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桥风情
滕延娟
县城最热闹的地方是桃源桥。
原桥横跨东西,系单孔桥。乡人说桃源桥原来桃花夹岸,且据传桃源水出白天台山。汉明帝时期,有剡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人、食仙桃,住了半年,返家时却发现人间已过了300多年,其子孙已过七代。两人似误入桃源仙境,故县人将桥起名“桃源桥”。早时的桃源桥,一到春天,两岸粉红色的桃花灿若云霞,但后来没有了桃花,就是杨柳也没有几株。
桃源桥处于街中心,弯弯似虹连接东西街,桥面是石板铺就,很宽,两旁有栏板,栏板上面有对柱,“桃源桥”三个字就刻在栏杆向南的栏面上。桥东为下街,桥西属上街。商家主要集中在西街、中街,而东街则相对冷清一些。桥下河水自南向北流淌,称为“桃源河”。长长的河流两岸有石栏板,栏板上隔几步就有一对石柱,小时候我一边走路一边拍这石柱子,觉得很好玩。春天一到,风吹起一河涟漪,柳丝则似春雨,柔柔地飘在人的面颊上,透散出一股特别的清香,使人欲醉欲仙。人说河上原有九座桥,到了我们这辈就只知桃源桥及春浪桥。
站在桥上向西望,街中心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这座牌坊是旌表明代为维护封建大统、不肯为燕王起草诏书而被诛十族的一代忠义铁骨士大夫方孝孺的,牌坊的正中有万历帝亲书的“圣旨”二字,圣旨下有“明儒方正学先生故里”几个镏金大字,历来到此地的文臣必下轿,武将必下马。 从桥的西边台阶下来向右转即是一条偏街,向左去也是一条偏街,只不过向右是去大北门的路,向左是去城隍庙。沿右手边偏街向北走,左边是低矮的小店铺、住家,右边是向北流去的桃源水。距现在的工人俱乐部不到一点,河水变为细流,上面是一座平平的桥,人云“春浪桥”,因多年踩踏早已不见当年的痕迹,变成了平坦的大路。这春浪桥大路变成东西方向,而本来东西相对的柱子则变成了南北相对。北边的桥栏边有一棵大树,遮天蔽曰。一杆大秤悬在树杈上,一个白胡子老头每年立夏都要在此为过往行人称体重,称的人悬空挂在秤钩上,周围围了很多看热闹的人。老者银须飘动,捋动秤锤,一副认真的样子。秤杆翘起了,人们就喊起来:“啊呀大肉猪,合格了,合格了。”称着的人也不生气,称好了就笑呵呵地下秤来。
夏天,大樟树浓荫蔽地,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嘶鸣,人们坐在这春浪桥的两边,只感到凉气袭人。桥下有荷花,白的、红的花朵迎风招展,煞是可爱。从西往东过这桥,再向北则是一条卵石路,这条卵石路虽不十分宽敞,却是去宁中和去大北门的必由之路,赶市的农民、上学的学生,熙来攘往,非常热闹。而今卵石路左侧已没有栏杆,只有数株柳树沿河垂立,其中一株由于年份久远,整个树身竟横卧水中,碧丝映水,将水都染成青的。春雨如酥,爱好钓鱼的人头戴竹笠,跑下浅浅的河坡,站在横卧水中的树身上垂钓。一时,平静的水面上柳丝拂水,小鱼跳跃。
河水自桃源桥一直向北流,流过城墙脚根到颜公河,这自南向北的河水就是被人们称作“大荒三斗收,河水反弓流”的宁海特色之一。河水一般都是自西向东而去,而桃源河与颜公河却由南而北流去,故被当地人称为“反弓流”。
站在桥面上向北望,河那边有一爿洗染坊,青青白白的衣物和被单被挂在高高的绳子上,随风飘荡,犹如大海中的风帆。极目远眺,天高云淡,北去的桃源水似流入天边的云中,人们常常会因此凝神伫立。站在桃源桥上,北有春浪桥,南有义桥,河水逶迤,石栏夹岸,柳丝随风,两边都是粉墙黛瓦。我想县城的首开者一定是受了苏州格局的影响,也想在这浙东的海角山隅营造一方诗画意境的民居,以比苏杭。
桃源桥是市民的信息集散地,是县城的文化中心。夏日的桃源桥上坐满了人,他们谈天说地。四乡八村的打工者、割稻客也集中于此,等待主顾的招徕。夏夜,桥面上都是乘凉的人,他们或卧或坐,说古道今。一把艾蒿腾起满天香气,又圆又大的月亮从东北方的柳丝中滑落下来,跌进小孩沉沉的梦里。桃源桥又是市民宣泄苦闷、寄托情思的地方。人们可以坐在这桥栏板对柱边,望着缓缓北去的河水,诉说心中的心事;也可以把家里的大喜事在这儿宣布,让小城的人分享他的快乐和幸福。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