发展历程,系统概述地膜应用过程中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
  **节 地膜种类
  农用地膜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重要的生产资料。但是,目前我国农用地膜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我国拥有规模不等的农用薄膜生产企业近千家,其中年生产能力在3000t以上的大型农用薄膜生产企业约200家。地膜生产工艺和设备简单、生产准入门槛低,导致小型、微型企业较多,使地膜生产企业形成小、散、多的特点,造成国际竞争力缺乏、企业间恶性竞争、市场混乱、地膜生产标准难以执行等诸多问题。
  随着地膜行业的不断发展,农用地膜种类越来越多。根据塑料地膜的制造方法不同,其可分为压延地膜、吹塑地膜;根据塑料地膜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育秧地膜、无滴地膜、除草地膜、防虫地膜等。根据塑料地膜的不同厚度和宽度划分,其又有不同规格。目前生产中常用的农用塑料地膜主要是无色透明地膜和有色地膜等,本书按照颜色将地膜划分为无色透明地膜和有色地膜两大类。
  一、无色透明地膜
  无色透明地膜是应用昀普遍的地膜,因此也称为普通地膜,厚度0.004~0.025mm,幅宽80~300cm。无色透明地膜的透光率和热辐射率达90%以上,保温、保墒性能显著,还有一定的反光作用,被广泛用于春季增温和蓄水保墒。缺点是当土壤湿度大时,膜内容易形成雾滴,影响透光率。
  根据使用的塑料原料不同,无色透明地膜分为聚氯乙烯塑料地膜和聚乙烯塑料地膜。聚氯乙烯地膜的机械强度较大,抗老化性能较强,弹性好,拉伸后可以复原,是我国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时间昀长、数量昀多的一种地膜。聚乙烯地膜是近年推广应用的品种,由于它的制造工艺简单、透气性和导热性能好、相对密度较小(为聚氯乙烯地膜的76%左右),使用量正在大幅度增长。
  二、有色地膜
  有色地膜是根据不同染料对太阳光谱有不同的反射与吸收规律,以及对作物、害虫有不同影响的原理,在地膜原料中加入各种颜色的染料制成的地膜。有色地膜主要有黑色地膜、绿色地膜、银灰色地膜、黑白条带膜等。根据作物需求,选择适当颜色的地膜,可达到增产增收和改善品质的目的。
  (一)黑色地膜
  黑色地膜是在聚乙烯树脂中加入2%~3%的黑色母料,经挤出吹塑加工而成,厚度为0.010~0.030mm。
  (二)绿色地膜
  绿色地膜是在聚乙烯树脂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绿色母料,经挤出吹塑加工而成,厚度为0.010~0.015mm。
  (三)银灰色地膜
  银灰色地膜是在聚乙烯原料中加入含铝的银灰色母料,经挤出吹塑加工而成,厚度为0.015~0.020mm。
  (四)条带膜
  条带膜主要有银灰色条带膜和黑白条带膜。银灰色条带膜是在透明或黑色地膜上,纵向均匀地印上6~8条2cm宽的银灰色条带,除具有一般地膜的性能外,还有避蚜、防病的作用。这种膜比全部银灰色避蚜膜的成本明显降低,且避蚜效果也略有提高。黑白条带膜中间为白色,利于土壤增温;两侧为黑色,可抑制垄旁杂草滋生。
  (五)蓝色地膜
  蓝色地膜的主要特点是保温性能好,在弱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高于普通膜;在强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低于普通膜。用于水稻育苗,所育秧苗具有苗壮、根多、成苗率高等优点。
  (六)黑白双面地膜
  黑白双面地膜一面为乳白色,一面为黑色,厚度为0.020~0.025mm。乳白色向上,有反光降温作用;黑色向下,有灭草作用。由于夏季高温时降温除草效果比黑色地膜更好,因此主要用于夏秋季蔬菜抗热栽培,具有降温、保水、增光、灭草等功能。
  (七)其他有色地膜
  除上述有色地膜外,还有乳白地膜、黄色地膜、紫色地膜等其他颜色的地膜。乳白地膜热辐射率达80%~90%,接近透明地膜,透光率只有40%,对杂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用于平铺覆盖,可较好地解决透明地膜覆盖草害严重的问题。用黄色地膜覆盖栽培黄瓜,可促进其现蕾开花,增产1~1.5倍;覆盖栽培芹菜和莴苣,植株高大,抽薹推迟;覆盖矮秆扁豆,植株节间增长,籽粒饱满。紫色地膜覆盖对菠菜具有提高产量、推迟抽薹、延长上市季节的作用。
  总之,有色地膜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时间不长,但从试验结果来看,与无色地膜相比,有色地膜有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减轻植物病虫害等作用。但有色地膜针对性较强,在使用时要根据农作物种类和当地自然条件进行选择。例如,黄色地膜对黄瓜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蓝色地膜虽然能提高香菜维生素B的含量,但会造成黄瓜产量降低。此外,由于太阳光照射的强弱与不同地区的地理纬度有关,且光质与光量的关系又十分复杂等,因此要求我们在使用有色地膜时,必须经过仔细的研究与实践,在取得一定经验后再进行推广。
  第二节 我国地膜使用状况
  20世纪7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入地膜,经历了自主研制、小面积试验、推广、示范、标准制定等历程,昀终发展为地膜应用大国,地膜用量和覆膜面积居世界**位。
  一、地膜用量和覆膜面积
  1991~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用地膜用量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全国地膜用量从1991年的29.35万t增加到2016年的昀大值146.8万t,增加了4倍,此后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地膜控制措施,地膜用量持续缓慢下降,截止到2020年全国地膜用量下降到135.7万t(图1-1)。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提升,部分特殊区域高附加值的经济果蔬作物逐步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了减少人工成本和增加作物的环保性,具有特殊功能的地膜正在被推广应用,这些特殊功能地膜的厚度是一般普通地膜的数倍,这意味着单位面积地膜用量增加较快。虽然我国20世纪90年代出台了农用地膜标准(GB13735—1992),规定地膜厚度昀低为0.008mm,但市场上实际使用的地膜厚度为0.004~0.025mm,其中0.004~0.008mm的地膜所占比重比较大,农田土壤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渐突出,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图1-1 1991~2020年我国农用地膜用量
  地膜覆盖技术自1978年从日本引进,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上海及内蒙古等13个省份的棉花、烤烟和蔬菜等少数作物上进行试验,后经过在16个省份农业区域生产示范,确定了适合在中国各区域使用的地膜覆盖技术,从1983年起其作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向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1991~2020年《中国农业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呈持续快速增加态势,2017年地膜覆盖面积达到了1765.7万hm2,比1991年增加了4.32倍。为了有效抑制地膜覆盖面积增加,国家采取了系列措施并取得了较好效果,2017年后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图1-2)。
  图1-2 1991~2020年我国农用地膜覆盖面积
  二、主要覆膜作物
  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作物种植范围不断扩大,种植作物品种越来越丰富。从20世纪80年代的烤烟、棉花、水稻和少量蔬菜作物,到2004年扩大到玉米、水稻、麦类、花生、向日葵、甘蔗、木薯、马铃薯、龙眼、加工番茄、草莓、花卉及其他根茎叶类蔬菜等60多种作物。其中,玉米和马铃薯是我国传统覆膜的粮食作物,棉花、花生、烤烟及蔬菜是我国传统覆膜的经济作物。近年来,覆膜蔬菜种类也快速增加,据统计覆膜蔬菜品种已经超过40种。
  三、地膜覆盖空间分布
  我国20世纪70年代引进了地膜覆盖技术,80年代初在吉林、辽宁等东北地区及湖北、云南等长江流域的地膜技术试验示范试点拉开我国地膜覆盖的序幕,随后地膜覆盖技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示范。随着我国地膜生产能力的提升,地膜覆盖技术日渐成熟,9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入地膜技术推广阶段,新疆、山东及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地膜的主要推广地区。2001年,地膜覆盖技术基本覆盖除海南、西藏、青海等省份之外的所有地区,2011年该技术已经覆盖了我国所有地区。
  从地膜应用空间分布来看,由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我国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小、蒸发量较大,且地膜覆盖是农田减少水分蒸发的主要措施,因此这些地区是我国地膜用量较大的地区。其次,由于西南地区为高海拔冷凉区域,春播期间干旱严重,土壤积温较低,严重影响春播作物的播种时间和粮食产量,因此西南山区也是地膜用量较大的地区之一。
  此外,蔬菜作物种植时间不断延长及空间不断扩展,作物品种日益增多,加大了地膜的使用强度及应用范围。露地蔬菜及设施蔬菜(保护地蔬菜)的种植范围越来越广,时间跨度宽,其地膜用量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
  第三节 地膜覆盖的农学效应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作为近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能有效改善农作物生长发育条件,使其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有限的光、热、水和养分等资源,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效果。现将地膜覆盖的主要农学效应总结如下。
  一、增温
  地膜覆盖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地膜的增温机制主要为:①地膜隔绝了土壤与外界的水分交换,抑制了潜热交换;②地膜减弱了土壤与外界的显热交换;③地膜及其表面附着的水层对长波反辐射有削弱作用,减缓了夜间温度的下降。
  地膜覆盖促使作物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提高作物生育期间的积温,使每个生长季的有效积温增加200~300℃,提前满足作物对热量的需求。郑秀清等(2009)的研究表明,覆膜地温较裸地高1.6~2.6℃,显著降低了冻害发生风险。王俊等(2003)的研究认为,春小麦地膜覆盖在播种后30天可以增温5℃以上。据对旱地地膜谷子的测定,苗期0~15cm土层温度比露地净增1.3~2.3℃,拔节期增温0.3~1.1℃,全生育期积温增加150~200℃。
  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应用以来,使得部分喜温作物适种地区的地理纬度向北推移了2°~4°,高山地区作物种植的海拔向上推移了500~1000m,显著提高了农作物增产增收的经济效益。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我国地膜应用概述1
**节地膜种类1
一、无色透明地膜2
二、有色地膜2
第二节我国地膜使用状况4
一、地膜用量和覆膜面积4
二、主要覆膜作物5
三、地膜覆盖空间分布5
第三节地膜覆盖的农学效应6
一、增温6
二、保墒6
三、增产7
四、其他效应8
第四节残留地膜的环境效应8
一、降低土壤质量,影响作物生长8
二、破坏环境景观9
三、造成牲畜误食10
参考文献10
第二章我国不同区域主要作物地膜覆盖方式与特点14
**节分区依据与原则14
第二节东北地区15
一、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模式15
二、花生地膜覆盖技术模式16
三、露地蔬菜地膜覆盖技术模式18
第三节华北地区19
一、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模式19
二、棉花/小麦套种地膜覆盖技术模式20
三、棉花一膜双行地膜覆盖技术模式21
四、棉花一膜单行地膜覆盖技术模式22
五、设施蔬菜地膜覆盖技术模式23
第四节华东地区25
一、马铃薯地膜覆盖技术模式25
二、棉花地膜覆盖技术模式26
三、黄瓜地膜覆盖技术模式27
四、辣椒地膜覆盖技术模式28
五、甜瓜地膜覆盖技术模式29
六、大蒜地膜覆盖技术模式30
七、露地蔬菜地膜覆盖技术模式32
第五节西北地区33
一、玉米全膜覆盖技术模式33
二、玉米垄膜沟灌技术模式34
三、玉米一膜双行地膜覆盖技术模式35
四、玉米一膜四行地膜覆盖技术模式36
五、棉花地膜覆盖技术模式37
六、加工番茄地膜覆盖技术模式38
七、番茄地膜覆盖技术模式39
八、露地蔬菜地膜覆盖技术模式41
第六节西南地区42
一、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模式42
二、烤烟地膜覆盖技术模式43
三、露地蔬菜地膜覆盖技术模式44
第七节中南地区45
一、花生地膜覆盖技术模式46
二、甘蔗地膜覆盖技术模式47
三、木薯地膜覆盖技术模式48
四、棉花地膜覆盖技术模式50
五、草莓地膜覆盖技术模式51
六、露地蔬菜地膜覆盖技术模式52
七、南瓜地膜覆盖技术模式53
参考文献54
第三章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和计算及评价方法57
**节地膜残留监测方法57
一、地膜残留强度监测方法57
二、地膜残留系数监测方法64
第二节地膜残留计算和评价方法65
一、地膜残留强度计算方法65
二、地膜残留强度评价方法66
三、地膜残留系数计算方法66
参考文献66
第四章我国主要覆膜作物地膜残留特征68
**节我国地膜残留特征68
一、农田地膜的厚度和用量68
二、主要覆膜作物的覆膜面积69
三、地膜残留强度70
四、耕作层土壤残膜分布特征73
第二节我国主要覆膜作物农田地膜残留特征和影响因素74
一、玉米74
二、马铃薯76
三、棉花78
四、花生81
五、蔬菜83
第三节地膜残留强度的影响因素85
一、是否回收85
二、覆膜年限86
三、土地经营规模87
四、土壤质地88
第四节我国主要覆膜模式地膜残留强度89
参考文献95
第五章我国不同区域地膜残留特征97
**节东北地区地膜残留强度97
一、地膜厚度及用量97
二、地膜残留总体强度98
三、主要覆膜作物的地膜残留强度100
第二节华北地区地膜残留强度107
一、地膜厚度及用量107
二、地膜残留总体强度108
三、主要覆膜作物的地膜残留强度110
第三节华东地区地膜残留强度117
一、地膜厚度及用量117
二、地膜残留总体强度118
三、主要覆膜作物的地膜残留强度119
第四节西北地区地膜残留强度121
一、地膜厚度及用量122
二、地膜残留总体强度123
三、主要覆膜作物的地膜残留强度125
第五节西南地区地膜残留强度131
一、地膜厚度及用量131
二、地膜残留总体强度132
三、主要覆膜作物的地膜残留强度134
第六节中南地区地膜残留强度139
一、地膜厚度及用量139
二、地膜残留总体强度140
三、主要覆膜作物的地膜残留强度142
参考文献144
第六章残膜对作物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146
**节材料与方法146
一、湖北水分扩散模拟试验146
二、甘肃大田试验147
第二节残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48
第三节残膜对土壤水分扩散的影响149
一、残膜对土壤水分向上移动的影响149
二、残膜对土壤水分下渗的影响149
三、残膜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151
第四节残膜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151
第五节残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153
一、土壤微生物量碳氮153
二、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154
三、土壤酶活性155
第六节小结156
参考文献157
第七章地膜厚度与作物产量和地膜残留的关系159
**节内蒙古马铃薯159
一、试验概况159
二、测试指标和方法160
三、结果与分析160
四、小结163
第二节山东花生163
一、试验概况163
二、测试指标和方法164
三、结果与分析164
四、小结167
第三节新疆棉花167
一、试验概况167
二、测试指标和方法168
三、结果与分析168
四、小结169
第四节甘肃玉米169
一、试验概况169
二、测试指标和方法170
三、结果与分析170
四、小结172
第五节江苏大蒜172
一、试验概况172
二、测试指标和方法172
三、结果与分析172
四、小结176
第六节湖北南瓜176
一、试验概况176
二、测试指标和方法176
三、结果与分析176
四、小结179
第七节云南烤烟179
一、试验概况179
二、测试指标和方法179
三、结果与分析180
四、小结182
参考文献182
第八章地膜残留污染防控对策建议183
一、加强市场监管,推广新国标地膜183
二、推进地膜减量184
三、加强地膜回收185
四、健全地膜残留污染治理保障机制185
参考文献187
致谢18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