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当代具有大师潜力作家”葛亮全新随笔集
l 记录书,也记录某个人生阶段,以生活为切口,关乎饮食、艺术、城市、记忆,无论身居何处,笔下尽是可爱的人们
l 见微知著,阅读他人的同时,知晓自己的痛点,于是懂得尊重每一个人,祝福每一个人
l 小说家葛亮的读书笔记,在文字中读到对生活的郑重和挚爱
敬梨枣
这本书关乎阅读,大约也有关写作所见。
现在我们对于一本书的经验,或变得简单和便利,尤其作为阅读者,因近年的疫情,电商成了主要的购买平台。和书之间,形成一种虚拟 的默契。购书的指标,依赖于网站的新书推送、封面和详情页。书到 来时,有那么一个瞬间,你仍然被击打了一下。因为打开塑封,有一点清浅的气味,在手中氤氲开来。那是油墨和纸质混合的气息,关乎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汇,书香。
数年前,写过一篇小说,叫《书匠》。写了一些爱书的人。他们有的读书,而有的修书。二者仿佛遥立在书的两端,却起自同一品格。这篇小说的开首,引了《颜氏家训·治家》中的一句,“借人典籍,皆需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叫老董 的修书匠,因为一本《杜诗镜铨》被做成了“金镶玉”,叹息是做就了书的“绝户活儿”。这是将书当人来惜的。何故?因他知道,一本书出自作者之手不易,再经历了数百年留下来,更不易。修一本书,从溜口、闷水、倒页、钉纸捻、齐栏、修剪、锤平、下捻、上皮、打眼穿线得二十多道工序。纸寿千年,是留下了文字的功臣,是载体这是后人惜书的缘故。
制书的人,又谈何容易。古人出书,谓付之梨枣。梨木、枣木都是厚重质密的木头,为雕版刻书的上选材料。那一个个字刻上去,需 花了很大的力气。如今的环保人士,说起粗滥无用之书,斥责浪费树木。 古人说的更为触目,称为“梨枣之灾”。如此一来,写书与读书的人,大概都需心里有些敬畏。
到了当下,我们还是要爱书的。即使彼此间的关联,没有如此艰 辛沉重。伴手所读,日月累积,仍有其意义。久了,有一些浅见与心得,又碰触了一些生活的机关,便也写下来。记录书,也记录某个人生阶段的自己。所涉的话题,也希望是日常可亲的,关乎饮食、艺术、城市、记忆。既然切口是生活,便不说什么堂皇道理。写到的书,作者类型不一。不仅有文学人,也有戏剧家、演员、建筑师、摄影师和瓷艺师。字里行间,皆读到对生活的郑重或举重若轻,也就懂得他们各自的珍视。自己下笔写他们,也变成一种对文字的反刍,不免也就更疼惜些。以自己的微,见他们的著。
作为一个读者,尊重写书的人;作为一个写者,也尊重读书的人。 或许是这本书初衷的凝聚。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