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笔谈
语言
在西单听见交通安全宣传车播出“横穿马路不要低头猛跑”,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语言。在校尉营一派出所外宣传夏令卫生的墙报上看到一句话“残菜剩饭必须回锅见开再吃”,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语言。这样的语言真是可以悬之国门,不能增减一字。
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
北京的店铺,过去都用八个字标明其特点。有的刻在匾上,有的用黑漆漆在店面两旁的粉墙上,都非常贴切。“尘飞白雪,品重红绫”,这是点心铺。“味珍鸡蹠,香渍豚蹄”,是桂香村。煤铺的门额上写着“乌金墨玉,石火光恒”,很美。八面槽有一家“老娘”(接生婆)的门口写的是“轻车快马,吉祥姥姥”,这是诗。
店铺的告白,往往写得非常醒目。如“照配钥匙,立等可取”。在西四看见一家,门口写着“出售新藤椅,修理旧棕床”,很好。过去的澡堂,一进门就看见四个大字“各照衣帽”,真是简到不能再简。
《世说新语》全书的语言都很讲究。
同样的话,这样说,那样说,多几个字,少几个字,味道便不同。张岱记他的一个亲戚的话:“你张氏兄弟真是奇。肉只是吃,不知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有一个人把这几句话略改了几个字,张岱便斥之为“伧父”。
一个写小说的人得训练自己的“语感”。
要辨别得出,什么语言是无味的。
结构
戏剧的结构像建筑,小说的结构像树。
戏剧的结构是比较外在的、理智的。写戏总要有介绍人物,矛盾冲突、高潮(写戏一般都要先有提纲,并且要经过讨论),多少是强迫读者(观众)接受这些东西的。戏剧是愚弄。
小说不是这样。一棵树是不会事先想到怎样长一个枝子、一片叶子,再长的。它就是这样长出来了。然而这一个枝子、这一片叶子,这样长,又都是有道理的。从来没有两个树枝、两片树叶是长在一个空间的。
小说的结构是更内在的,更自然的。
我想用另外一个概念代替“结构”——节奏。
中国过去讲“文气”,很有道理。什么是“文气”?我以为是内在的节奏。“血脉流通”“气韵生动”,说得都很好。
小说的结构是更精细、更复杂、更无迹可求的。
苏东坡说“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说的是结构。
章太炎《菿汉微言》论汪容甫的骈体文,“起止自在,无首尾呼应之式”。写小说者,正当如此。
小说的结构的特点,是随便。
叙事与抒情
现在的年轻人写小说是有点爱发议论。夹叙夹议,或者离开故事单独抒情。这种议论和抒情有时是可有可无的。
法朗士专爱在小说里发议论。他的一些小说是以议论为主的,故事无关紧要。他不过借一个故事来发表一通牵涉到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的大议论。但是法朗士的议论很精彩,很精辟,很深刻。法朗士是哲学家。我们不是。我们发不出很高深的议论。因此,不宜多发。
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说出。
一件事可以这样叙述,也可以那样叙述。怎样叙述,都有倾向性。可以是超然的、客观的、尖刻的、嘲讽的(比如鲁迅的《肥皂》《高老夫子》),也可以是寄予深切的同情的(比如《祝福》《伤逝》)。
董解元《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分别:“马儿登程,坐车儿临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这是叙事。但这里流露出董解元对张生和莺莺的恋爱的态度,充满了感情。“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何等痛切。作者如无深情,便不能写得如此痛切。
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
怎样表现倾向性?中国的古话说得好:字里行间。
悠闲和精细
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同样一件事,一个人可以说得娓娓动听,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另一个人也许说得索然无味。
《董西厢》是用韵文写的,但是你简直感觉不出是押了韵的。董解元把韵文运用得如此熟练,比用散文还要流畅自如、细致入微、神情毕肖。
写张生问店二哥蒲州有什么可以散心处,店二哥介绍了普救寺:
店都知,说一和,道:“国家修造了数载余过,其间盖造的非小可,想天宫上光景,赛他不过。说谎后,小人图什么?普天之下,更没两座。”张生当时听说后,道:“譬如闲走,与你看去则个。”
张生与店二哥的对话,语气神情,都非常贴切。“说谎后,小人图什么”,活脱是一个二哥的口吻。
写张生游览了普救寺,前面铺叙了许多景物,最后写:
张生觑了,失声地道:“果然好!”频频地稽首。欲待
问是何年建,见梁文上明写着:“垂拱二年修”。
这真是神来之笔。“垂拱二年修”,“修”字押得非常稳。这一句把张生的思想活动、神情、动态,全写出来了。——换一个写法就可能很呆板。
要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急于要告诉人一件什么事,还想告诉人这件事当中包含的道理,面红耳赤,是不会使人留下印象的。
张岱记柳敬亭说武松打虎,武松到酒店里,蓦地一声,店中的空酒坛都嗡嗡作响,说他“闲中著色,精细至此”。
唯悠闲才能精细。
不要着急。
董解元《西厢记》与其说是戏曲,不如说是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董西厢》的《前言》里说“它的组织形式和它采取的艺术手法,为后来的戏曲、小说开阔了蹊径”,是很有见识的话。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董西厢》的许多细致处远胜于许多话本。它的许多方法,到现在对我们还有用,看起来还很“新”。
风格和时尚
齐白石在他的一本画集的前面题了四句诗:“冷艳如雪箇,来京不值钱。此翁无肝胆,空负一千年。”他后来创出了红花黑叶一派,他的画被买主——首先是那些壁悬名人字画的大饭庄,所接受了。
于非闇开始的画也是吴昌硕式的大写意的。后来张大千告诉他:“现在画吴昌硕式的人这样多,你几时才能出头?”他建议于非闇改画院体的工笔画。于非闇于是改画勾勒重彩。于非闇的画也被北京的市民接受了。
扬州八怪的知音是当时的盐商。
我不以为盐商是不懂艺术的。
艺术是要卖钱的,是要被人们欣赏、接受的。
红花黑叶、勾勒重彩、扬州八怪,一时成为风尚。实际上决定一时风尚的是买主。画家的风格不能脱离欣赏者的趣味太远。
小说也是这样。就是像卡夫卡那样的作家,如果他的小说没有一个人欣赏,他的作品是不会存在的。
但是一个作家的风格总得走在时尚前面一点,他的风格才有可能转而成为时尚。
追随时尚的作家,就会为时尚所抛弃。
第一辑
阅读课 如何理解别人的作品
开卷有益
西窗雨
《中学生文学精读·沈从文》前言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又读《边城》
读《萧萧》
漫评《烟壶》
人之所以为人——读《棋王》笔记
林斤澜的矮凳桥
《水浒》人物的绰号
阿索林是古怪的——读阿索林《塞万提斯的未婚妻》
要面子——读威廉·科贝特《射手》
第二辑
小说课 写小说时,我们先谈谈生活
小说的思想和语言
说短——与友人书
传神
小说笔谈
小说陈言
小说技巧常谈
小说的散文化
小小说是什么
关于笔记体小说
关于中国魔幻小说
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
第三辑
语言课 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
美在众人反映中——老学闲抄
语文短简
学话常谈
诗与数字
有意思的错字
句读·气口
对仗·平仄
“揉面”——谈语言运用
文学语言杂谈
谈散文
散文应是精品
第四辑
创作课 一个两栖类作家的自白
我的文学观
我的创作生涯
两栖杂述
我和民间文学
童歌小议
谈风格
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
关于《受戒》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