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典型代表,中西合璧式样建筑量大面广,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等城市均有众多案例,且涉及不同的建筑功能类型,如工商业、居住、公共活动、教育等,几乎覆盖了当时新建的所有建筑类型。关于其产生原因,笔者研究团队结合前述多个城市近代建筑的研究,已有许多论述和论断,在此不再赘述。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2012年对镇江近代建筑进行研究总结时,曾将镇江近代时期建造的中西合璧式样建筑,定义为内中外西式、内西外中式、中西融合式三种不同的类型。“内中外西式即建筑内部采用传统中式空间或造型风格,而建筑外立面被西式风格的表皮包裹。”“内西外中式是在近代中后期镇江个别近代建筑中出现的手法。外部建筑造型采用传统建筑样式,内部则采用西式的新兴空间形式。”“中西融合式建筑较其他两种来说,中西方的建筑特色有了更好的融合,而不止于生硬的叠加和拼凑。往往在同一栋建筑中,从空间到造型,既有?式的要素又凸显了传统建筑的特色。”
随后,此观点在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后续开展的对无锡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研究中,包括同在江苏、处于长江北岸,被称为中国“近代第1城”(吴良镛语)的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运用。同样,亦在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的近代工商业建筑的式样特征和比较研究中,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的江南近代建筑的设计特征研究中,以及对苏州近代建筑谱系的研究中得到验证。
可以认为,内中外西式、内西外中式、中西融合式三种类型的分类方式,适用于江苏上述诸市的中西合璧式样建筑,且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这些中西合璧式样建筑,在设计手法上的表现主要是“折中主义”。而从学理的层面,作为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代表,其本土化方式又是如何?
关于近代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讨论和分析,多从研究对象的建筑本体所包含的建筑空间形态、建筑造型、立面造型、细部处理等方面展开。同时,基于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从形式原型、文化原型、审美原型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笔者研究团队认为,“对建筑艺术遗产进行系统的认知,即将建筑艺术遗产视为一个形式系统,包含形相、功能、结构与意义四个方面,形相即建筑外观的物理形式属性;功能即基于支持人的各类行为与活动的建筑内外空间环境的布局;结构即建筑形式呈现的机制与方式;意义即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a。其中,“结构”一词对于从更高层次(抽象的角度)来观察和解析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学理,更具价值。当然,对于其“结构”的描述和分析,“形相”是重要的基础和观测点。在此,“功能”和“意义”暂且忽略。
基于以上观点和认识,若从建筑物的整体形态(“结构”)和形式(“形相”)结合的角度来观察的话,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的本土化方式,呈现为一种“体”与“用”关系,以及一种“图”与“底”关系。其中,在建筑空间生成和布局与建筑整体外观形式方面,表现为一种“体”与“用”关系;而在建筑立面构图和处理方式与建筑局部装饰细节处理方面,则表现为一种“图”与“底”关系。
一、研究的回顾
(一)研究的回望与再出发
(二)对设计研究的认识
(三)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问题的确立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研究的价值
(一)以江苏城市传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研究策略
(三)研究的学术价值
三、 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的本土化
(一)江苏近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和外来建筑式样
(二)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方式
(三)江苏近代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形式选择机制
(四)江苏近代建筑的“源”和“流”及其谱系特点
(五)江苏近代建筑式样图谱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