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老师黎锦熙
翻阅校史,发现国内许多著名学者曾在西大任教,黎锦熙(劭西)便是其中一位。城固时期,他是中国文学系教授,并一度担任系主任。
此公大有来头,是毛泽东的老师。他早年在长沙第一师范教历史课时,毛泽东是他班上的学生,毛仅小他三岁,二人关系亦师亦友,交往时间很长。他在日记中记述了他和毛泽东的交往过程,并一直冒着危险保存着毛泽东给他的一些信件,直到解放后才献给中央档案馆。
1939年,毛泽东得知多年失去联系的黎锦熙在陕西城固西北大学任教时,便从延安寄赠了一本《论持久战》给他。1942年,西大文学院院长马师儒(后来当过西大校长)回陕北米脂原籍奔丧,顺便参观了延安的工厂、学校、机关,并应邀在抗大发表演说,谒见了毛泽东。毛泽东宴请马师儒时,介绍了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介绍了自己的家庭和革命经历,同时也询问了西大和陕南教育的情况,并深情地说:“返陕南后,请代我问候我的老师黎劭西先生。”
1949年6月,北平解放不久,毛泽东从北师大校长汤藻贞处打听到黎锦熙的下落,便驱车到北师大宿舍探望黎锦熙。黎锦熙闻讯己先从家中赶去迎候。毛泽东一见面就叫“黎老师”,黎锦熙忙说不敢。几十年后重逢,亲切叙旧,两人都十分高兴。此后,毛泽东多次接黎锦熙去中南海家中叙谈,饭后又同在中南海漫步谈天。有一次荷花盛开,毛泽东还特意接黎锦熙同赏。黎锦熙后来担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副主席,又是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他的工作一直得到毛泽东的关怀和支持。
“文革”中,黎锦熙受到冲击,他的全部图书资料被查封。毛泽东知道后,立即指示启封。据说他曾拿出毛泽东写给他的信,来抵挡红卫兵的骚扰。黎锦熙当时的居住条件,根本无法工作,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怀下,他迁居北小街四合院,有了工作室和书房,得以继续进行语言文字研究。
1978年3月,黎锦熙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西大学报当年第三期发表黎锦熙《纪念鲁迅先生》的诗作,作为对这位已故老校友的纪念。
(原载《西安晚报》1994年1月1日)
黎锦熙写校歌
近来,校刊选载了一些应征的校歌。校内同志的反映是,写得都还不错,但要正式确定,又觉得还不够理想。校歌难产,由此我想到黎锦熙。
黎锦熙教授曾于1938年秋天撰写了一首《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歌》,歌词是:
并序连黉,卅载燕都迥;
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
汉江千里源蟠冢,
天山万仞自卑隆;
文理导愚蒙;
政法倡忠勇;
师资树人表;
实业拯民穷;
健体明医弱者雄。
勤朴公诚校训崇。
华夏声威,神州文物;
原从西北,化被东南;
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
歌词前六句,追溯西北联大的前身北洋工学院、北师大、北平大学都创立于光绪末年,此时已历四十载,因时势所迫,遂联为一体,由平津迁来西北,又从西安转移到城固,说不定还会向天山进发呢。中间六句,介绍联大的内部实力和校风,学校曾先后设立文理、法商、教育、师范、农、工、医诸学院,以“勤、朴、公、诚”四字为校训。后五句,说的是学校的使命和目标所在,结尾落到发扬中华民族雄风上,十分昂扬有力。
这首校歌,经联大常委会议决议修正通过后,托作曲家制谱,谱未成而学校改组,终告流产。黎锦熙不甘心,于1944年5月,以歌词为纲,写了一部简明的《国立西北大学校史》,并自重其文日:“斯亦史家创体也欤!”
这位语言大师的经历证明,校歌确实难产。思前想后,我以为写校歌难就难在:既不能太笼统、太抽象,又不能太具体、太琐细;既不能太深奥、太文雅(“并序连黉”唱出来就很难听懂),又不能太通俗、太直白(与高等学府的地位不相称);既要具有西大特点,又要上升为民族精神;既要以情动人、鼓舞人心,又要出之自然真切、避免矫情煽情。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很难达成共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殷切盼望一首大家都能称心如意的校歌出现。我校艺术系兼职教授、著名作曲家孙韶,在偕其夫人贠恩凤来西大演出时,曾表示:“只要歌词写好,我来谱曲!”但愿孙团长不要等得太久。
(原载西大校刊1994年6月2日)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悼罗章龙
在2月的料峭春风中,老校友罗章龙驾鹤西去,终年99岁。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上,他生活了差不多一个世纪。他漫长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暗淡,有过风雷,也有过寂静,用一句流行的话来形容:“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罗章龙是喝浏阳河水长大的。青年时期他来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平,受到新思潮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到中流击水”的革命者。他的名字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初期的许多重大事件紧密相连。1918年,他与毛泽东一起发起成立新民学会。1919年,他参加了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他与李大钊一起组织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