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皮肤简史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4202955
  • 作      者:
    作者:(美)妮娜·雅布隆斯基|责编:韩瑞|译者:陈辂
  • 出 版 社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 皱纹、肤色、疤痕……是皮肤给他人揭示了我们的真实经历。

◆ 妮娜·雅布隆斯基向我们提供了你可能想要了解的有关皮肤完整信息的动人描述。——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作为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古根海姆奖学金获得者、《国家地理》长期撰稿人,作者雅布隆斯基是长年致力于科学普及的学术标杆。

◆ 美国人类学图书至高荣誉豪威尔斯奖获奖作品。

◆ 从肤色到疤痕,祛痘到整形,外貌与皮肤一直大有关系。

◆ 作为人类,我们享受到的皮肤带来的乐趣可能比身体的其他部分都要多。

◆ 皮肤反映着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和其社会意义,我们的皮肤就是我们自己。

◆ 皮肤忠实地记录着我们的人生经历,这些痕迹或好或坏,都会令我们感慨,让我们重视。

◆ 翻开本书,重新了解皮肤这个每天护理却又经常忽视的重要器官!

展开
作者简介

【美】妮娜·雅布隆斯基(Nina Jablonski)

美国生物人类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成员、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兼人类学系主任,也是该校埃文·普大学教授荣誉得主,该荣誉表彰她在其研究领域的杰出表现,和她对学生在他们各自领域取得成就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自1960年创立以来,此项荣誉获得者不超过百人。她也是阿方斯·弗莱彻奖学金和古根海姆奖学金的获得者,该奖项支持取得卓越成就的学者继续发展与探索。

在专业领域内,雅布隆斯基以研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皮肤随着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化而闻名,关于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装饰物和肤色等全方位的研究,使她成为皮肤研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领域中的领军学者。

在大众科普方面,雅布隆斯基也长期为《国家地理》杂志和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供稿。

译者简介:

陈辂,厦门大学口笔译专业硕士,译有《雷·布拉德伯里精选短篇小说100篇》《时间旅行者年鉴》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只要寿命足够长,每个人都会因为结缔组织的老化而产生皱纹,但紫外线辐射会加速这些组织的损伤,从而加速皱纹的形成。人们不希望皮肤皱纹明显,因为他们深知年轻的外表与更强繁殖能力的联系,然而曾经,皱纹也是年长与智慧的标志。 女性皮肤变浅是为了模仿婴儿更为白皙的皮肤,成年女性的大眼睛被认为更像孩子,这些拟幼的外貌能使其在群体中获得保护。而自然选择可能倾向于让男性皮肤更黑,以优化体内的叶酸水平,保障精子的生产。 触觉是“感觉之母”,是灵长类动物的主要感觉。在人类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触觉满足感,对人类行为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缺乏触觉满足的婴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行为缺陷。
展开
精彩书摘

《皮肤简史》(节选)

 

与人体其他部位不同,皮肤赋予我们满满的人性与个性,还是人格相关词汇的核心。“皮肤”一词通常被用来指代整个身体,或者完整的自我,由它组成的用法通常能表达强烈的个人情感,或者与身份及外观有关的强烈情绪。想一想,你在正常对话中有多少次听到过“皮肤”这个词,在文本中又有多频繁地见到过这个词。它能表达一个人的震惊或者恐惧情绪,如“我都快蹿出皮了(I nearly jumped out of my skin)!”假如你好不容易虎口脱险,你可能会松一口气,然后说“我勉强保住了自己的皮(I just managed to save my skin)”。相似的还有,《圣经》里约伯说“我只剩牙皮逃脱了(I am escaped with the skin of my teeth)”(《约伯记》19∶20)。我们还会用与皮肤有关的比喻来形容一个人的敏感程度,例如“没事儿,她皮厚”,又或者“难怪她会觉得你说的话让她感觉受到了冒犯—她的脸皮太薄了”。我们还可以用相关表达来表示对某人不予理会或者抱怨,例如“就算他不想去又怎样呢?我的鼻子又不会掉层皮(It’s no skin off my nose)”;还有,“他真跑到我皮下了(He really gets under my skin)”。我们会形容一个极其瘦弱的人为“全身只剩皮包骨头”,会在面对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美人时,警醒他人:美丽“只有一层皮的深浅”。T.S. 艾略特的诗集《不朽的低语》以这样一幅画面展开:“韦伯斯特已被死亡缠身/他瞧见了皮下的颅骨。”这些直观的意象和用法至今仍在使用,只因为我们是如此紧密地将皮肤与人本身结合在了一起。这些意象,这些用法,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是因为皮肤和脆弱的自我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联。

我教过许多年的人体解剖学,向来对学生在初试人体解剖时的反应十分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在实际执行时,都带着犹豫,有一些还心怀巨大的恐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这种畏缩源自对触碰死尸的单纯恐惧,毕竟大部分人此前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他们会这样束手束脚,追本溯源来讲,主要是因为他们害怕跨越那道他们从未想过有一天要去跨越的边界—死尸身上的那层皮,特别是蒙在面部的那一层,将尸体和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联系了起来,一个笑过、哭过、真正活过的人,一个和他们一样的人,一个几个月或几年前还在感受着人世悲欢的人。可是当他们小心翼翼地除去皮肤之后,他们的踌躇,他们的畏缩,也慢慢消失不见了。虽然没有了皮的死尸并不会“死得更透”,但皮肤被部分剥除的死尸失去了那层能让学生将之与活人联系在一起的覆盖物。个性和个人特征的面纱被掀开,露出了人类的肌肉、神经还有肌腱。

现代去皮人体解剖图(écorché)表明,去了皮还是人类,只是被剥夺了身份和个性的人类。没有了固有的肤色,没有了伤疤,没有了装饰,没有了一丝丝的情绪痕迹,死尸就只是人类而已,已不再是一个人了。这促使我们思考皮肤作为一种屏障的意义,思考我们对个体的定义。当死尸失去皮肤之时,观者不禁要问:“假如我没了皮,我是谁?”可是,它没了皮,这副躯体生前仍是普罗大众中的一员,这引导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在皮肤之下的、共有的故事。我的学生们只有在他们去除了死尸身上大部分皮肤之后,才敢毫无顾忌地沉浸在解剖研究之中,见证解剖的神奇,探索人体复杂又神秘的内部世界。他们不再觉得自己侵犯了他人的私密空间。

自古以来,皮肤在人体生物学及人类交往方面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说如此,皮肤丰富且有趣的故事却一直未被讲述。本书意欲弥补这一缺口。不过,本书并非一本系统性的专著,也不是一本操作手册,倒可以说是一本另类的指南,书中随处可见个人在皮肤这个话题上走的弯路。所以,准备好接受一些意料之外、不同寻常的事实吧。

 

作为人类,我们享受到的皮肤带来的乐趣可能比身体的任何其他部分都要多。我们从皮肤直接受到的物理刺激中获益匪浅,我们从皮肤这里接收了大量信息,也从它的视觉和触觉魅力中获得享受。我们出于同样的原因害怕它,因为它是身体和心理亲密关系的接口。皮肤反映了我们的自我形象和社会意义。通过皮肤,我们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形象,并宣告我们与特定群体的关系。不管有没有意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定期更新自己的形象,以寻求融入或疏远各种不同的群体。我们通过赤裸的、流着汗的、有标记的皮肤,告诉世界我们是谁。我们的皮肤就是我们。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皮肤的本来面目

第二章 皮肤的来历

第三章 毛发、大脑和会流汗的皮肤

第四章 皮肤与紫外线辐射

……

第八章 情绪、性和皮肤

第九章 皱纹、粉刺、疤痕……

第十章 打扮皮肤,表达自我  

第十一章 未来的皮肤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