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物建筑(第16辑)
0.00     定价 ¥ 1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5314
  • 作      者:
    编者: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责编:孙莉//吴书雷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文物建筑(第16辑)》共收录文章十余篇,文物建筑研究栏目的文章涵盖了宋金时期的河南、兰州地区的木构建筑、明清时期的衙署以及园林的石子调查等内容,此外还有四川、宁波、陕西的地方建筑类型研究,作者均为古建筑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文化遗产保护栏目特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著名教授徐苏斌老师撰写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史的研究论文,以及其他建筑文化遗产论文。建筑考古栏目包含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半地穴房址F1的复原研究的研究文章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文物建筑研究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研究综述
  杨焕成
  (河南省文物局,郑州,450002)
  摘 要:初祖庵大殿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比宋《营造法式》成书时间仅晚25年,且与《营造法式》颁布地宋都东京(今开封市)较近。故该大殿之建筑结构与建筑手法多与《营造法式》的规定相同或相近,成为研究《营造法式》*重要的实例。为全面深入开展对初祖庵大殿之科研工作,笔者将从不同视角、不同专业对该大殿的研究成果予以简要综述,以推动更多专业人员参与初祖庵大殿深入研究,取得更为丰硕的科研成果。
  关键词:初祖庵大殿;建筑结构与建筑手法;研究综述
  少林寺初祖庵是为纪念我国佛教禅宗初祖印僧达摩而修建的一处佛教庵堂。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西北少林寺西北2公里五乳峰下。创建时代不详,据现存的宋大观元年石刻铭记“达摩旧庵堙废日久”记载可知,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前建造的初祖庵已“堙废日久”。现存的初祖庵建筑仅有宋代建筑大殿和清代地方手法建筑东亭(圣公圣母亭)与西亭(面壁亭),以及近年复建、重建的山门、千佛阁、东西厢房。
  初祖庵现存建筑,以大殿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重要。此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11.12
  米),进深三间(10.615 米),平面近方形,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石金柱的捐柱题记为“ 奉佛男弟子刘善恭仅施此柱一条 大宋宣和七年佛成道日焚香书”。可知殿之建筑年代,当为北宋晚期的宣和七年(1125年),虽经历代重修,但仍基本保持着宋代建筑的原貌(图一~图四)。
  图一 20世纪20年代的初祖庵大殿(日本常盘大定、关野贞《中国文化史迹》第二辑)
  图二 1936年的初祖庵大殿(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图三 20世纪60年代初的初祖庵大殿(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名胜古迹》)
  图四 2018年的初祖庵大殿
  初祖庵大殿虽仅为面阔、进深各三间的“小殿”,但由于它与宋代建筑专著《营造法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关系,备受古建筑史学界高度关注。所知不同版本的《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及有关古建筑论著,均有该殿建筑文化的记述和研究内容。《营造法式》成书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此殿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二者相较,仅只差25年;且在地理上,登封与开封(宋都东京)相距百余公里,故其建筑结构与建筑手法与《营造法式》的规定基本相符或相近。这使之成为研究《营造法式》的重要实例,也是我国现存重要的宋代木构建筑之一;但至今尚无全面系统研究专著面世,仅为单篇研究文章或古建筑专著中涉及的部分研究内容,给进一步深入研究带来不便。因笔者未能对该大殿进行深入考察,更未能进行专题研究,所知之甚少,现仅将已知不同专业领域专家学者对该大殿的研究成果予以简汇综述。
  (一)初祖庵大殿建筑结构简记
  初祖庵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檐柱与金柱均为青石质八角形,有明显的柱生起。覆盆柱头,覆盆柱础。檐下仅施阑额,未施普拍枋。外檐斗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斗栱后尾偷心,用真昂,昂为琴面昂。前、后檐明间补间铺作各两朵,次间补间铺作各一朵,令拱位置略低于**跳慢拱。单材耍头为蚂蚱头状,其上置齐心斗。散斗、齐心斗、交互斗的斗?较深。柱头铺作与转角铺作均用圆栌斗,补间铺作用讹角栌斗。斗栱(铺作)间垒砌拱眼壁。构架中石柱与额枋形式规整,但所有梁栿皆采用草栿造,用简单加工的木材制作,粗细弯*任其自然形状。明间梁间为四椽栿前对乳栿劄牵立四柱。前金柱位置与山柱一致,后金柱位置因佛台关系而向后推移约一步架。殿顶较平缓,保留部分早期陶质构件。殿之檐柱、金柱和殿墙石护脚表面浮雕非常精美的卷草、莲荷、人物、飞禽、伎乐、游龙、狮子、麒麟、舞凤、飞天等图案。前、后明间入口处各置板门两扇,正面两次间各置一直棂窗。正面明间台明下置石砌踏道,保护完好,三角形象眼制作规范,此垂带踏道系现存宋代石阶级踏道的重要实物。1965年8月,文化部文物局委派著名古建筑专家杜仙洲老师和律鸿年先生并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杨焕成、汤文兴协助勘查大殿,编制维修方案,由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的干扰,维修工程方案被迫未能实施。1983年,国家文物局派梁超、杨新工程师和河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共同编制大殿局部复原性的维修方案,并经批准施工,于1986年维修工程竣工。除修大殿外,还维修了大殿后的东亭与西亭,重建了山门、侧门、围墙等。
  (二)初祖庵大殿与《营造法式》比较研究概况
  梁思成先生早在1944年编著的《中国建筑史》就明确指出“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建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在时间和空间上与《营造法式》为*接近之实物。 檐柱有显著的柱生起,阑额至角柱出头斫作?头,其上未施普拍枋。外檐斗栱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其转角铺作与柱头铺作俱用圆栌斗,补间铺作用讹角栌斗。令拱位置较**跳慢拱略低,均《营造法式》之规定也”(图五)。并在他的巨著《营造法式注释》中,采用初祖庵大殿的斗栱、梁架、踏道等照片和测绘图,进行注释研究(图六~图九)。梁先生还对该大殿精美的石雕刻和规范的石踏道给予很高的评价。
  图五 初祖庵大殿斗栱图(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图六 初祖庵大殿斗栱与阑额测绘图(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图七 初祖庵大殿斗栱琴面昂(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图八 初祖庵大殿彻上明造之昂尾(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图九 初祖庵大殿踏道平面测绘图(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刘敦桢先生1936年调查,1937年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四期上的《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以下简称《调查记》),对初祖庵大殿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述和研究。《调查记》指出“大殿背面之门系自小窗改建,非原来所有。后金柱因佛台关系向后推展约一步架,手法较为灵活。 其正面踏道,在东、西二踏步之间夹入较宽的垂带石一列,异常特别,也许此种式样,就是明清殿陛的前身。台上檐柱,具有很明显的升起。阑额前段斫作?头形式,其上未施普拍枋。外檐斗栱五铺作单抄单昂,材栔比例虽不十分雄大,但在学社已往所调查的古建筑内,唯此殿斗栱结构*与《营造法式》接近。此殿外檐斗栱,自(日本)关野贞博士介绍后,凡是留心中国建筑的几乎是尽人皆知。*重要的却尚有二事。(一)柱头铺作与转角铺作俱用圆栌斗,而补间铺作则用讹角斗。(二)令拱的位置比**跳的慢拱稍低。以上二项恰与《营造法式》符合。而为本社已往调查的木构建筑物所未见。殿东侧前金柱上铭刻一段:‘广南东路韶州仁化县潼阳乡乌珠经塘村居士□佛男弟子刘善恭仅施此柱一条, 大宋宣和七年佛成道日焚香书。’知其建造年代,属于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而李明仲《营造法式》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二者相较,仅仅只差二十五年,并且在地理上,登封与开封相距甚近,所以能够符合如此。”“明间梁架(图一〇),在南面檐柱与前金柱之间,施乳栿与劄牵。前金柱以北部分,施四椽栿,直达北侧的檐柱上。其上再施三椽栿与平梁,南端插入前金柱上部的童柱内,亦属创见。不过依木材解割形状观察。此殿梁架,已经后人抽换过多次了。”对此殿的石雕刻(图一一),刘先生用“罕贵孤例”“精美异常”“宋代石刻不易多得的精品”的赞誉予以评价。
  祁英涛老师在《科技史文集》第2辑(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发表的《对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的初步分析》一文,通过翔实的勘查研究对初祖庵大殿的建筑样式、结构和建筑技术等与《营造法式》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初祖庵大殿,石砌台基,正面踏道,中间置素面条石将石级分为左右,应是‘御路’的早期形式。大殿全部用石柱,露明处雕刻花卉、人物、鸟兽。总体造型比例匀称,是古代建筑中比较完美的遗物之一”。
  殿内于后金柱间砌扇面墙,前砌佛台(塑像早毁),佛台及檐墙下肩石护脚上雕刻水浪纹间以殿阁鸟兽,十分精美。东边的前金柱上刻有宋代题记:“奉佛弟子刘善恭仅施此柱一条, 大宋宣和七年佛成道日焚香书。”结合此殿现存结构特点和主体构件的遗存情况,都可以确切说明大殿建于宣和七年(1125年),虽经几次修理,仍保留了原建时的主要构件和当时的结构特征。明显的有以下几点:
  图一〇 初祖庵大殿梁架(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图一一 初祖庵大殿石柱雕刻(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1)平面中四周檐柱十二根,殿内金柱四根,除墙内四根檐柱为小八角形外,其余各柱都是等边八角形,柱径48 厘米,明间檐柱高353 厘米,柱高与柱径比约为7∶1,是已知早期木构建筑中较粗壮的实例之一。角柱比檐柱高7 厘米,柱侧脚正侧两面都是9厘米,约为柱高的2.5%。
  柱子的排列基本上纵横成行,唯两后金柱向后移动124 厘米,这种做法习惯上称为“移柱造”(图一二)。《营造法式》中没有记载此种制度,现存实物中柱子的排列,在唐和辽初的重要木构建筑中都是纵横成行,整齐有序,辽中叶以后由于使用上的要求,平面中柱子的排列出现了一些变化,大体上有两种做法,分别被称为“减柱造”和“移柱造”。
  李明仲编著的《营造法式》(也简称为《法式》),完成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比初祖庵大殿的建筑年代仅早25年,登封距当时的政治中心(今开封市)较近,因而这座建筑物在许多方面受到《法式》影响较深,早已被认为是研究该书的重要参考例证,通过我们测量的结果,证明这座建筑物中许多构件的尺度,式样大多与《法式》规定一致,有的则完全相同。以大殿的斗栱为例*为明显。
  (2)外檐斗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分为柱头、补间、转角三种。
  柱头斗栱:栌斗为圆形,昂为插昂,昂嘴做琴面昂,后尾压在乳栿出头所砍成的耍头底面,华头子后尾即为里出第二跳华拱,耍头与令拱相交,正中置齐心斗承托撩檐枋。
  图一二 初祖庵大殿平面图(祁英涛《对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的初步分析》)
  补间斗栱:栌斗四角抹圆,即为《法式》所称的讹角斗,昂为真昂,后尾斜挑压在下平槫之下。
  转角斗栱:栌斗为圆形斗,令栱刻鸳鸯交*拱,角昂上用由昂。
  (3)内檐金柱柱头上各用斗栱一朵,五铺作重抄,方形栌斗,四角凹入成梅花瓣形,二跳华栱前端砍成翼形?头。
  (4)大殿的梁架为彻上明造(图一三、图一四),与《法式》所绘“六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的图样相似,全部梁架由周围檐柱及内柱四根承托。檐柱头施阑额,至角柱出头砍成?头形,柱头上不施普拍枋,按《法式》卷四“平座”条内记载,普拍枋仅是在楼阁的平座中使用,“凡平座铺作下用普拍枋,厚随材广,或加一栔。其广尽所用方木”。现存实物中,辽代建筑的蓟县*乐寺观音阁与此规定一致,平座斗栱下用普拍枋、阑额,上下檐柱头间仅用阑额无普拍枋。除此以外,在现存唐、五代及宋代早期的建筑中,如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唐)、佛光寺东大殿(唐),蓟县*乐寺山门(辽),平遥镇国寺大殿(五代),福州华林寺大殿(五代),敦煌几座宋初建筑的窟檐以及宁波保国寺大殿(宋)等都不用普拍枋。檐柱柱头用普拍枋的*早实例为五代晋天福五年(940年)建筑的平顺大云院大殿,直到北宋中叶以后几乎普遍应用。但《法式》规定仍然仅限于平座斗栱下使用。因为柱头的普拍枋对增加整体构架的强度是有益的,故各地工匠多不按《法式》规定施行,在北宋中叶以后普遍应用此种构件的情况下,初祖庵大殿的情况就显得比较特殊,这是大殿与《法式》规定相符的又一明显例证。
  图一三 初祖庵大殿断面复原图(祁英涛《对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的初步分析》)
  图一四 初祖庵大殿山面梁架现状示意图(祁英涛《对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的初步分析》)
  祁英涛先生还将该大殿梁架结构细部做法与《营造法式》有关规定,通过列表对比研究,进一步证明二者相同或相近之处。

展开
目录
目录
文物建筑研究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研究综述/杨焕成/1
宋金仿木结构砖室墓斗栱形制辨析/贾洪波/14
兰州地区翼角营造做法研究/卢 萌 孟祥武 叶明晖/32
明清雄安地区州县衙署建筑营建布局探讨/段智钧 李丹彤 张瑞田/43
云南巍山东莲花清真寺建筑艺术研究/黄跃昊 肖世文/55
避暑山庄石子地面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何 川 王俪颖/64
晋南地区戏台建筑空间营造研究/侯振策 马 亚/79
青海循化张尕清真寺建筑艺术研究/车银凤 黄跃昊/89
四川茶馆建筑刍议/李盛虎/97
宁波传统石牌坊建筑研究/傅亦民/107
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建筑与装饰艺术特征研究/杨钰欣/114
文化遗产保护
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的古迹古物保护制度(1906~1936)/徐苏斌 青木信夫/122
文物保护工程实录编制工作的探索/牛 宁 王明明 张增辉/143
社旗山陕会馆的商业文化功能探析/余晓川/151
宋永厚陵保护与利用初探/孙 锦 王广建/156
建筑考古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半地穴房址F1的复原研究/白雪华 郭清章/164
禹州天宁万寿寺“陀罗尼经石”研究/李少颖/175
征稿启事/185
Content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Research
Study on the Chuzu Temple of Shaolin Temple / YANG Huancheng / 13
Discri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Dougong in Brick-Chambered Tombs with Imitation Wood Structures During the Song and Jin Dynasties / JIA Hongbo / 31
Study on Upturned Roof-ridge Construction in Lanzhou Area / LU Meng, MENG Xiangwu, YE Minghui / 42
Discussion on the Government Offices Layout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y in Xiong’an Area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DUAN Zhijun, LI Dantong, ZHANG Ruitian / 54
Study on the Architectural Art of the East Lotus Mosque in Weishan, Dali, Yunnan Province / HUANG Yuehao, XIAO Shiwen / 63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bblestone Pavement in the Imperial Mountain Summer Resort / HE Chuan, WANG Liying / 77
Research on Building Space of Drama Stage in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 / HOU Zhence, MA Ya / 88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Art of Xunhua Zhangga Mosque / CHE Yinfeng, HUANG Yuehao / 96
Brief Review of Sichuan Teahouse Architecture / LI Shenghu / 106
Study on Traditional Stone Memorial Archway in Ningbo / FU Yimin / 113
Study of the Architectural and Decorative Art Features of the Daxuexi Alley Mosque in Xi’an / YANG Yuxin/ 121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The Protection System of Ancient Monuments and Relic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1906-1936) / XU Subin, AOKI Nobuo / 142
Exploration of Compilation of Records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rojects / NIU Ning, WANG Mingming, ZHANG Zenghui / 149
Analysis on the Commercial Culture Function of Shan-Shaan Guild Hall in Sheqi / YU Xiaochuan / 155
Architectural Archaeology
Study 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Yonghou Mausoleum of the Song Dynasty / Sun Jin, Wang Guangjian 162
Restoring the Semi-Subterranean House F1 at the Jiahu Site in Wuyang, Henan / BAI Xuehua, GUO Qingzhang / 174
Study on Stone Doloni Sutra Pillar of the Tianning Wanshou Temple in Yuzhou / LI Shaoying / 18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