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错金的虎符
虎,百兽之王。以虎为符,百兽皆服。虎踞龙盘,世上再无能上此榜者。
虎符,兵符也。据说以兵符调兵遣将,乃商朝末年著名军事家姜子牙发明。姜子牙曾用兵符调集八十一路诸侯大军围困商纣王,仗打得鬼哭神泣的。自周始,兵符如同三军将帅之印信,须臾不离身。“虎”的形象何时出现说法不一,但从春秋时期始,至唐王朝,虎符一直为军中常备。虎啸军帐一千六百多年,虎符经历过多少大仗恶战,见过多少如河的鲜血、如丘的头颅?《史记》上记载的“窃符救赵”最为生动。
公元前257年,秦国借长平之胜发兵直围赵国邯郸。赵在长平一战中,军中精锐四十余万悉数被秦军坑杀,邯郸危在旦夕。赵国求救魏国,魏王发兵十万,军行至途中,秦王使使者告魏:“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大恐,令十万援军停下,作壁上观。赵国已然火烧眉,城破国亡在即,急忙又求魏国信陵君。信陵君乃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手眼通天,终于从魏王宫中把兵符即半个虎符偷出,然后直趋魏援军大营,找见魏军统帅晋鄙,亮出半个虎符,要接管十万大军。晋鄙,魏之大将也,拿出自己保存的另一半虎符,极认真地对起来,验证确实无误,但仍不放心,被跟随信陵君的勇士朱亥一锤击碎脑袋。信陵君夺了兵权,领兵击败围城秦军,救了赵国。窃符救赵的故事流传甚广。当年四大须生中的两位——高庆奎、马连良都唱过京剧《窃符救赵》,唱得地动山摇一般,戏散了人仍不散。以至于票友们打板拉琴一开唱,就唱马派的《窃符救赵》。
但真正见过虎符的人已然寥若晨星,真正握过虎符的人数百年前就只见传说。
虎符如虎,分左右两半,君王和带兵的统帅将军各执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后,一分为二的虎符才能合二为一。虎符的分合原理比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要早两千多年。见符如见君,符到则兵发将出。此乃“符合”一词之根由。
现已发现的世上仅存的三件虎符,都是秦国国君使用的。信陵君所窃的魏国的虎符只在高庆奎、马连良高亢的唱腔之中。据说当年高庆奎唱罢下场,摘须去靠、脱靴解带后,久久不走,忽拍案长叹曰:如能一见虎符,也不枉唱十年《窃符救赵》了。
这三件现存世的虎符,两件在中国: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阳陵错金铜虎符,现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另一件是现被法国私人收藏家所收藏的新郪虎符。这三件虎符大小相似,虎之造型相似,都采用了错金工艺,虎背上都铸有铭文。
以阳陵虎符为例:其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老虎呈卧伏状,昂首翘尾,两目圆睁,虎口微开。阳陵虎符的铭文是由头铸刻至尾,而杜虎符的铭文是由虎背合缝之处向下行文。二虎都望之不凶不猛,不恶不威。虎入符则顺,出符则威。
虎符的错金工艺,是先在铜铸的虎符身上刻阴文,再嵌入金丝,最后打磨光亮。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此工艺乃朝廷绝密,枉传者死。莫说仿造,一般官员见所未见,所以只能“窃符救赵”。金属的错金工艺至南北朝后,方才盛行。
阳陵虎符的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阳陵乃秦之地名,今日之陕西咸阳市东。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