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个人生活阅历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以细腻笔触唤醒、记录文学与人生中的吉光片羽。此书汇集了作者多年写作生涯的思想精髓,其文章信手拈来,讲的多是身边事、身边人、日常生活,可谓情智兼胜。作为一名专业的评论家,作者博学慎思、感觉敏锐,他用精炼独到的语言以及犀利的眼光向读者传达出他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感悟,对文艺作品的见解,让读者在闪耀着思想的火花的文字之中,享受到心灵的愉悦。
山河故人又逢春
初到平遥古城,是2017年春,探班贾樟柯导演。次日他在这里开机拍摄短片《逢春》,我跟随他去看景。一到古城墙外,贾导疾呼要给联合国写封信,要去汾阳盖座古城!
原来,平遥古城墙外,新修了护城河公园,现代化的景观,破坏了原本土质的本色景观,贾导说这是给古城套上了一个难看的头箍。贾导二十九岁时就到这里拍电影,对古城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他庆幸五年前在其《天注定》中记录了古城墙最本色的当代原貌。贾导告诉我,在古城某停产的老厂区里,正在改建一座电影城,10月将在此举办首届平遥国际电影节,分“卧虎”与“藏龙”两大单元,展映世界影坛新作。
离开古城,我们驱车进山。时逢3月,车窗外的山沟沟,残冰崖上风留青黛,像一幅中国画。进了一个村子,村子历史悠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侵略军用炮弹炸开平遥古城墙后,平遥县政府就迁到了这里。电视剧《亮剑》等都曾在此村取景。如今的村子里只有老人、孩子和山羊、狗以及其他家禽。带我们一起看景的是年轻的副村长,只有二十多岁,村长是他爹。我们感慨,或许只有这样的“世袭”,方能留住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副村长告诉我们,村里年轻人都走光了,在外求学的、当兵的,后来也都在城里买了房,空旷的村子就开发了旅游。
我们看到,不少无人老宅门上,春联尚未褪色,但锁已生锈。
“明天会下雨吗?”这是那天在山里看景时,贾樟柯导演不停问
别人最后成自问的一句话。看天吃饭,雕刻时光,是电影工作者的宿命。
下山后,贾导与《逢春》两位主演赵涛、梁景东围读剧本。该片讲述中国政府允许生二胎的政策出台后,平遥古城一对平民夫妻的心灵由远靠近的温暖变化。赵涛是贾导妻子,梁景东主演了贾导多部代表作,贾导称他为“山西梁家辉”。尽管是老搭档,但贾导围读剧本时的示范和解读,仍让梁景东在微妙中见天地。
与演员围读剧本后夜幕已降临,贾导执意带我们去他的家乡汾阳喝酒。车出了平遥,汾阳便遥不可及,因为司机迷路了,原本四十分钟的路被司机绕了一部电影长片的时长。终于到了汾阳“山河故人家厨”餐厅,它坐落于旅游商街,此餐厅里全是电影《山河故人》海报剧照,不少游客一进门还以为进了电影博物馆,常望而却步,餐厅只好在门口立了个大餐牌,告知游客:这里是餐厅。
贾导捧出坛头锅原浆汾酒,给我们普及了“九月九出头锅”的常识。酒好,菜好。我最爱炸糕,红豆加枣泥,甜而不腻。其实炸糕是天津甜点,那晚有道虾酱豆腐也是天津菜,因为汾阳没海鲜,这都是晋商走南闯北带回的美食,渐成汾阳传统。有了刚刚高速路上的黑暗迷途,倍感这场春宴的温暖与珍贵。
平遥因古城闻名海内外,再次成为全球焦点,还是因为贾樟柯创建的国际电影展。
贾导走遍全球电影展,能在家乡创建国际电影节,将全球电影人请到家乡相聚,这无疑是他最欣慰的事。但在中国内地,办一个电影节展映要经过很多审批程序。首届电影展举办时已是深秋,平遥寒雨,开幕片遭遇各种压力后,贾樟柯坚持站在电影人的立场,让平遥国际电影展在诞生时刻就怀揣一颗滚烫的人文初心。
每年金秋将至,我就会收到贾导亲自发来的邀请函。2018年我有事未能成行,次年9月又收到他的邀请,我说必定出席,贾导用“来陪我”三个字表达谢意。可我今年食言了。平遥电影展期间,贾导看我迟迟未到,就让影展梁嘉艳总裁催我前去,这令我愧疚不已。没见过平遥电影展期间贾导之繁忙的人,是无法体会我这份愧疚的。从参赛片首映、论坛、市场、酒会等等,电影节的每个环节都会出现他的身影,到了深夜,他就看哪些朋友来了哪些没来,事无巨细。
平遥电影展是一次家宴,贾导周全顾及他的每一位老友与新客,包括我这样的先把口号喊起来的人。闭幕之前,贾导还手持影展赞助商家的商品在电影宫前合影,刊发到自媒体上,答谢支持影展的所有企业。山西是他的故土,电影是他的家园,平遥国际电影展是他献给故土的情书,也是面向世界电影的家宴。一年又一年,他对电影与山西的钟爱不变。
近年,贾樟柯出任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新导演“青葱培训计划”主导老师,为众多青年导演执导的处女作担任监制。有年在香港遇到他,他还在为宋方等新导演的艺术片计划洽谈投资。他介绍新导演时,娓娓道来其优势,清晰平和。为新人做嫁衣,或是贾樟柯最大的生意。不管是艺术还是产业,都需要新创作的进入来推动,方能发展。贾樟柯也曾少年青衫,一路辛酸,所以他更懂得新导演之不易与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