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万里古道瀚海沙--环境考古视角下的中国沙漠及其毗邻地区的人类活动(精)/中国沙漠变迁的地质记录和人类活动遗址调查成果丛书
0.00     定价 ¥ 1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5799
  • 作      者:
    作者:安成邦|责编:孟美岑//柴良木|总主编:杨小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沙漠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干旱少雨是其普遍特征。中国的12个沙漠(沙地)横亘在北方,构成了辽阔的沙漠带或者沙漠弧,显著地区别于农耕区和草原游牧区。这里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特征。本书从环境考古的角度,对中国沙漠带的人类活动做了系统的梳理,并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辨识,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变迁等内容也进行了讨论。沙漠就像是一个超级过滤器和缓冲器,把来自异域的狂风巨浪化作激越的溪流,使得东西方文明相通而没有相融。中国沙漠带的人类活动,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 本书可供环境考古、历史地理、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的沙漠与人类活动
  对于沙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沙漠荒凉而遥远:“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从这首景象雄浑、意境阔大的古诗中,可以体会到初临沙漠的茫然和眺望远方的豪情。李贺未曾到过沙漠,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下了雄奇而瑰丽的景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纵情驰骋的热望。由此可知,对于大众来说,沙漠是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景观,到底什么样的地貌或者景观属于沙漠呢?
  首先,沙漠往往都是干旱少雨的,中国*干旱的地方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所以,说起沙漠,我们不会想起松涛林海,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会是绵延起伏的沙丘,或者偶然出现的盐湖,以及仙人掌等耐旱的植物。沙漠中的动植物往往都是适应了相对干旱的气候的。例如,著名的风滚草,当气候变得干旱的时候,它们会把自己的根从沙土里收缩回来,全身的枝条收缩成一团,随着风在沙漠中四处飘荡,沿途播撒下自己的种子。一旦条件合适,如沙漠中突然下了一场雨,这些种子会快速发芽,继而抽枝开花(袁国映,2008)。
  其次,沙漠的地表一定是沙,这是它和戈壁的*大区别。戈壁也很干旱,但它的地表覆盖的是砾石或者粗砂,或者直接是裸露的岩石。可以想象一下著名的黑戈壁,这里的地表要么覆盖着大大小小的砾石,要么是巉岩裸露的矮丘,砾石历经岁月的磨砺,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在表面形成了一层厚 1mm左右、乌黑发亮的深褐色铁锰化合物层,宛如涂上了一层黑色的油漆(中国黑戈壁地区生态本底科学考察队,2014)。沙漠因为地表基本都是比较松散的沙,所以非常容易起沙。沙漠地区每年的起沙风可以达到 300天以上,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粉尘源地。
  *后,沙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沙漠非常荒凉,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流沙广布,每年的春夏季节,沙尘肆虐;有的沙漠相对温和,甚至能看到小片的草原,如科尔沁沙地。有的沙漠非常广袤,纵横数百上千公里,有的沙漠非常小,甚至被草原湖泊等隔断成不同的小片。当然,在物质组成等方面(如微量元素),不同的沙漠也会略有差异(朱震达等, 1980)。
  沙漠不是人类活动的禁区,与此相反,沙漠是人类文明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区域。我们熟知的人类*早的文明诞生地—两河流域,有大大小小的许多沙漠,更不用说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河文明,都是沙漠里开出的文明之花。也有人说,沙漠深处,生长着不朽的印第安文明(章夫,2017)。即使在被称为“干极”的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这里的年降水量小于 0.1mm,但人类在此居住的历史达到了几千年,且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宋绍鹏, 2017)。2015年,这个几百年没下过雨的沙漠居然破天荒地下了一场大雨,大雨过后,那些藏在沙漠里的休眠花朵开遍了整个沙漠,五颜六色的,给这个常年灰黄的沙漠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但是,沙漠的自然环境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们都知道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真实的故事当然不会如同《西游记》所描绘的那般有无数的神仙菩萨来排忧解难,真正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靠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沙漠。他甫一离开大唐的疆界,就进入了莫贺延碛(今日敦煌、哈密之间的哈顺戈壁),“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段记载,清楚地说明了进入沙漠*关键的就是饮用水是否充足,其次是风沙影响(“惊风拥沙,散如时雨”)。
  所以,沙漠中的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河流沿岸或者河流尾闾的绿洲上。例如,著名的沙漠遗址圆沙古城,即使它现在被沙漠侵蚀、覆盖,但在它的兴盛时期,必然是不同的,当时克里雅河尾闾的绿洲应该比现在大,气候比现在湿润(杨小平等,2021)。随着沙漠各方面的变化(气候变化或者水系变化所导致,或者人类活动所引起),人类活动必然会有响应,如流沙扩张时居民地的迁徙、流沙固定时人类活动的增加。但同时,人类活动必然会对沙漠本身产生影响,如人类的不当垦荒引起的固定沙丘的活化、草地沙化等现象(景爱,2000;孙永刚,2007;巫新华,2019)。
  沙漠中非常干旱,不适宜人类生活,但却能够很好地保存人类活动的遗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考古工作者才能够从新疆的沙漠里发现数千年前的干尸,找到印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古代丝绸。从某种程度上说,沙漠是人类活动遗迹的天然保存库。中国北方的沙漠,保存了大量人类活动的信息。
  第一节 中国沙漠的分布及地理特征
  中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朱震达,1989),从地理空间来看,大致分布在大兴安岭—燕山—长城一线以北的广大区域,断断续续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弧形,可称为中国的沙漠带或者沙漠弧(图 1-1)。这个沙漠弧可以分成东西两段:西段基本都称为沙漠,东段多称为沙地。具体来说,西段首先是新疆的沙漠,包括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其西南的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等有柴达木盆地沙漠等分布,向东是阿拉善高原上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东段是贺兰山以东直至大兴安岭的广大区域,依次有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库布齐沙漠、其南部的毛乌素沙地,以及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西段除了青藏高原上的沙漠被山脉阻隔、相对孤立外,新疆地区和蒙古高原上的沙漠,通过戈壁,东西贯通,共同构成了巨大的内陆干旱区域。东段的沙漠(沙地),除了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邻外,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以及呼伦贝尔沙地周围皆被草原所环绕。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相距*近,中间被大兴安岭的余脉所隔开。
  图 1-1 中国沙漠分布
  一、中国 12个沙漠(沙地)的概况
  翻开任何一版《中国自然地理图集》,我们都可以发现,虽然都是沙漠(沙地),但它们的降水、气温、地貌等地理特征方面各不相同。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其大致分布范围是 77°E~90°E,37°N~41°N,东西大致超过 1000km,南北宽约 400km,面积超过 33万 km2(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1980)。其北部是高峻的天山,其南部是巍峨的昆仑山,所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位置,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 100mm,*低只有几毫米;而平均蒸发量却高达 2500~3400mm。发源于周边山地的河流向沙漠方向流动,供养了大大小小的绿洲。沙漠里沙丘绵延,流动沙丘很多。昼夜温差较大,而且风力活动频繁(李江风,2003)。唐诗里描述的“轮台九月风夜吼 随风满地石乱走”在这里可以算是相当写实的描述了。
  相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而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可以说是相当“安静乖巧”的了,从面积上来说,它仅次于前者,面积约 4.88万 km21999)。是我国的第二大沙漠,(朱俊凤和朱震达, 它的具体位置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玛纳斯河以东及乌伦古河以南,大致位于 84°E~ 91°E,44°N~46°N。相比较而言,这里的降水要多一些,年降水量 70~150mm,境内绝大部分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不多(魏文寿和刘明哲,2000)。尤其在每年冬天,当冬雪陆续降下,沙漠被薄薄雪层覆盖,从空中俯瞰,大地一片洁白,牧人驱赶的牧群在雪地上留下的路线像是在巨大的画布上画下的优美线条。
  库姆塔格沙漠不比前两者有名,但和它关系紧密的罗布泊、敦煌以及楼兰古城可谓是大名鼎鼎。其分布范围为 90°E~94°E,39°N~40°N。具体来说,其北至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南抵阿尔金山,西以罗布泊“大耳朵”为界,向东一直绵延至敦煌鸣沙山附近。总体而言,其地势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气候极端干旱,年降水量在 30mm以下,是干燥多风的区域,一年之中 8级以上大风天数多达 100天(赵勇等,2010)。该沙漠面积不大,但因为地处甘肃与新疆之间的交通要冲,在古代非常有名,且以变幻莫测、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而闻名。库姆塔格沙漠及其紧邻的哈顺戈壁,构成了古代通向西域的险途。玄奘法师途经此处西去取经,数次遇险,后来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用“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来形容这里的环境。
  柴达木盆地沙漠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内,是我国唯一一个位于高海拔地区的沙漠,位于 100°E~102°E,37°N~38°N,总面积约为 3.49万 km2(朱俊凤和朱震达, 1999)。柴达木盆地沙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海拔,平均海拔高于 2800m,柴达木盆地沙漠四周被各种山脉所环绕,包括阿尔金山脉、祁连山山脉等。柴达木盆地沙漠自然环境非常脆弱,风蚀风化非常严重,风蚀地貌分布集中而且多,占盆地内沙漠总面积的绝大部分,由于各种风蚀地貌的分割,导致沙丘、戈壁、盐湖、盐土平原交错。沙丘比较集中的是在盆地西南部的祁曼塔格山、沙松乌拉山北麓等地,形成一条大致呈西北-东南向的断续分布的沙带。柴达木盆地沙漠由于受到特殊的自然条件的作用,形成了如贝壳梁、芦苇船、雅丹地貌等非常奇特的地貌。柴达木盆地沙漠气候干燥,其西部年降水量仅为 10~25mm,东部年降水量为 50~170mm,常年的降雨量都非常小,由于位于高海拔地区,常年风多且大。同时常年受到西风环流的控制,风沙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季(吕嘉,2003)。另外,共和盆地等处也有零星沙地。青藏高原上的这些沙漠及周边,游牧文化留下的遗迹有很多。
  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都位于阿拉善高原,在空间上通过戈壁荒漠基本相连,其西部紧邻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位于 98°E~104°E,39°N~42°N,具体来说,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东、拐子湖以南,面积 4.43万 km2,但近些年巴丹吉林沙漠的面积有所扩大,已经超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成为我国新的第二大沙漠(朱金峰等,2010)。高耸的沙山、神秘的鸣沙、静谧的湖泊、圣洁的寺庙,共同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的迷人景观,沙漠冲浪更是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 40mm,但是沙漠中的湖泊竟然多达 100多个。这些湖泊周边是史前及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
  腾格里沙漠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以南,地理位置是 102°E~106°E,37°N~40°N。其向南可以抵达宁夏境内,向东抵达银川北部,向西则快到达黄河,总面积约 4.3万 km2。腾格里沙漠分布着广泛的沙丘,由于风活动频繁,所以这些沙丘以流动沙丘为主。流沙的扩张,一直困扰着周边的区域。相较于巴丹吉林沙漠来说,这里的年降水量已经增加到 100mm以上,湖泊更多(苏俊礼等,2016),其边缘的猪野泽更是从汉代以来就记述不绝。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范围内,乌兰布和沙漠的西部有巴丹吉林沙漠,向东邻近黄河和库布齐沙漠。具体来说,乌兰布和沙漠北至狼山,东近黄河,南至贺兰山麓,西至吉兰泰盐池,总体的地势为由南向西倾斜,面积不是很大,总面积约为 1万 km2(朱俊凤和朱震达,1999)。乌兰布和沙漠虽然处于黄河附近,但是降水仍然不多,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02mm,年均蒸发量大于 2000mm,可以说气候非常恶劣。沙漠南部多流沙,中部多垄岗形沙丘,北部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李新乐等,2018)。这里因为毗邻黄河,地下水比较丰富,垦殖的历史较为悠久。汉代在这里设置了三封、临戎等县,归朔方郡管辖,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王昭君前往匈奴和亲,是从乌兰布和沙漠的鸡鹿塞离开汉境,前往漠北的(孟洋洋,2016;王绍东和郑方圆,2015)。
  到贺兰山以东,沙漠(沙地)的面貌为之一变。首先是年降水量大大增加,库布齐沙漠东部的年降水量可达 400mm以上。这个沙漠的形状相当独*,黄河在中华大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几”字,该沙漠
展开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丛书前言
本书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沙漠与人类活动 1
第一节 中国沙漠的分布及地理特征 2
第二节 中国沙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
第三节 中国的沙漠与文化交流 14
第二章 沙漠及其毗邻地区人类活动遗址调查分析方法 17
第一节 沙漠地区人类活动遗址的内容和特征 17
第二节 主要的调查和采样方法 20
第三节 主要的实验分析方法 23
第三章 新疆沙漠及其毗邻地区的人类活动 30
第一节 人类活动的基本脉络 32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 40
第三节 新疆的沙漠与丝绸之路 53
第四章 柴达木盆地沙漠及其毗邻区域的人类活动 57
第一节 人类活动的基本脉络 58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 64
第三节 柴达木盆地沙漠与丝绸之路青海道 66
第五章 阿拉善高原诸沙漠及其毗邻地区的人类活动 70
第一节 人类活动的基本脉络 71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 84
第三节 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 90
第六章 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及其毗邻地区的人类活动 98
第一节 人类活动的基本脉络 100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 107
第三节 河套和鄂尔多斯的古城 110
第七章 内蒙古东部三个沙地及其毗邻地区的人类活动 119
第一节 人类活动的基本脉络 120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 129
第三节 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与农牧交错带的变迁 132
第八章 中国沙漠带与中华文明 137
第一节 文化互鉴视野下的史前欧亚草原文化对中国沙漠带的影响 137
第二节 中国沙漠带生业模式变迁与农业畜牧业起源及传播 144
第三节 中国沙漠及其毗邻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157
参考文献 167
后记 17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