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
人是个有趣的动物。
人有四肢、双眼、毛发、消化道、动脉、静脉、心脏……
作为哺乳动物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超科动物,思考世界,征服世界,唯我独尊,似乎无所不能。
虽如此,人类起源、繁衍生息亿万斯年,却难究其源。耳边经常听到无奈的生命叩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破译人类生命遗传的密码,是科学界永恒的使命。他们孜孜以求地试图“还原”人类历史,不断在地球上寻找“蛛丝马迹”。但是,至今获取的认知也只是微小的“碎屑”,真正答案的获取也许还遥遥无期。
生物学家把人类说得有点意思。他们说,人类的大脑,经过与许多动物的大脑从脑重量、表面积大小、单位体积的神经细胞数量等研究比对,认为可以假设人类的智力水平比其他动物更高一些。
这样似乎就可以建立一个大概的自我认知:人类是一种高智力、低体力的动物。
诚然,无论真相如何,能生而为人,其实是幸运的。
你是谁
“你是谁”是故事的开始。
古战场上,两军对垒、开战之前,都要问对方将领:“你是哪厮?快报上姓甚名谁,俺刀下不斩无名之鬼!”
“你”,作为人类的沧海一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你的故事长也罢、短也罢,好也罢、坏也罢,终将留给时间来评判。人过留名,雁过留痕。你是谁,你便留下怎样的故事。古往今来,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有人让你温暖肺腑,有人让你恨之入骨。当时,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你是忠良还是奸佞?你是谁,历史最终都会给出答案。
可见,我们芸芸众生都是“这个你”和“那个你”。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是善与恶的附体。人的善行与恶行,大多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念之意。你不是绝对的善人,也不是绝对的恶人。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不熟悉的也是自己。如果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需要煞费苦心去权衡、掂量。自私一些的人会掩饰自己的恶,呈现伪善的一面;无私的人会说出自己的缺陷,忏悔自己的过错,选择重新做人。但是,无论你过去是怎样的“你”,历史已经无从更改。如果你在有生之年,可以放下过去曾经的“过”,成为一个向善的人,便可积小善成大善,温暖众人。
非常喜欢一句话:“你是谁,你就会遇见谁。”
最近翻看《邯郸成语词典》,我看到了“物从其类”的词条:万物都是依从自己的同类生存,比喻坏人相互依从、勾结。当然,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到如今其内涵得到承新扩延,多指志趣相投的人相互依从。魏晋名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说明人文环境对人的影响。因此,你是谁就遇到谁,这也是人生一大幸事。最让人可怕的是,你是谁,遇到的却是鸡鸣狗盗、窝藏祸心的“别的谁”,你又没有加以识辨地“愚信”,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此,遇到谁是人生的重要课题,谁威逼利诱,谁见风使舵,谁心狠手辣,谁自私趋利……都需要你“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要远离、躲避这些“别的谁”,努力让自己多遇到一些志趣相投的人。
当然,人这一辈子,机缘巧合,遇到谁是缘分,也是命运使然。有的时候,我们无从选择,只能仰天一声叹息。
做啥人
人类文明绵延数千年。
长期以来,人类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众生相,儒雅的、慷慨的、粗野的、贪婪的、自私的、邪恶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符号,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历史的人文样本。因而,人的社会属性,促使世界变得多元、复杂,世事难以琢磨。
做个啥人?先哲名士都有过许多经典话语。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