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瀛山书院
瀛山书院坐落在原遂安县西北陲的郭村,其创始人是邑人詹安,初名“双桂堂”。詹安是北宋熙宁年间举人,曾任浦江主簿,赠宣奉大夫,其著作后裔裒拾为《瀛山集》。书院开创伊始,主要吸取詹氏“群族戚子弟”入学就读,詹安“躬教五子,皆登科第”。其后,外地士子也慕名而“负笈往学焉”。到了詹安孙詹仪之时,由于硕儒朱熹经常“往来论学于斯”,于是书院声名大振,又由于詹仪之的侄孙詹骙于淳熙二年(1175年)高中状元,遂取“登瀛”之义,易名“瀛山书院”。詹骙高中状元后,官至龙图阁学士,宋孝宗赐詹骙及第诗云:
振鹭飞翔集凤庭,诏开闻喜宴群英。
已看射艺资能事,更觉人才在作成。
冀野乍空千里隽,桂林争占一枝荣。
他年共庆功名遂,莫负夔龙致主声。
此诗表达了孝宗喜得人才欢悦之情,并对詹骙寄以报效君主之厚望。
詹骙金榜题名,瀛山书院一时闻名遐迩,成为封建士大夫向往之所。明隆庆戊辰(1568年),宛陵周恪任遂安知县,曾鸠工庀材,大兴土木,规模益大。凡为屋二十四楹,其著者有格致堂、双桂堂、登瀛亭、大观亭、仰止亭、得源亭、朱文公祠(朱熹)、詹先生祠(詹仪之)等,兼有讲学、游览、祭祀三方面的活动内容。由于年久岁荒,书院圮塌,仅存大观、得源二亭,登瀛桥、“半亩方塘”遗址,及朱熹《咏方塘》诗碑刻(清代闵鉴重书)。2018年淳安县委、县政府将复建瀛山书院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2020年6月瀛山书院复建工程竣工,正式对外开放。瀛山书院重现古朴徽韵风姿,为干岛湖旅游再添新景点。
瀛山书院与朱熹的渊源,旧县志及《瀛山书院记》中,诸多名贤撰写的诗赋中有记载。据清郑禹畴《方塘赋》载:“遂邑西北之有瀛山书院也,宋熙宁时有詹安者,结庐其上,凿池引泉,注之以为方塘。厥后朱子访詹体仁(詹仪之,字体仁)于此,往来讲学,所题‘源头活水’之句,使人循环讽咏,其风轨皋然,如遇诸‘天光云影’间。”
朱熹在瀛山书院讲学,在方塘悟道,奠定了朱熹哲学思想的“始基”。据《遂安县志》及《康塘洪氏宗谱》记载,朱熹于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曾三次前往瀛山书院讲学。第一次“岁在辛卯”,即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第二次“淳熙甲午”,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第三次“淳熙己酉”,即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朱熹为何多次前往瀛山书院?究其缘由,还得从朱熹与詹仪之的交往说起,据旧《遂安县志》载:“詹仪之,字体仁,绍兴年间进士,累官吏部侍郎权尚书事,知静江军府事兼两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知信州,时朱文公、吕成公(即吕祖谦)俱在鹅湖,往复问辩无虚日。及帅广东(詹仪之曾任两广经略安抚使),以濂溪(即周敦颐)旧治立祠曲江上,而宣公(即张栻)为之记。”又因“论广盐官鬻之弊”“代者飞语中之,责授安远军司马袁州安置。光宗登极,念仪之故官僚,许自便,既归而没”,朱熹对詹仪之的贬官深以为恨,朱熹在《怀詹帅书》书信中提到“今乃以区区一方盐策之故,轻去朝廷,识者不能不以为恨”。詹仪之复信朱熹曰:“居官之法,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现存《朱文公文集》中,朱熹与詹仪之往复书信可谓多矣,詹仪之及其夫人死后,朱熹又为其撰写祭文,不仅示以哀悼之情,而且认为詹仪之是“笃志力行,以期入乎圣贤之域”(《祭詹侍郎文》)的学者,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詹仪之与张栻、吕祖谦的关系也甚是密切。乾道年间,张栻任严州太守时,吕祖谦为教谕,詹仪之“日以问学为事”。淳熙二年,詹仪之知信州时,吕祖谦邀朱熹、陆九渊鹅湖相会,“往复问辩无虚日”,詹仪之此时任信州知府,不仅参与而且给“鹅湖之会”以鼎力资助。“詹体仁辟斋于便坐,以其虚且长也,题之日虚舟。”张栻、真德秀为之写有《虚舟斋铭》。张栻还应詹仪之的请求,为其伯父左中奉大夫直秘阁詹至撰写墓志铭,朱熹为其书并题额。朱熹、吕祖谦、张栻,当时被称为“东南三贤”,詹仪之与“三贤”的私情友谊甚为深厚,应詹仪之邀请,“三贤”曾前往瀛山书院讲学论道。群贤毕至,山川增色。
“方塘悟道”,奠定了朱熹哲学思想始基。所谓《咏方塘》诗,乃针对“半亩方塘”而发,是朱熹对自己探索理学经历的写照。“半亩方塘”,本为詹家修建瀛山书院时所凿,供“游憩”之地,朱熹悟道功深临流触发,写下了《咏方塘》千古绝唱: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源头”是实指,离方塘二里许,有源头村,方塘之水来自源头活水,经水渠注入方塘;“渠”也是实指,朱熹将自然风貌与内心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源头活水注入半亩方塘,方塘才能清澈如镜,人的认知也一样,认识事物要“即物穷理”,方能获得真知。“宋熙宁时有詹安者,凿池引泉,注之以为方塘。”朱熹虽临流即兴赋诗,但随着他哲学思想的升华,往往会赋予诗歌以新的蕴含,“豁然一旦悟道此间”。王畿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