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多维度记录了乡土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史,是一帧乡村中国的缩影,是一首精神原乡的神曲,是一幅活色生香的风情画卷,是一曲魂牵梦萦的田园牧歌,是一声感天动地的千古号子。
故人故乡已远,炊烟灶台已冷……乡情是永远也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乡愁是永远也寄发不出的精神邮票。作者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如数家珍般地将故乡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如深谷幽泉,似小桥流水,不急不缓,不做作,不煽情。有的只是化不开的乡情,抹不去的乡愁,割舍不断的旧时风月……
第一辑 动物
虫有虫语,人有人言,各自的生命,各自的生存空间,殊途不同归,也是理所当然,生命的长短与生命的意义、价值无关,只要那一段时光过得精彩,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昆虫(一)
在乡村,除了庄稼、草木、牲畜,再就是昆虫了。它们几乎无处不在,天空、水里、土里、草窠里、粪堆里、墙缝里,等等,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和足迹。它们以全方位的姿态出现在农人的生活里,以自己的方式与农人为邻。
昆虫们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甚至有自己的思想哲学。昆虫们也有好坏之分。益虫会与农人相安无事,害虫则会不断侵扰农人,让人恨而远之。尽管如此,它们都是农人的邻居,无法改变与逃避。
如果说惊蛰的到来开启了春天的序幕,一声春雷将地下冬眠的虫子们惊醒,那么端午的到来,就是撑起了仲夏的穹隆,让虫子们肆无忌惮地歌唱,虫子们开始活跃起来了。端午过了,夏天深了,万物进入了生命的繁盛期,多么美好!虫子也是生命体,既然是生命就要赋予它成长空间,况且再大的虫子也挡不住季节的脚步。
夏天至秋天,好几个月里,蜻蜓的家族都在我的老家愉快地生活着。
蜻蜓的家族,有许许多多的种类。从颜色上看,有蓝色的、绿色的、红色的。它们的长相也不尽相同,有的蜻蜓尾巴是细长的,有的却是扁平的。村里最常见的是细长的、红色的蜻蜓;还有一种深绿色的个头较大的蜻蜓。它们好像从来不愿聚在一起,总是独来独往,低低地飞着,在树枝与草叶上稍稍停一下,便向前飞去,要想抓到它们很不容易。
每天太阳升起之前,它们大多会伏在枝条上,等到阳光将落在它们翅膀上的露水晒干,才像战斗机一样轻盈地飞到空中,在晨曦中扇动双翅,翩翩起舞。
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在麦场上空,在池塘边上,在高高的树巅,在房檐上、屋顶上……不知疲倦地飞行。黄昏时才纷纷栖落到灌木枝条上,等待黑夜降临。
老家的后院似乎是蜻蜓的集聚栖息之地。房屋与菜园连在一起,菜园的周围是用秫秸夹成的篱笆。每到夏天,碧绿的蔬菜藤蔓爬满篱笆,恣意地疯长。尤其是紫红色的扁豆花从一层层的扁豆叶中探出头来,招蜂惹蝶,逗引着蝴蝶、蜜蜂围绕着它翻飞。从扁豆秧中伸出来的高高低低的秫秸上面,落满了蜻蜓。
蜻蜓的种类有很多。孩子们喜欢捉的是体形比较大的那种蜻蜓:两对翅膀晶莹透亮,上面有彩色的斑点,整个身子色彩艳丽,特别是那圆圆的时时转动的脑袋,显得格外精神。
捉蜻蜓的方法有多种。大多数的孩子喜欢用手捏,蹑手蹑脚,弯着腰悄悄靠近篱笆,手伸出去,刚接近蜻蜓,它却绝尘而去,望着空中盘旋的蜻蜓,满脸失望。
有的蜻蜓似乎故意跟孩子们捉迷藏,只飞出几步远的距离又落了下来。孩子们刚要靠近篱笆,蜻蜓又飘然而去,孩子们呆立在篱笆旁,心里琢磨着自己站在蜻蜓身后,它怎么还会看见呢?!尽管多次失败,孩子们仍不气馁,经过多次努力,最终还是有了收获,将蜻蜓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恐怕它再飞走。
蜻蜓,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没有压抑,没有负重,它应该是一种在自由世界自由飞翔的昆虫,无须承担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自身也没有负担。那薄如蝉翼的翅膀花纹细密、透明、柔软而又不失韧性,没有一点儿累赘,排斥着空气的压强。大眼睛像两盏安装在额头上的探照灯,处处彰显生命的美丽。
蝉又叫知了,有雌雄之分。老家人称蝉的幼虫为知了猴。从知了猴变成蝉仅一两个小时,而从卵到知了猴却需要很长时间。雌蝉是不会叫的,翻过它们的身体,一眼就看得出来,其腹部是平直无缝儿的,而雄蝉有两块不停抖动着的、像铠甲一样的板儿,人一碰到它就叫个不停。有关蝉的介绍已单独成文。
铁牛最爱趴在柳树上,扬着长长的两只角,好像大戏里面的个别人物,身后插着旗子,还要拖出两根翎来,所以我总觉得铁牛很神气。它身上的翅膀似乎很坚硬,且上面有斑点。它的嘴巴很锋利,像一个小小的钳子,如果被夹住会很疼。不过,如果不去故意招惹它,它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金龟子爱在榆树上生活。它的嘴巴扁扁的,像一把小铲子。金龟子的背上有花纹,有点儿像地主身上绸缎的纹样。也许是因为穿着像丝绸一样的褂子,所以,它吸树汁的样子看起来很斯文。
毛毛虫有一个很大的家族,有的长着长长的毛,有的长着奇怪的颜色。有时候剥开树皮,可以看到黄黑的一片,令人毛骨悚然。柳树上的毛毛虫身材很小。椿树上的毛毛虫又肥又大,长长的毛,颜色较鲜艳,我每当看到它就即刻竖立起汗毛来,头皮也跟着发麻。如果身上被毛毛虫爬过,就会又疼又痒,甚至红肿,涂抹清凉油之类的药品才能缓解。殊不知,这种既丑陋又可怕的家伙,日后却会变成美丽的蝴蝶,实在让人有些不可思议,这也就是所谓的脱胎换骨吧。
蝗虫可以说是村子里的过客,不常来,但是如果偶尔来一回,整个村庄都会跟着遭殃。越是大旱之年,它们闹得越厉害,成群结队,来势汹汹,借助一阵风,由高空飞来,铺天盖地,霎时间如乌云一般遮盖了村庄的上空,以排山倒海之势将庄稼、草木、蔬菜等啃噬一空。原本绿意盎然的村庄,眨眼间变得萧条灰暗、破败不堪。蝗虫像打家劫舍的坏人,农人们除了悲愤、恐惧和无奈之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蝗虫大军糟蹋庄稼。
有两种虫子长得很相似,即棉铃虫与菜青虫。棉桃里长的虫子,有的浑身碧绿,有的身上带一点儿桃红的颜色,可别小瞧它们,其生命很坚强。从结桃子到收获棉花,要经常打农药,有时把人搞中毒了,它们却好好的。晒棉花的时候,在阳光的照耀下,虫子被晒得到处乱爬,小鸡跟着吃,此时棉铃虫成了可怜虫。菜青虫将蔬菜咬得千疮百孔,专吸青菜的汁水,养得肥头肥脑。由于蔬菜要被人吃,故不敢打太多的农药,尤其是标有“剧毒”字样的农药,所以与棉铃虫相比,它们显得幸运很多。
昆虫(二)
屎壳郎真是个勤奋的家伙,哪里有鲜粪堆,就会拱到哪里。过了农历三月,太阳升起,霞光初照,早起下田的农人总能看到它们勤奋劳作的身影,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屎壳郎总是头朝下,屁股高高撅起,用几条有力的后腿推着一个个头比它还要大的粪蛋前行,遇见障碍物往往会“人仰马翻”。尽管如此,它们依然锲而不舍,总能想办法绕过去。人们常常被屎壳郎永不放弃的劲头儿、执着、聪明所感动。
屎壳郎是俗称,学名叫蜣螂。《本草纲目》里说:“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这位“大将军”即使生得再俊逸,再虎背熊腰,再威风凛凛,也始终改变不了那个不相称的小脑袋,而且还有一个不太体面的职业——推粪球儿,尽管其一生恪尽职守,无怨无悔地对待自己的事业。
屎壳郎也有雌雄之分。雌性屎壳郎相貌平平,个头也小;雄性的则头顶上生出黑亮的枝丫来,俨然古代官员的乌纱帽。记得奶奶常说:“黑拱黑拱,四十天后吃好饼。”由此可见,它出现离麦子成熟也就很近了。不承想,小小屎壳郎已经上升到农谚之中。它似乎天生爱与粪便打交道,喜食粪便,对农业有利,是自然界天然的清洁工。
屎壳郎与蚂蚁相比要辛苦多了。因为屎壳郎基本上是单打独斗,根本不像蚂蚁一样成群结队、通力合作。我见得比较多的时候也只有两只屎壳郎。两个小动物要滚一个比自己大好几倍的圆球,且不知路况如何。我试图弄明白它们究竟要把这个庞然大物运到哪里,也好奇它们是怎么把一坨粪便变成一个圆球的。于是,我跟着它们,发现一个倒着拖,一个从后面推,看上去很吃力,也不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小球忽然被一个小石头挡住了,它们急得“抓耳挠腮”,使尽浑身解数,小石头岿然不动。我用小棍儿轻轻地把石头挪开,它们一下子觉得轻松了。小球又开始慢慢往前移动……
在众多的虫子中,蚂蚁是比较勤奋的,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昆虫,颜色有黑色、褐色、黄色等几种。它们最爱吃的仿佛是肉类和甜食。蚂蚁喜欢在花间穿梭,顺着藤蔓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忙忙碌碌,不亦乐乎,看来应该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我幼时喜欢关注蚂蚁,或立在花间,或对着树木,或蹲在墙脚。总之,有蚂蚁出入的地方,我往往会看上半天。
看蚂蚁上树,看蚂蚁在草叶尖上如履平地,既惊险又神奇。看它们搬家,总是不厌其烦,不知疲倦,一趟又一趟,就像影视剧里的军队在行进,浩浩荡荡,川流不息,有条不紊,爬来爬去。有时候为了搬一个大食物回家,它们“男女老幼”齐上阵,情景实在令人佩服感动。后来我才知道,蚂蚁家族有着严明的等级制度。领导者是蚁后,是一只生殖能力很强的雌蚁,负责产卵,让家族延续下去,与之交配的雄蚁很快就会死去。我们看到的搬运大军只是工蚁,它们辛勤、勇敢,善于步行奔走,虽然是雌性,但没有生殖能力。
第一辑 动物
昆虫(一) 002
昆虫(二) 006
昆虫(三) 010
昆虫(四) 014
飞鸟(一) 017
飞鸟(二) 022
飞鸟(三) 027
飞鸟(四) 030
家禽(一) 034
家禽(二) 039
家畜(一) 042
家畜(二) 046
家畜(三) 050
家畜(四) 054
家畜(五) 057
其他 061
第二辑 植物
家常菜(一) 068
家常菜(二) 073
家常菜(三) 077
家常菜(四) 081
家常菜(五) 085
两棵树 089
枣树 094
与树为邻(一) 099
与树为邻(二) 104
与树为邻(三) 109
那些花儿(一) 113
那些花儿(二) 117
那些花儿(三) 121
第三辑 风物
农具(一) 126
农具(二) 131
农具(三) 135
自行车 139
老圈椅 143
油坊 146
磨坊 150
油灯 154
代销店 159
土灶 161
柴火垛 166
三种鞋 169
第四辑 池塘
池塘 174
水库 179
老井 183
围墙 187
住房(一) 191
住房(二) 195
摇篮 199
村口 203
后记:永志不忘的故园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