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小巷留芳声
逝去的岁月,无锡城里有数不清的里弄小巷,岁月的痕迹就散落在大小巷陌中,它们是留芳声巷、百岁坊巷、小娄巷、大娄巷、欢喜巷、镇巷、福田巷、惠巷、升平巷、五姓巷、荣巷……磨剪刀、修洋伞、卖甜酒酿、卖棒冰、收旧皮鞋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叫声喊声串起了巷子长长的脚步。
我住在留芳声巷的老宅里几十年,是在过去龟背形的无锡老城区地图里。这个巷子虽老,但文脉悠久,书香甚浓。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新生路上最大的一条巷子,可与盛巷、小娄巷、大娄巷、镇巷、东河头巷、欢喜巷、槐树巷、睦亲坊巷相媲美,巷子的名字“留芳声”在诸巷中也是最美的,让人追忆。
江南多小巷,小巷多老宅,而老宅里常常有一条又深又长的弄堂。我家住在留芳声巷44号中弄22号,是一个杨氏大宅门,44号门里有东弄、中弄、西弄,每个弄内住了20多户人家。“文革”期间,杨家祠堂遭毁,牌位被推翻。“文革”后,推行经租房,在原有杨氏大家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不少新户头,成了城中又一处“七十二家房客”。
中弄是荣毅仁夫人杨鉴清的祖居,她是无锡名门杨干卿的女儿。杨干卿系杨氏宗谱迁城第十世公支。1932年,荣杨两家订下亲事,当时荣毅仁十六岁,杨鉴清十五岁,三年后举行大婚。荣毅仁儒雅俊逸,杨鉴清才貌出众,两人一见倾心,经媒妁之言而结成佳偶,他们的婚姻浪漫而富有传奇色彩。
巷子中弄20号内还住着一位在江浙沪一带颇有名望的人物——蒋锡麟。他在无锡时名不见经传,但后来在上海滩逐渐声名鹊起,原因是1992年自费创办了一份评弹小报《老听客》,发行量一千多份。这是一张专门传播评弹艺术的小报,介绍评弹方面的信息、报道、名家名段、流派唱腔、各地演出近况和评弹的发展、新老演员情况等,深受江浙沪评弹爱好者的欢迎。《老听客》的发行,都是靠老听客们寄去邮票,再由蒋锡麟寄出小报。评弹爱好者的青睐,是他自费办报的动力。当年,我父亲常投稿《老听客》,均被录用。蒋锡麟先生属于茶壶里有货却倒不出的那类人,不善言辞,但学养和编辑功底却很深厚,他曾拜师于著名评弹艺术家邢瑞庭。如果说无锡才子钱同朋创办的《广播书场》是空中电波、梁溪雅韵,那么,才子蒋锡麟也是评弹界的知音和翘楚。
西弄内住着一位民国乡贤、著名书法家,名叫张涤俗,他平生以临池为乐,擅长行书和小楷,行书宗王右军、颜鲁公,小楷出入晋唐之间,典雅隽永,还通晓音韵,是江南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张涤俗生前任无锡书画院画师,他创作的条幅经常在公花园同庚厅、蠡园、鼋头渚等处展出,书画立轴,在20世纪70年代时,每平尺已可卖到一千元左右,香港书画拍卖市场也常闻其作品的落槌声。
留芳声巷的老弄、老宅,文脉悠久,文韵浸润,仅44号一个门牌内,就已可圈可点。邻近的门牌内还有许多知名人物。有《二泉映月》的记谱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家杨荫浏,著名计算机软件专家、中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教授杨芙清,还有薛祖康,他是著名企业家、永泰丝厂厂长、缫丝工业局以及机械工业局高工……住在这条巷上,仿佛置身于历史尘埃的岁月长廊中。
透过老宅漏窗,欣赏老巷住宅天井里微缩型的江南园林美景,泉水叮咚,太湖石瘦,白兰花、茉莉花、夜饭花、桂花的清香,在不同季节飘进漏窗,穿过弄堂,散发得很远很远,收音机里不时传来吴侬软语……
我在小巷文化浸润下长大,小巷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小时候,中午吃完饭,饭碗一丢,跟大人说去上课了,其实,是“野豁豁里”找小伙伴们玩耍去了,弹玻璃球、打木陀螺、甩香烟纸牌、滚铁环、穿庭园假山、“争上游打四十分”、捉迷藏……巷子暗黑悠长。却不觉黑。在那里消磨着孩提时的课余时光,上课时间一到,满头大汗,小手乌黑,心里却悠然舒心。想着明天还要再在幽深的弄堂里“探险”……
那井,夏天是沉落西瓜消暑的最佳空调;那收音机里的评弹,有琵琶弦子陪着我酣然人梦;那弥漫着红木花窗的味道。穿过我懂事的心田。那雨巷,不就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吗?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有唯美寂寥的诗意,有油伞飘过的芳香。我常常在梦里寻找着逝去的小巷、老宅、古树和童年,小巷穿过时间隧道,人会老去,青砖会老去,但小巷不该老去,因为它刻着古老的印记。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前,主妇们倚着门槛,边织毛衣,边唠家常,张三家生了娃儿,李四家娶了媳妇,不用打听,巷里的事情全知道。
P1-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