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剑虹序跋与书评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6890366
  • 作      者:
    作者:柴剑虹|责编:尹浩
  • 出 版 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剑虹序跋与书评》为柴剑虹先生数十年来的序跋、书评结集。举凡敦煌古韵、学人轶事、文史考据、故老传说,无不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在文中每见其学术层面的真知灼见,可谓是序跋亦是专论,为书评更为佳文。


展开
作者简介

柴剑虹(1944— ) ,浙江杭州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志愿赴新疆任教十年。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华书局任编辑,1989年起先后任副编审、编审。曾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敦煌研究院、吐鲁番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和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院、炎黄艺术馆、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等文化机构做学术演讲,多次应邀赴法、德、俄、英、日、韩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出版有《西域文史论稿》《敦煌吐鲁番学论稿》《敦煌学与敦煌文化》《我的老师启功先生》《品书录》《高山仰止论启功》《敦煌学人和书丛谈》《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等十余种著作。担任《敦煌吐鲁番研究》《敦煌研究》《汉学研究》等学术刊物编委。主编“中国历史宝库”“走近敦煌”“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等丛书。自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柴剑虹先生作为敦煌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曾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作为中华书局的资深编审,柴先生又是一位出版家;作为启功先生多年入室弟子,柴先生又承继了启先生特有的冲淡、严谨与雍容。 所谓风格即人,上述经历种种,无不体现在柴先生的文字之中,其历年所作相关序跋、书评尤为个中翘楚。本书辑录并萃选柴剑虹先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撰写的序跋70篇、书评45篇,举凡敦煌古韵、学人轶事、文史考据、故老传说,无不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在文中每见其学术层面的真知灼见,可谓是序跋亦是专论,为书评更为佳文。
展开
精彩书摘

2 0世纪初,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重现天日,大批珍贵写本遭劫流散海内外,“世界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兴起,“敦煌文学”便成了王国维、罗振玉、刘师培等几位中国学界顶尖的“预流”者最为关注、用力最勤、成果最丰硕的领域;而后,又是在向达、王重民、孙楷第、潘重规、任二北、周绍良、饶宗颐等前辈学者和他们的后继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学者始终保持了领先地位的领域。

对“敦煌文学”做历时性研究,是颜廷亮先生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敦煌文学千年史》,即是该项目的结项成果。我个人觉得,提出这个课题,撰写一部填写研究空白的敦煌文学专史,廷亮先生是最合适的一位人选。因为作为原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负责人,他早在1 9 8 2年就成功筹办了全国性的“敦煌文学座谈会”,催响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敦煌学研究的第一声春雷。之后,他又组织以中青年为主体的敦煌文学研究者,在周绍良先生的带领下,主编出版了《敦煌文学》和《敦煌文学概论》,促进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的建立,参与了几次较大规模的专题学术研讨会,起到了为敦煌文学研究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由于廷亮先生的学术专长和工作背景,他最早关注“敦煌文学”的理论建构问题,几次提出“敦煌文学”的概念界定,在2 0世纪9 0年代初为《敦煌学大辞典》撰写“敦煌文学”专条时,又吸取笔者建议,将“敦煌文学”定义为:“指保存或仅存于敦煌莫高窟的,以唐、五代、宋初写卷为主的文学作品及与此相关的文学现象与理论。” 这十几年来, 他持之以恒, 仍继续不断地探究这方面的问题,整理思路,将自己的思考反映在《关于敦煌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专文与《敦煌文化》等著作中,为撰写《敦煌文学千年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虽忝列于“敦煌文学”研究队伍有年,除撰写若干敦煌文学写卷的整理研究文章之外,也考虑过如“敦煌文学”定义、某类写本文体特点,以及如何将敦煌文学作品真正置于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考察等问题,但终究还没有深入进去,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现在拜读了《敦煌文学千年史》,再一次受到启益。诚如作者在“前言”与“结束语”中所概括陈述的,此书对许多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创新之见颇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 明确提出了对“ 敦煌文学” 应做历时千年的研究,即起自东晋十六国时期,止于元代末年,与作者对“敦煌文化”的分析同步。书中认为:“敦煌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其存在的历史和敦煌文化一样确实也长达千年。”这就将研究的视野拓宽到研究敦煌文学者通常不注意的沙州回鹘、西夏、蒙元时期的敦煌文学作品,也厘清了在敦煌地区文学创作与流传由兴盛到衰亡的脉络。书后的附录《敦煌地区本地文学作品编年简编》,既是作者下功夫首编的敦煌部分文学作品年表,也是他立论的基础与根据。尽管对“敦煌文学史”是否能框定或仅框定于“千年”,研究者肯定还会见仁见智,而有了此框定,毕竟可将过去对敦煌文学作家、作品做散兵游勇般或零篇断简式的研究引导到历时性的文学史的轨道上来,将该地区的“文学创作与传播”与“文化发展”的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探究,当然是很有见识的。

第二, 明确提出“ 敦煌文学”“ 其内部构成的主体乃是中原传统的文学”,强调“敦煌文学是以中原传统的文学为主体的一种多元性文学现象”,认为“这正是敦煌文学所以能够称得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文学作品的“ 构成主体” 与“ 相对独立” 的关系, 涉及文学理论问题,我对此并无研究;但落实我国中古时期一个相对偏远地区常达千年的文学现象与中原文学传统的关系,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关键问题。我觉得, 作者的这个结论, 是建立在对敦煌地区大量文学作品具体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也符合敦煌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当然,作者又认为“从曹氏归义军晚期开始,特别是从沙州回鹘统治时期开始的几百年间,敦煌地区文学的内部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原传统的文献失去了在敦煌地区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主体文学”,得出此结论的依据,应该也是那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是少数民族用他们本民族文字撰写的。我对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相当陌生,它们是否变成了那个时期敦煌文学的“构成主体”,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在本书中,作者进而将“敦煌文学”的概念界定为:“所谓敦煌文学,指的是主要保存并主要仅存于敦煌遗书中的,由以唐、五代、宋初为主要创作时代的、以敦煌地区为主要创作地区的文学作品构成的文学现象,其内部构成的主体乃是中原传统的文学。”可见这个“内部构成的主体”与作者多年来一直试图阐述的“敦煌文学”理论框架关系很大。

……

展开
目录

《西域文史论稿》跋 / 003

《每天一首诗》跋 / 005

《中国历史宝库》 主编的话 / 007

《飞天史话》序 / 010

《敦煌学述论(新版)》序言 / 013

《敦煌吐鲁番学论稿》后记 / 016

《中华活页文选·敦煌文学作品选读》引言 / 019

春风化雨润心田——《喜看桃李闹春风——曹文趣语文教学论文选集》序 / 022

《我的老师启功先生》前言 / 025

《中国马球史研究》序 / 027

《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序言 / 029

《敦煌学概论》前言 / 032

《敦煌飞天:精品线描一百例》序 / 035

《中国新疆的建筑遗址》中译本序 / 038

《敦煌学与敦煌文化》后记 / 041

《中国散藏敦煌文献分类目录》序 / 044

《敦煌西域文献旧照片合校》序 / 048

《敦煌邈真赞校诠》序 / 053

《龙门区系石刻文萃》序 / 058

《英藏法藏敦煌遗书研究按号索引》序 / 061

《胡适选注每天一首诗》的缘由和特色(代跋) / 064

《中国新疆的土地和人民》出版说明 / 075

《丝绸之路体育文化论集续编》序 / 078

《敦煌诗选》序 / 081

《丝绸之路体育图录》序 / 085

《敦煌九歌》序 / 089

《品书录》前言 / 092

《品书录》(增订本)后记 / 097

《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序 / 098

视学术为生命,生命之树常青——《舞论:王克芬古代乐舞论集》序 / 102

《启功讲唐代诗文》整理者附记 / 106

《启功说唐诗》出版说明 / 109

《中国马球史》序 / 111

《敦煌莫高窟题记汇编》序 / 114

努力构建“敦煌文学史”的理论框架——《敦煌文学千年史》代序 / 119

《万舞翼翼——中国舞蹈图史》序 / 131

《高山仰止——论启功》前言 / 135

刻画纷披 信息万千——《甲骨文常用词释解》序 / 137

《中华书局百年总书目》前言 / 141

普及中国历史,传承优秀文化——八卷本《中国通史》代前言 / 143

《启功三绝》出版说明 / 145

《启功日记》出版说明 / 147

《回风舞雪〈红楼梦〉》序 / 149

《丝路历史文化研讨会论集》跋 / 151

《敦煌文选》序 / 153

好一个“细”字了得——《物象·景象·意象》序 / 156

一份弥足珍贵的家世资料——《沛国家声远》代序 / 159

《西域汉语通行史》序 / 162

《汉晋十六国木板绘画》代序 / 166

开创中国服饰史研究的新局面——《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代序 / 171

《唐宋词概说》代序 / 175

野马倏忽扫尘埃——《野马,尘埃》代序 / 179

《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清代殿试卷》序 / 183

《回鹘文契约断代研究——昆山识玉》代序 / 187

《敦煌诗解读》序 / 190

“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总序 / 194

《瓜饭楼西域诗词钞》后记 / 197

《启功给你讲宋词》出版说明 / 200

《脩石斋藏汉画像砖石图册》代序 / 202

《脩石斋藏汉画像砖石图册》出版说明 / 204

《绿洲上的乐舞》前言 / 207

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三词九句作文法》(新版)序 / 210

传承文化,厥功至伟——《张宗祥集》代序 / 213

《新疆石窟艺术》 再版说明 / 219

聚沙成塔 功德无量——《纸中敦煌》代序 / 221

《启功先生墨迹》代序 / 223

厘清史实,促进交流,功莫大焉——《近代中国的学术与藏书》代序 / 226

《我们眼中的莫奈花园》前言 / 230

《回鹘文契约文字结构与年代研究——于阗采花》代序 / 232

《杭州方言词语释义》编纂说明 / 236

简评伯希和的《卡尔梅克史评注》 / 241

实践精品意识的成功范例——谈《敦煌石窟艺术》的编辑特色 / 246

读《儿童杂事诗图笺释》 / 249

《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中译本简评 / 254

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近十年中国敦煌学图书概述 / 260

东方文明的魅力——评《东方的文明》 / 265

献给敦煌学百年的厚礼——《浙藏敦煌文献》出版感言 / 268

向世界介绍中国体育文化——评《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 / 272

开拓敦煌学研究的新领域——《敦煌古代体育文化》读后 / 275

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规范之作——《敦煌诗集残卷辑考》简评 / 278

读《蒋礼鸿集》的体会 / 285

敦煌文献整理的硕果 / 290

普及敦煌文化的开创之作——重新认识《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的历史价值 / 295

努力开创敦煌学研究的新局面——“敦煌学研究丛书”述评 / 305

读《敦煌艺术美学研究》感言 / 310

十年辛劳岂寻常——《戴名世年谱》出版感言 / 314

心许天山 身献高昌——读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感言 / 316

《龟兹石窟百问》读后 / 320

落实人文奥运理念,加强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简评“新世纪体育”系列教材 / 324

充满偏见与欲盖弥彰的盗者自白——读勒柯克的《德国第四次吐鲁番考察记》 / 328

开拓学术视野,重视积累更新——《中古时期社邑研究》读后 / 335

精致精彩的敦煌学广角镜——《敦煌文书的世界》读后感 / 338

趣博旨约,识高议平——《日本中国学述闻》读后 / 344

读《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的感受 / 350

一本迟读了三年的好书——读《走向有水的罗布泊》侧记 / 354

十年一剑,功力毕现——《敦煌经部文献合集》读后 / 359

抒性寄情大西北——学习冯其庸教授西域诗词的一点体会 / 363

为人之学著新编——读《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有感 / 367

极具创新价值的《敦煌丝绸艺术全集》 / 371

求真务实,博雅精新——冯其庸《瓜饭楼丛稿》33卷本面世感言 / 374

敦煌科技史著述的奠基之作——读《敦煌学和科技史》感言 / 378

弘扬体育文化的珍贵资料——评《激励中国:新中国体育宣传画图典》 / 383

重新审视龟兹文化的历史地位——学习《滴泉集》的体会 / 386

学术期刊的学术视野与创新——为《敦煌研究》创刊三十周年而作 / 397

多元、异彩、规范、创新——读“敦煌讲座书系”感言 / 402

出版人期盼已久的“一条金鱼!”——读《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感言 / 406

读《佳偶天成》感言 / 408

传承文化担重任——冯其庸口述自传《风雨平生》读后 / 410

《启功先生题签集》出版感言 / 415

喜获《棔柿楼集》感言 / 420

图文并茂 绘声绘色——读听朝华童文馆的《阿凡提的故事》 / 422

解析敦煌石窟艺术的创新佳作——阅读《图说敦煌二五四窟》感言 / 424

“敦煌女儿”的心声——《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 / 42 7

心铭师恩,指塑英魂——读《纪峰雕塑札记》感言 / 435

假如,真如——读王蒙《笑的风》感言 / 437

后记 / 44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