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加氧增氧灌溉技术创新与理论探索
0.00     定价 ¥ 12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4083
  • 作      者:
    作者:雷宏军//张振华//潘红卫|责编:杨帅英//赵晶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加氧/增氧灌溉是节水灌溉领域新兴起的一项水肥气耦合技术。本书总结了研究者近年来在加氧/增氧灌溉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涵盖了加氧/增氧灌溉原理及装备研发、加氧/增氧灌溉水气传输特性及优化、加氧/增氧灌溉土壤湿润体内水氧变化特性、加氧/增氧灌溉对作物根际环境改善效应、加氧/增氧灌溉作物生理生长特性、加氧/增氧灌溉增产提质机理以及加氧/增氧灌溉主要温室气体产排效应等方面。 本书可供农业水土工程、农田水利、土壤化学、农艺学、农业工程等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也可供水利工作者等阅读,同时还可供高等院校水利、农业等专业的师生参考,尤其适合从事加氧/增氧灌溉研究的研究生研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土壤空气、水分和养分之间的最佳平衡被称为肥力三角(fertile triangle)(Wolf,1999)。协调土壤水肥气环境,以维持根系正常的新陈代谢和良好的根区环境是灌溉追求的目标(Bhattarai et al.,2005)。水肥资源约束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八部委2015年联合发布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2016年农业部颁布的《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新形势下,推进水肥一体化工作已成为提高水肥利用效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关键措施。土壤空气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空气来自于大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并在土壤孔隙中不断地运动,同时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传统灌溉方法总是处于淹水灌溉、根区排水及缺水后再灌溉的过程之中(Bhattarai et al.,2005)。精准的灌溉方法,如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因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备受推崇。但是,灌溉过程及之后地下滴灌灌水器的周围也可能出现短时性和周期性滞水,这一情况多出现在质地黏重、紧实和结构不良的土壤中,即使是在排水特性良好的土壤中也可能出现持续性水分过多的情况(Dhungel et al.,2012)。土壤水分过多必将导致湿润区土壤空气含量下降,土壤出现周期性的滞水,从而造成土壤通气性下降(Meek et al.,1983),其下降程度与灌溉技术水平和土壤性质相关(Abuarab et al.,2013;Bhattarai et al.,2013;Shahein et al.,2014;Torabi et al.,2013;Chen et al.,2011)。
  土壤空气对作物种子发芽、出苗、后期成长与成熟以及养分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转化都有重要的作用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农业方面主要研究土壤通气性不足对粮食减产的影响。土壤湿度过大降低了植物生产潜力,这不仅与土壤通气性不良有关,也与土壤氧气不足引起的根系病菌入侵有关(Miller and Burke,1985;Stolzy et al.,1967)。当土壤通气不良时,必须通过人为排水或加氧来提高通气不良土壤的通气性,否则作物势必减产,收益也可能大幅下降(Irmak and Rathje,2014)。土壤水分过多,土壤氧气会被土壤水分驱离,微生物与植物根系竞争氧气,同时微生物代谢途径发生转变,减少了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土壤氧气不足,新生根系停止生长,根系的伸展受到抑制(Silberbush et al.,1979)。如果氧气浓度进一步下降,即使恢复供氧,根系也无法正常生长(Lemon and Wiegand,1962)。淹水72h后,土壤氧气浓度下降到最大理论值的10%时,根系停止生长,作物产量下降到最佳灌溉处理的56%(Meyer et al.,1985)。保障作物根区的土壤通气性对作物产量至关重要。随着滴灌技术的日臻完善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利用滴灌系统可同时实现水、空气和农业化学物质向根区输送,为土壤通气提供可能。
  目前,向根区输送氧气的灌溉技术主要有两种(雷宏军等,2014a):一种是灌水过程与加气过程分离,即灌水之后进行通气的技术;另一种是使用文丘里空气射流器将氧气通过滴灌或地下滴灌水流向植物根区输送的一种新型的灌水技术,其被称为加氧灌溉(又称增氧灌溉)。这两种技术都能有效缓解普通灌溉导致根系缺氧的问题,第一种技术因“烟囱效应”的存在,氧气不能有效地停留在植物根区;第二种技术因过水流速缓慢,单次曝气水流掺气比例受限,且产生的气泡大部分集中于管道上半部,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加氧灌溉技术是水肥一体化和加氧灌溉的结合与改造,以地表水为水源,借助文丘里空气射流器吸入空气或氧气,经滴灌系统将水肥气混合流体协调输送至作物根区土壤,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肥气热环境(雷宏军等,2014a,2014b)。本书通过研发加氧灌溉系统,进一步对加氧灌溉的理论基础、系统设计、传输机制和增产提质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索,为我国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支撑。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加氧灌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加氧灌溉技术利用二相流体力学原理,让气液两个相体在高速旋转或真空吸附等情况下生成微纳米气泡水,达到水体超富氧饱和状态。加氧灌溉制备的微纳米气泡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吸附效率高、在水中上升速度慢等特点,特别适合加氧灌溉水气高效传输。目前,国际上对加氧灌溉在农业上的应用已有一些报道,但在国内尚属于起步阶段。Zheng等(2007)以高纯氧为气源,利用Seair氧气扩散器制备了3个溶解氧梯度,即20mg/L、30mg/L和40mg/L,水培西红柿4周后发现,随着溶解氧浓度升高,植物株高显著增加,但根茎叶鲜重增加趋势不明显;30mg/L的溶解氧浓度值可能是西红柿生长的上限浓度。Park和Kurata(2009)采用微纳米气泡加氧水水培生菜发现,曝气处理使生菜鲜重和干重均显著增加,认为这一促进作用与微纳米气泡大的比表面积和负电荷特性有关。Ebina等(2013)将氧气作为气源制备微纳米气泡加氧水,发现微纳米气泡的尺寸和浓度稳定持续时间达70天;微纳米气泡加氧水水培大白菜4周后发现,曝气处理极显著地促进了株高、叶片长度和地上部鲜重的增加。蒋程瑶等(2013)利用溶解氧浓度达45mg/L的加氧水处理叶菜种子,发现发芽率、发芽势及活力指数均比普通纯净水处理的种子有显著提高。刘俊杰等(2013)研究了微纳米气泡加氧水对水培及基质栽培的生菜根系生长、经济产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吕梦华等(2014)以自来水为对照,在20mg/L和30mg/L两种溶解氧浓度下研究了微纳米气泡加氧水对水培白萝卜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发现其对部分品质指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高溶解氧浓度的促进效果更加突出。
  1.2.2 加氧灌溉传输特性
  关于加氧灌溉传输过程中掺气比例的测量对明确水气传输规律有重要意义。由于管道的不透明性,Calzavarini等(2008)通过对气泡探针碰撞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来量化处于湍流状态下的微纳米气泡。利用高速相机来连续监测气泡,通过气泡图像孔隙率可估算出掺气总量(Bhattarai et al.,2015a)。雷宏军等(2014a)通过曝气水黏度和掺入气体体积的变化关系计算出平均掺气比例,但无法实时监测传输过程中掺气量的变化。Torabi等(2013)将充满水的集气瓶倒扣于水槽中收集曝气掺入的气体,但该种方法只能收集体积较大的气泡。对于较大气泡而言,微纳米气泡因其直径较小可避免气泡直接上升聚合而导致气泡破裂(张磊等,2011),从而为加氧灌溉水气长距离均匀传输提供了可能。
  田间条件下均匀通气对维持作物均一生产非常重要。目前,关于加氧灌溉的水氧传输均匀性和传输距离有一定的研究。Goorahoo等(2002)发现,加氧灌溉对辣椒产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毛管的前48m范围内,辣椒的产量和毛管长度间呈极显著的二次线性关系,而普通地下滴灌毛管距离与辣椒产量没有明显的关系。因此,他们认为,水气出流量不均匀是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Torabi等(2014)研究了活性剂添加浓度和连接器类型及尺寸对水气出流量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剂的添加可显著提高传输过程的流量均匀性。雷宏军等(2014b)研究了不同活性剂添加浓度和工作压力条件下水气耦合物在较短滴灌带(66m)中的传输均匀性,结果表明,出水均匀性和出气均匀性分别达到95%和70%。由于浮力的存在,微纳米气泡在长距离传输中会凝聚。大微纳米气泡在灌溉过程中更易从向上埋设的滴头逃逸而造成气泡损失。Pendergast等(2014)通过棉花田间栽培试验表明,250m以内的管道铺设长度是加氧灌溉的有效铺设长度,可使空气顺利到达作物根区。Bhattarai等(2015a)研究了活性剂BS1000浓度和滴头的埋设方位对微纳米气泡轮廓和传输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S1000较低浓度下水气耦合物于传输200m后出现分离。目前,水气耦合物的传输距离仍是限制加氧灌溉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关于加氧灌溉下掺气比例的测定手段、水气均匀度的测量方法及水、氧、气传输的均匀性仍需进一步明确。
  1.2.3 加氧灌溉土壤通气性改善效应
  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认知,Grable(1966)最早给出了对土壤通气性的定义:是生物、土壤和大气相互之间的气体交换和循环。Glinski和Stepniewski(1985)建议将土壤通气性概念进行拓展,即包括土壤气体的组成及其对植物的作用,以及土壤气体的吸附、产生、交换等各个方面。这一概念将土壤氧气的分布、氧气对植物根系及微生物的可利用性考虑进来,称为土壤氧合作用(Glinski and Stepniewski,1985)。土壤通气性指标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容量指标,气体填充土壤孔隙体积(简称土壤充气孔隙度);第二类为强度指标,孔隙中的氧气分压或土壤溶液中的氧气含量;第三类为速率指标,氧气向土壤中某点的供应速率。三类指标的测量难度顺序为:容量指标<强度指标<速率指标。对于第一类指标而言,通常当孔隙体积比例小于0.1时植物生长受到抑制(Jayawardane and Meyer,1985)。对于第二类指标而言,当土壤空气的氧气体积比例小于10%(或氧气浓度低于0.1kg O2/m3),或者当土壤溶液氧气浓度低于10mg O2/L时,视为土壤通气不良(Meyer et al.,1985)。第三类指标又可分为扩散指标及对流指标两类。扩散指标最能反映原位土壤中的氧气水平,它与植物的生理反应、营养特性和植物生长密切相关,低于0.2μg/(cm2 min)时视为土壤通气不良(Stolzy and Letey,1964);对流指标可通过对流测量氧气仪准确测量进入土壤的氧气的质量通量,或者通过直接测定大气与土壤之间的空气压力梯度来计算。常用的土壤通气性代表性指标有土壤充气孔隙度(Hodgson and Macleod,1989)、土壤空气氧气浓度或土壤溶液氧浓度、氧气扩散速率等(Letey and Stolzy,1964)。对比分析土壤充气孔隙度和氧气扩散速率发现,土壤通气容量并不能直接反映植物的生长。氧气扩散速率直接反映了氧气对植物的有效性,是最具代表性的土壤通气性指标(Feng et al.,2002)。土壤充气孔隙度阈值常数经常被用于表征植物氧气胁迫,但是阈值常数难以表征所有的情况。实际上,土壤氧气的消耗及氧气向根系的扩散依赖于土壤温度、作物生长时期、土壤质地和微生物活性。以上因素同时影响着土壤氧气的胁迫程度,准确估算土壤氧气胁迫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加氧灌溉改变根际土壤水分分布及氧气状况,影响着土壤的通气状况,那么土壤通气性改善效应如何?加氧灌溉如何通过根际土壤通气性的改善来促进作物的生长?有待进一步研究。
  1.2.4 加氧灌溉对作物根区环境的影响
  加氧灌溉带来土壤通气性的改善不仅促进了作物的增产增效,而且对作物根区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土壤-根系-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上、地下的物质运移和能量流动(王京伟,2017)。土壤微生物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土壤养分转化和生化反应的重要推动力,在促进土壤有机质转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姚槐应和黄昌勇,2006;Heijden et al.,2008;李元等,2015)。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细菌、真菌、放线菌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三类。土壤微生物以群落的方式存在于土壤中,细菌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占70%~90%,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王岳坤和洪葵,2005)。微生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1.2.1 加氧灌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
1.2.2 加氧灌溉传输特性 2
1.2.3 加氧灌溉土壤通气性改善效应 3
1.2.4 加氧灌溉对作物根区环境的影响 4
1.2.5 加氧灌溉作物响应 5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 5
第2章 加氧灌溉原理及装备研发 7
2.1 系统设计原理 7
2.2 加氧灌溉地下氧灌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7
2.2.1 系统组成 7
2.2.2 系统控制方法 7
2.2.3 系统创新 8
2.3 加氧灌溉装备研发 9
2.3.1 低成本空气射流加氧灌溉系统 9
2.3.2 高效射流曝气氧灌系统 9
2.3.3 智能化水肥气一体化滴灌系统 10
2.3.4 水肥气热一体化滴灌智能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10
2.4 小结 12
第3章 加氧灌溉水气传输特性及其优化研究 13
3.1 加氧灌溉水气出流均匀度测量系统与方法 13
3.1.1 测量系统 13
3.1.2 测量步骤及计算方法 13
3.2 掺气比例监测方法及模型研究 14
3.2.1 基于排水法的微纳米气泡实时监测装置及掺气比例计算方法 14
3.2.2 基于流体黏度改变的掺气比例计算模型 15
3.3 加氧灌溉下水氧传输特性研究 15
3.3.1 试验内容 15
3.3.2 试验原理 16
3.3.3 试验设计 16
3.3.4 测定指标及计算方法 16
3.3.5 NaCl介质及生物降解活性剂对氧总传质系数的影响 18
3.3.6 压力及活性剂浓度对氧总传质系数的影响 19
3.3.7 压力对溶解氧的影响 20
3.3.8 活性剂浓度对溶解氧的影响 21
3.3.9 NaCl介质及生物降解活性剂对灌溉均匀性的影响 22
3.4 加氧灌溉下水气均匀性影响因素分析及管道优化研究 22
3.4.1 试验内容 22
3.4.2 试验设计 22
3.4.3 试验布置 23
3.4.4 活性剂添加与管道双向传输下掺气比例及出气均匀性 23
3.4.5 活性剂添加与管道双向传输下溶解氧及溶解氧均匀性 25
3.4.6 活性剂添加与管道双向传输下滴头流量及流量均匀性 26
3.5 小结 27
第4章 加氧灌溉土壤湿润体内水氧变化特性研究 28
4.1 试验内容 28
4.2 试验设计 28
4.3 试验布置 29
4.4 指标监测及计算方法 29
4.4.1 土壤充水孔隙度(WFPS) 29
4.4.2 土壤溶解氧浓度、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土壤氧气扩散速率 29
4.5 不同灌水量及溶解氧浓度对湿润体土壤孔隙含水率的影响 30
4.6 不同灌水量及溶解氧浓度对湿润体土壤充气孔隙度的影响 30
4.7 不同灌水量及溶解氧浓度对湿润体土壤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31
4.8 不同灌水量及溶解氧浓度对湿润体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32
4.9 不同灌水量及溶解氧浓度对湿润体土壤氧气扩散速率的影响 33
4.10 不同灌水量及溶解氧浓度对土壤表面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34
4.11 不同灌水量及溶解氧浓度下土壤通气性影响因子相关关系分析 34
4.12 小结 36
第5章 加氧灌溉对作物根际环境改善效应研究 37
5.1 试验区概况 37
5.2 试验设计 37
5.2.1 加氧灌溉紫茄根际土壤通气性改善效应试验 37
5.2.2 加氧灌溉冬小麦根际土壤通气性改善效应试验 38
5.2.3 加氧灌溉番茄根际土壤通气性改善效应试验 39
5.2.4 加氧灌溉辣椒根际土壤通气性改善效应试验 40
5.3 试验观测项目 40
5.3.1 土壤充气孔隙度 40
5.3.2 土壤溶解氧浓度 41
5.3.3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41
5.3.4 土壤氧气扩散速率 41
5.3.5 土壤呼吸速率 42
5.3.6 土壤酶活性 42
5.3.7 土壤微生物 42
5.4 加氧灌溉下温室紫茄根际土壤通气性改善效应 43
5.4.1 温室紫茄根际土壤溶解氧浓度 43
5.4.2 温室紫茄根际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44
5.4.3 温室紫茄根际土壤呼吸速率 45
5.5 加氧灌溉下冬小麦根际土壤通气性改善效应 45
5.5.1 水源处溶解氧浓度 45
5.5.2 冬小麦根际土壤充气孔隙度 46
5.5.3 冬小麦根际土壤溶解氧浓度 46
5.5.4 冬小麦根际土壤氧气扩散速率 47
5.5.5 冬小麦根际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48
5.5.6 冬小麦根际土壤呼吸速率 50
5.6 加氧灌溉下温室番茄根际土壤通气性改善效应 51
5.6.1 温室番茄根际土壤溶解氧浓度 51
5.6.2 温室番茄根际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51
5.6.3 温室番茄根际土壤氧气扩散速率 51
5.6.4 温室番茄根际土壤呼吸速率 52
5.6.5 作物根区土壤通气性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 53
5.7 加氧灌溉下温室辣椒根际土壤通气性改善效应 54
5.7.1 温室辣椒根际土壤充水孔隙度(WFPS) 54
5.7.2 温室辣椒根际土壤氧气扩散速率 55
5.7.3 温室辣椒根际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55
5.7.4 温室辣椒根际土壤呼吸速率 56
5.7.5 温室辣椒根际土壤酶活性 57
5.7.6 温室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 58
5.7.7 温室辣椒根际细菌多样性 59
5.8 小结 63
第6章 加氧灌溉作物生理生长特性研究 65
6.1 试验区概况 65
6.2 试验设计 65
6.2.1 草莓试验设计 65
6.2.2 小白菜试验设计 66
6.2.3 紫茄试验设计 67
6.2.4 盆栽番茄试验①设计 67
6.2.5 微区番茄试验设计 68
6.2.6 盆栽辣椒试验设计 69
6.2.7 盆栽番茄试验②设计 70
6.3 加氧灌溉下草莓响应研究 71
6.3.1 草莓净光合速率 71
6.3.2 草莓气孔导度 72
6.3.3 草莓蒸腾速率 72
6.3.4 草莓品质 73
6.3.5 草莓根系指标 73
6.3.6 小结 74
6.4 加氧灌溉下小白菜响应研究 74
6.4.1 小白菜根系指标 74
6.4.2 小白菜生理指标 75
6.4.3 小白菜生物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76
6.4.4 小白菜养分吸收量与吸收效率 76
6.4.5 小结 77
6.5 加氧灌溉下冬小麦响应研究 77
6.5.1 冬小麦根系指标 77
6.5.2 冬小麦气孔导度 78
6.5.3 冬小麦蒸腾速率 79
6.5.4 冬小麦净光合速率 79
6.5.5 冬小麦生物量和产量 79
6.5.6 冬小麦养分吸收利用 80
6.5.7 冬小麦籽粒养分积累量和产量的相关关系 82
6.5.8 冬小麦植株养分吸收量和根系的相关关系 82
6.5.9 小结 83
6.6 加氧灌溉下紫茄响应研究 83
6.6.1 紫茄株高、茎粗 83
6.6.2 紫茄净光合速率 84
6.6.3 紫茄蒸腾速率 85
6.6.4 紫茄气孔导度 86
6.6.5 紫茄叶片叶绿素 86
6.6.6 紫茄根系指标 87
6.6.7 紫茄产量 88
6.6.8 紫茄植株养分 89
6.6.9 紫茄养分吸收效率 90
6.6.10 小结 91
6.7 加氧灌溉下盆栽番茄响应研究 91
6.7.1 盆栽番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 91
6.7.2 盆栽番茄生物量 92
6.7.3 盆栽番茄产量和品质 93
6.7.4 盆栽番茄养分吸收利用 93
6.7.5 土壤通气性和番茄生理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 94
6.7.6 土壤通气性和番茄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吸收效率的相关分析 95
6.7.7 小结 96
6.8 加氧灌溉下微区番茄响应研究 96
6.8.1 微区番茄净光合速率 96
6.8.2 微区番茄蒸腾速率 97
6.8.3 微区番茄气孔导度 98
6.8.4 微区番茄生物量积累 99
6.8.5 微区番茄产量及品质 100
6.8.6 微区番茄养分吸收利用 101
6.8.7 土壤通气性和微区番茄生理指标、产量品质的相关关系分析 105
6.8.8 小结 106
6.9 加氧灌溉下盆栽辣椒响应研究 106
6.9.1 盆栽辣椒生理活动 106
6.9.2 盆栽辣椒生物量积累 108
6.9.3 盆栽辣椒产量和品质 109
6.9.4 盆栽辣椒产量响应曲面分析 110
6.9.5 小结 111
6.10 加氧灌溉下盆栽番茄生长动态响应研究 111
6.10.1 盆栽番茄生物量积累动态 111
6.10.2 盆栽番茄产量积累动态 114
6.10.3 盆栽番茄养分吸收动态 116
6.10.4 盆栽番茄产量响应曲面分析 121
6.10.5 小结 121
第7章 加氧灌溉增产提质机理研究 122
7.1 加氧灌溉对温室微区番茄土壤环境的改善机理分析 122
7.2 加氧灌溉对温室微区番茄生长生理的改善机理分析 124
7.3 加氧灌溉对温室微区番茄产量、品质的改善路径分析 126
7.3.1 土壤通气性、酶活性、微生物量和植株养分数据的指数化处理 126
7.3.2 加氧灌溉对温室微区番茄土壤-作物改善的结构模型构建 129
7.3.3 加氧灌溉对温室微区番茄土壤-作物的改善路径分析 130
7.4 小结 132
第8章 加氧灌溉主要温室气体产排效应研究 134
8.1 加氧灌溉条件下土壤N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34
8.1.1 试验内容 134
8.1.2 试验概况 134
8.1.3 试验设计 134
8.1.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135
8.1.5 相关指标计算 136
8.1.6 加氧灌溉条件下土壤N2O排放特征 136
8.1.7 加氧灌溉下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子 137
8.1.8 加氧灌溉下土壤N2O排放与各影响因子间的关系 139
8.1.9 小结 140
8.2 加氧灌溉对温室桶栽辣椒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140
8.2.1 试验内容 140
8.2.2 试验地概况 140
8.2.3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41
8.2.4 试验管理 141
8.2.5 指标测定及计算 143
8.2.6 加氧灌溉对温室辣椒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143
8.2.7 加氧灌溉对各影响因子的影响 145
8.2.8 加氧灌溉下土壤N2O排放的结构方程模型 147
8.2.9 小结 148
8.3 加氧灌溉对温室番茄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148
8.3.1 试验内容 148
8.3.2 试验地概况 148
8.3.3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4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