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也会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人生?为什么有的人即便决心戒毒却仍难逃“复吸”的命运?贪食症,药物依赖患者真的是因为个人意志原因而患病的吗?答案是表观遗传学,即基因会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启动开启或关闭功能。
《基因开关》本书从表观遗传学的基本定义、带给人类的影响,以及表观遗传(时间较短)与基因变异(时间较长)的区别等,说明了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在DNA序列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使基因功能发生可逆、可遗传的改变。此外,书中还列举大量实例:母亲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会对孩子的大脑带来极大影响,在充满母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长寿;援引“荷兰冬天饥饿事件”证明了在孕期,母亲如果无法摄取足够的营养,那么在缺乏营养环境下出生的婴儿,成年后更易患生活习惯类疾病等。
作者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Z新研究成果,强调表观遗传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阐明基因发挥作用的开启或关闭是真实存在的,鼓励每个人重新思考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方式。
肥胖基因始于胎儿期
如今,为避免肥胖而努力节食减肥的人并不少见,但只有少部分人能成功。很多被认为是因个人意志薄弱、缺乏韧劲儿才减肥失败的人却在其他领域以坚强的毅力和不断努力拼搏的精神获得了成功,所以说减肥成功与否,和意志力强弱、是否足够努力之间并无决定性联系。
众所周知,体重与身体代谢有关,但近年研究发现,代谢也受表观遗传影响,所以这也是有些人体重难以得到控制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成年后身材是否肥胖取决于胎儿期的假说。在 20 世纪 70 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齐娜·斯坦(Zena Stein)和墨文·苏瑟(Mervyn Susser)两位博士夫妻的研究小组针对“二战”末期荷兰陷入大饥荒时期出生的新生儿进行了细致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胎儿在子宫内如果缺
乏营养,那么成人后则更容易肥胖。
孕妇营养不良则有可能导致胎儿后期更易患生活习惯病
自齐娜·斯坦和墨文·苏瑟两位博士的研究报告发表后,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英国的流行病学家大卫·巴克尔(David Barker)博士,在研究营养不良与人类健康的课题时,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现。
他发现,若胎儿在母体内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且生下来的体重过轻,那么在其成人后更容易患上心脏病、糖尿病和精神障碍等生活习惯病。这项研究被称为“胎儿编程(Fetal Programming)”或“子宫效应”,它的另一个名字是“巴克尔假说(Barker Hypothesis)”,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最早提出此学术研究的巴克尔博士。后来这个假说不仅被用来解释胎儿期的营养不良带来的影响,也适用于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的婴儿。
这个假说的关键理论是:胎儿期或婴儿期如果遭受到外界极大压力,尤其是遭受威胁生命的饥饿压力时,这样的经历对其成人以后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虽然如今巴克尔假说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支持,然而当时在巴克尔发表假说的时候,人们却对此半信半疑。当时(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世界正处于基因革命的热潮之中,科学家们相信基因才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光一时的“基因热”逐渐降温,同时巴克尔的假说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印证,最终其正确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子宫内的胎儿若营养不良或孕育方式不当,不仅会拉高孩子成年后肥胖的风险,还会提高心脏病、糖尿病和精神障碍的患病概率。所以我们才说“人的健康始于胎内”。如果这样的研究能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或许政府就会改良公众卫生方面的政策,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又是怎样的契机,让科学家们开始研究“饥饿会影响胎儿成人后的健康”这一课题的呢?史称“荷兰冬日饥荒事件”(Dutch Famine of 1944—1945)的始末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章 仅用 DNA 序列并不能诠释人生
第二章 在基因组研究中的发现
第三章 何谓表观遗传学
第四章 从药物依赖症和食物依赖症的角度探讨表观遗传
第五章 表观遗传与抑郁症
第六章 母亲的养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