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书信中的现代人文风景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538473
  • 作      者:
    编者:史挥戈//吴腾凰|责编:窦忠如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书信中的现代人文风景》既具有文物价值,又不乏现实意义,在近距离地展示现当代文化名人风采的同时,又为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一批崭新的史料。同时,也期待着它成为老手札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手中的瑰宝。
  66位文化名人留下的信函是弥足珍贵的,展现的学术思想是无价之宝。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所呈现的都是现当代文化名人给我们的私人信函,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和初次面世;信函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历史价值或社会价值,能补充完善文学史著作中的某些缺憾、解决某个长期困扰研究者的难题。全书在体例上采用的是书信内容分类法和来信者的身份分类法,具体为:每位名人一节,每节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原信影印、来信主要内容、信件原文、信件解读、写信人生平及学术成就。 本书严格遴选66位文化名人,包括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文艺理论家等,其中有茅盾、丁玲、田间、丁景唐、许钦文、杨宪益、李希凡、王冶秋、史树青、陈漱渝等,也有美籍华人作家赵淑侠等,通过对他们书信的逐封解读与剖析,对这些书信的价值予以评价,对名人们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以及为人为文的品德进行展示。
展开
精彩书摘
  《书信中的现代人文风景》:
  信件解读:
  1992年安徽滁州市政府拟举办欧阳修醉翁亭散文节,由吴腾凰任办公室主任。吴腾凰因此前在台湾《联合报》副刊发表过他写的美学家吕荧的纪念文章,与痖弦先生有过通信联系,又知其是著名的诗人,且对中国散文素有研究,故发函邀请他参加散文节活动,并希望提交论文。(此活动后来因故停办)
  痖弦先生于1992年10月2日复函,说“台北事忙离不开,不克与会,十分遗憾”。
  痖弦先生十分谦虚,在信中称自己“于散文我是外行,只能说是散文爱好者”。并说随信寄上一篇他为《世界日报》副刊主编的散文集写的序文,一篇访夏志清谈散文的访问记,另一篇是他为大陆散文家、诗人刘湛秋写的序文。他说,这三篇文章“请不必作为论文交大会讨论,不过如果大家觉得有参考价值,可以选录方式编入散文讨论集中”。由此可见,痖弦先生为人为文的严谨品格。写信人生平、学术成就:
  痖弦,本名王庆麟,河南省信阳人,1932年生于南阳县杨庄营村一个农民家庭。6岁入本地杨庄营小学,9岁入南阳私立南都中学,16岁入豫衡联合中学,1949年8月,在湖南参加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台湾。到台湾后进国民党政工干校的影剧系学习,1953年3月毕业后分配到国民党海军工作。1961年任晨光广播电台台长。在台剧《孙中山》中饰演孙中山,在海内外巡演70多场,受到观众赞扬,红极一时。1966年12月以少校军衔退休。1969年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1974年兼任华欣文化事业中心总编辑及《中华文艺》总编辑。1975年任幼师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其间曾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创作中心,并入威斯康辛大学学习。1998年从《联合报》社退休,去加拿大温哥华“桥园”与家人团聚,颐养天年。
  痖弦先生著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自选集》《痖弦诗集》,另有《中国新诗研究》《记哈密诗想》《聚散花序Ⅰ》《聚散花序Ⅱ》《于无声处》等。
  痖弦先生19岁开始发表诗作,1965年停笔,为“创世纪”诗派开创者之一,诗歌富有独创性与高度想象力,民谣写实与心理探索相结合的风格浑然天成,从之者众,影响深远。诗评家张汉良曾评价说:“甜是他的语言,苦是他的精神,他是既矛盾又和谐的统一体。他透过美而独特的意象,把诗转化为一支温柔且具震撼力的恋歌。”
  痖弦对神秘诗批评很厉害。他说:“从徒然的修辞上的拗句伪装深刻,用闪烁的模棱两可的语意故示神秘,用词汇的偶然安排造成意外效果。只是一种空架的花拳绣腿,一种感性的偷工减料,一种诗意的堕落。”“当诗人所写的诗连自己的同行都无法欣赏了解的时候,那应当检讨的是诗人本身,而非读者。”
  痖弦提出“新民族诗型”。他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的理论;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他的创作实践,即追求青年时代的梦想,呼应内心深处一种召唤,并尝试在时间的河流里逆流而上。关于诗的大众化,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即诗人要懂自己的诗。他的名作《深渊》,被诗评家罗青给予“自‘五四’运动以来,在诗坛上,能以一本诗集而享大名,且影响深入广泛,盛誉持久不衰,除了痖弦的《深渊》外,一时似乎尚无他例”的赞扬。
  痖弦的乡情。痖弦晚年移居加拿大,从老家河南南阳运去一块其祖母和母亲生前用过的槌衣石,安放在温哥华的家门前。他把几十年漂泊的乡愁和余生对故乡全部的思念,默默寄托在这块槌衣石上。他嘱咐女儿,百年后,要把他的骨灰放在这块石头上一起入土,就如同和母亲、和家乡永远在一起。
  加拿大华裔作家、毕业于河南大学的诗人宇秀受痖弦委托写了一首诗《槌衣石》,现在已被河南老乡朗诵录制成片在网上传播,反响巨大。
  ……
展开
目录
序言 李继凯
前言
第一辑 书信中的革命作家蒋光慈
蒋光慈小传
1 茅盾:我与蒋光慈不熟
2 丁玲:难以忘却的一顿饭
3 曹靖华:争论割断兄弟情谊
4 李霁野:他患有“左倾幼稚病”
5 吴似鸿:滴泪忆光慈
6 吴组缃:我曾多次聆听恽代英演讲
7 王瑶:研究作家一定要知人论世
8 许杰:他的作品文学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9 丁景唐:一张旧报纸胜过神记忆
10 李何林:代购《鲁迅研究资料》
11 廖沫沙:田汉是蒋光慈夫妻的介绍人
12 黄药眠:谁是《蒋光慈选集》的第一个编辑?
13 李宗邺:难忘芜湖学潮
14 任钧:“太阳社”东京支社
15 杨纤如:蒋光慈上海艺大演讲
16 田涛:蒋光慈把我引上了文学路
17 陈孝全:佚文《鲁迅先生》
18 李伟江:发现蒋光慈致吴似鸿的两封佚简
19 裘沙:为吴似鸿拍照
20 陈雨门:宋若瑜未发表的诗

第二辑 书信中的美学家吕荧
吕荧小传
1 田间:《人的花朵》与我
2 李希凡:我编《文艺与美学论集》
3 梅志:吕荧与胡风
4 王德昭:在贵州大学
5 孙思白:我所知道的吕荧
6 何满子:吕荧简历
7 痘弦:论散文
8 野曼:《高洁的茨菰花》发表前后
9 方敬:关于《时代周报》
10 彭燕郊:《彭燕郊诗选》评
11 蹇先艾:我与吕荧在贵大
12 尹宗伦:新年代文学社
13 吕家乡:批判吕荧的我

第三辑 书信中学者、作家的言说
1 王冶秋:我所知道的韦素园
2 史树青:桃花扇是折扇
3 杨宪益:我的祖籍在安徽
4 李汉秋:还原吴敬梓
5 许钦文:关于乡土文学
6 李何林: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原则
7 陈子善:历史研究要比较参证
8 陈漱渝:研究鲁迅必须跳出鲁迅
9 陈铁健:我的治史理念
10 江地:为《捻军史研究与调查》找读者
11 沈卫威:胡适先生的自由与守望
12 沈敏特:我的文化自觉
13 荒芜:诗歌还要合为人而作
14 郑择魁:朱湘不是新月派
15 赵景深:朱湘真正的好友
16 孙席珍:北方“左联”几件事
17 王林:十九年后才知道他叫王青士
18 赵清阁:鲁迅先生教导我写作
19 赵淑侠:相约在南京
20 施建伟:珍贵的《韦素园年表》
21 李继凯:文化磨合与大现代文学
22 韩少功:从寻根的布景中剥离出来
23 竹林:知青文学第一人
24 乐融:《狂人日记》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5 尚起兴:张伯驹与袁世凯
26 池子华:《历史学家茅家琦访谈录》发表前后
27 王逢振:如何培养科研兴趣与能力
28 宋遂良:文学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附录:当代书画家谈艺术
1 许建康:绘画要坚守文道合一
2 鲁光:我鲁光就是一头牛
3 吴雪:书法中有文有人有道有德
4 张乃田:丑书、怪书原因剖解
5 秦锦章:山川灵气浸润诗意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