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陵修风与修心
陵,《辞海》解释为帝王的坟墓。《水经注·渭水》中称:“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可见陵的原意,就是对于坟墓最高规格的专用称谓。
按照这一解释,位于淮阳县城北古蔡河之阳的太昊陵,无论是就其主人的生活年代论,还是功绩地位论,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陵”。
因为要祭祀,要彰显墓主人的功德,要教化社会,所以要有仪式和场所,慢慢地,坟墓前的享配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就建成了庙。古时的宗庙都有陵和庙两部分,前面是庙,后面是陵,合称“陵庙”,或简称“陵”或“庙”。
今天的太昊陵,就是一处占地八百多亩的宏大建筑群,殿宇巍巍,柏木森森,人潮涌动,香火旺盛。无论是从建筑格局气象论,还是从文化民俗影响论,也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陵”。
如同罗马不是一天修建成的,太昊陵也不是一天修建成的。
今天很多研究者都沿袭了太昊陵“春秋时有陵,汉以前有祠”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
周王朝兴礼制,提倡以礼治天下。虽然到了春秋时,已渐显礼崩乐坏之势,但陈国处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之地,将天神之祭与人神之祭相融合,为伏羲氏建起陵墓以享牺牲,却也合俗合情。
秦时始兴在陵墓前建寝庙,汉代沿袭了这一模式并发扬光大。尤其是“独尊儒术”之后,礼制复兴。西汉元帝、成帝时,国家出钱修建的各类祠庙就达八百多所。
开一代史风与文风的司马迁,按照于史有据、于物有证的逻辑,让《史记》开篇于黄帝,但他又实在割舍不下“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借助于《太史公自序》讲出:“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这说明汉代时,伏羲氏的传说影响很大,人们透过这些传说,把追寻文明源头的目光聚焦于伏羲氏。
大汉王朝八百多个音符的祠庙交响曲,伏羲祠必定是其中的华彩乐章。
其后千余年,太昊陵沧桑几何?已没有明确记载,但从零零星星,诸如唐太宗颁诏“禁民刍牧”、周世宗“禁民樵采耕犁”等史料中,还可琢磨出太昊陵如何的衰容新妆、花事更迭。
宋朝初立,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赵匡胤,面对山河与民风一片凋敝不堪的社会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文治天下的举措,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修葺一些广有影响,却因“兵兴以来,日不暇给,有司废职”而几近颓废的陵庙。太昊陵首当其冲在赵匡胤亲自撰写的《修陵奉祀诏》中被提了出来。其后的宋真宗赵恒,更是四次下诏重修或扩建太昊陵,这位皇二代的文化水平已非其父辈可比,也更清楚文治天下的关键点是什么。
明太祖朱元璋可算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朴素的一位皇帝,或是为了掩饰这种朴素带给他的难堪,或是为了接续元统治期间几近割断的中原文化,或是为了重振伦理纲常,朱元璋即位不久,就连颁数道诏书,重建太昊陵庙,规范祭祀形式,扩大祭祀影响,直接推动了太昊陵走向历史上的规模极致。
到这里可以看出,之前太昊陵历次整修的倡导发起者,都是“天下一人”的皇帝,修与祭,都是形成全国影响的,都是有强烈的价值追求和社会意义在里面的。
修陵是手段,倡行教化、引领风尚才是目的。修陵之旨,原在修风,唯其礼义通行、世风敦朴、天下归心,方能江山永固。皇帝的如意算盘确是很精明的。
但自此以后,修陵的路数却转了弯。
明清两季,太昊陵历经数十次维修,不知何故,皇帝不再出面了,组织修缮工作的都是主政陈州的官吏或地方名流。这些官吏或名流,要么是学而优则仕者,要么是学而优则名者,他们对于修陵不仅积极主动(往往是看到有瓦檐脱落、彩绘暗淡,或有鸦雀栖迟、狐狸出没,即长叹愧对人祖,马上提议修陵),而且极富奉献精神(为官者首先捐出薪俸,名流们纷纷亮出家底)。何以这般有姿态?明人立碑志事,一语道破初衷:非为求佑圣贤,但得心安神宁。
修陵背后,是这群读书人的修心。
在遵循儒家经义,追求精神充实人格完善,而未必能时时如愿的情况下,以为古代圣人修陵,来获得心灵的另一种满足和慰藉,虽然有点苦涩有点生硬,却是真实的。
无论是皇帝诏令,还是官吏倡议,无论最初的动机目的是什么,修陵都不免有点形象工程的意思在里面,显示尊圣贤、重教化,显示国运昌、天下治,但绝没有商业目的门票意识,没有游购娱吃住行的通盘考虑。
对圣贤神灵的敬畏,决定了修陵者们的态度始终是虔诚认真的。这也让今天致力于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各路英雄们纷纷气短,因为要把“陵”修在人们的心中,就要有钱有势、有勇有谋、有学有识、有敬有畏,这八“有”缺一不可,而我们往往缺点什么。
所以就希望今天一切历史文化项目的修建者们,能够准确掌握时代的价值判断标准,既充分兼顾起社会责任的修风,又秉承着人格节操的修心,把这些项目的历史感和文化味很好地呈现出来,别辜负了关注者的那份期待。
2013年11月10日
(节选自《青铜不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9月二版)
序 在大视野下形成识见
忘机会古
修陵修风与修心
阳春面与乱炖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陈风》的失忆
深处弦歌
青铜不再
焰火张楚
江湖夜雨十年灯
了无血性的血色
怀才的遇与不遇
辉煌尽处的悲凉
终是过客
湖光供养
寿圣:佛塔的儒影
衡门之下的诗意栖息
“胡为乎株林?”
余玠之守与王立之降
风追师友
知耳之作
醉守瓦砚作生涯
寻求别样的生存姿态
驿者
存在与延续构成新的历史
得好书读如入名山
一花一世界
最是风雨两般秋
道不自器 天地与立
风骨的遗民
贤者澄怀味象
“四名”以致无限
因其深厚 故能广博
执大象,以御风而行
世象正义
人文首先是一种精神
修文好古 览史知变
争之有道,切莫因争害实
让城市的灵魂更有趣
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诚明不易
谁知伪言巧似簧
宿墨新润
全球华人公祭太昊伏羲始祖文
苏子读书台重修记
伏羲碑林记
何仰羲双馨碑记
钟晨先生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