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 一部分 关于依恋的共识
第 一章 依恋现象及其背景
依恋心理学导论 // 4
依恋简史 // 9
儿童的安全基地现象及其第 一个定义 // 13
内在工作模型不易发生变化,但可以更新升级 // 15
两个维度:焦虑与回避 // 18
依恋心理动力中心的控制系统 // 19
依恋的情境化是儿童发展的一部分 // 23
与发展及心理健康相关的儿童需求 // 24
早期环境:照料者提供照料和养育的能力 // 27
外部环境:大家庭提供的照料与支持、邻里服务、专业教育、
托儿服务和儿童保育服务 // 29
结论 // 30
第二章 标准解释及其过程
童年时期的安全型依恋模式 // 34
焦虑型依恋模式由不可预测的照料所引发 // 36
儿童回避型依恋模式产生的原因是极少的照料导致其需求未获
得满足 // 38
无组织型依恋模式的儿童 // 40
成年人依恋的发展心理学 // 42
成年人安全型依恋过程 // 48
焦虑型依恋过程 // 49
回避型依恋过程 // 51
成年人无组织型依恋过程 // 52
培养对依恋过程的关注 // 55
根据行为遗传学对依恋的生物 - 社会 - 心理观 // 59
结论 // 61
第三章 心理动力学、动机与防御
心理动力学是方向与时间上的变化 // 63
依恋心理动力学 // 68
防御和压抑是发展的一部分 // 70
跨期选择 // 74
自我与其被动意识之间的动态关系 // 76
神经病学与意识及其与意义的关系 // 77
结束讨论 // 78
结论 // 81
第二部分 依恋在减轻心理痛苦中的作用
第四章 元表征与动机
元表征的定义 // 86
跨时间的元表征 // 88
作为行为结果的动机序列跨时间的元表征比较 // 92
内在工作模型 // 93
依恋中动机序列的元表征 // 96
结论 // 98
第五章 美好的生活是矫正失衡
美好生活:安全意识与再平衡 // 101
应对与防御之间的动态平衡 // 104
意识与开放性 // 107
自我具有矫正自己的责任 // 109
辩证行为疗法对于神经质人格因素的处理 // 111
结束讨论 // 116
结论 // 117
第六章 实现再平衡
平衡与失衡的循环 // 118
个性弱点和心理痛苦倾向 // 121
安全型情绪自我调节是恰当使用情绪觉察和反馈 // 123
讨论 // 125
学到的东西可以不学而知 // 127
矫正性体验 // 129
自我与其被动意识的关系 // 130
抑郁障碍的典型案例:
自我与周围世界各部分之间的失衡 // 131
结论 // 134
第三部分 增强安全感是成功治疗的条件
第七章 依恋的心理动力学
回到弗洛伊德 // 142
理解阻抗 // 144
开放的重要性 // 147
意识、潜意识的存在和生物基质之间的关系 // 149
促进理解:以直觉为例 // 151
关系作为整体 // 156
实践的感受 // 159
结论 // 162
第八章 依恋过程评估
评估的重要性 // 165
如何评估 // 167
焦虑型依恋过程与短期挫折和持续的心理痛苦有关 // 169
回避型依恋过程是个体建立自我约束和
处理缺乏联结的尝试 // 173
成年人无组织型依恋过程 // 176
有问题的求助请求 // 180
安全感是一种对治疗的感受或清晰的理解 // 185
第九章 一些复杂案例
关于复杂性的共识 // 188
情境综合征和人格综合征的复杂性 // 193
诠释依恋 // 195
焦虑型依恋过程 // 196
回避型依恋过程 // 198
无组织型依恋过程 // 201
实践结果 // 204
结论 // 206
第十章 治疗是一个安全型依恋过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