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精彩的艺术家散文集,从内容到写作均是。
凭借作者国际歌剧艺术家的成功身份,我们得以从他的视角,首次深入了解歌剧世界的绚烂辉煌和灯火阑珊,直面我们仰如天神的帕瓦罗蒂等人的独特风采,亦可了解这个世界凡人面孔的生动瞬间,更在作者天才的描绘中看到一部有声有色、亦苦亦悲的歌剧浮世绘。在对艺术与人性的生动体悟和深刻理解之外,获得的是对超越地域、种族、阶级、文化等隔阂的永恒美好的向往——这种美好,在今天日益割裂的社会里,更显得难能可贵。
田浩江不仅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还有一种擅长讲故事、深刻描摹世态人情的文学能力,他的写作直接、生动、干脆,充满了戏剧性、画面感和韵律感,区别于我们常见的散文写作,风格独树一帜,值得关注。
【本书卖点】
·第一视角、第一手资料展现国际歌剧浮世绘
天神一样的帕瓦罗蒂上台前如何克服紧张情绪?毅力过人的小泽征尔有着怎样的中国情结?缔造了大都会歌剧院辉煌的詹姆斯·莱文因何黯然离场?一个歌手在国际舞台取得成功有多难?经纪人和艺术家有着怎样复杂的关系……作者生动的第一视角、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不需要懂得歌剧,便可直面国际歌剧名利场的炫目与无情、辉煌与落寞、美好与失落。
·唯一签约大都会歌剧院20年的中国艺术家田浩江的首部中文著作
登台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是世界各国歌唱家的梦想,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卡雷拉斯都曾在这里展开他们辉煌的歌剧事业。田浩江是首位在大都会歌剧院签约20年的中国歌唱家,且在国际范围的重要歌剧院饰演过50多个主要角色,演出超过1400场,合作过的艺术大师包括帕瓦罗蒂、小泽征尔、詹姆斯·莱文、捷杰耶夫、赫尔措格、谭盾、张艺谋等人,他横跨中西的成功艺术生涯加上天生会讲故事的妙笔,将他在歌剧世界的游历写得引入入胜,妙趣横生。他的英文自传《歌剧人生》入选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系列书籍,并被西方600多个图书馆收为藏书。此番是田浩江首度用中文写作其国际艺术生活的作品,题材和写作都独一无二。
·打开歌剧殿堂神秘的大门,既展现迷人的艺术,也讲述壮阔的人生。
书中有对歌剧殿堂最直观生动的描绘,能让对歌剧感兴趣的人切近感受歌剧艺术与艺术家的独特魅力;干货十足的艺术知识,也会让相关从业者获益匪浅;但对于不懂歌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则能打开一个未知的迷人世界,体察另一种人生的精彩。鲜活的故事,让人感受到超越艺术的丰富与深刻,读来非常过瘾。
·独一无二的题材,颇受关注的写作
本书并非讲述一个中国人如何在美国和世界获得成功的故事,不再以仰视和他者的目光去描绘国际艺术界,而是一个成功的歌剧艺术家正常地讲述他所处的行业、时代,他所认识的人,他关于歌剧的怕与爱。这种“正常”借给我们一双眼睛,让我们获得站在国际歌剧界金字塔d尖的视角,来了解这个艺术世界的魅力与秘密,了解一个黄金时代的辉煌与衰落。
作者拥有天然的写作直觉,首次写作散文《后来与过去》就收入《七十年代》一书。《帕瓦罗蒂》一文于2021年3月在《十月》杂志刊出,备受好评。《收获》杂志打破常规,连续在2021年夏季号、秋季号和冬季号三期发表作者几组文章,并在其微信公号连载其文章。
文学评论家李陀称田浩江是“天才”,《收获》杂志编辑称其为“天生的作家”。
美国权威音乐人昆西·琼斯,中国诗人北岛、作家余华等人都对他的写作表示欣赏,诚意推荐。
·艺术超越隔阂的主题,重拾追求美好的信心
当今日渐割裂的世界,是否艺术还能打破偏见、文字尚可弥合人心?这本书或许是一个答案。
·书中“隐藏”的女主角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田浩江说,“没有玛莎就没有这本书”。 这本讲述艺术家生涯的散文集从始至终有一个绝对的女主角——玛莎,她和她拿手的“北京烤鸭”,隐藏在帕瓦罗蒂、小泽征尔的传奇中,出现在大都会歌剧院的后台和日常的朋友欢聚中,点亮作者人生的至暗时刻,也见证他辉煌的每一个瞬间。看似“隐藏”的女主角玛莎,在田浩江笔下却不是“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鲜明地在作者丰盛的艺术人生中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独立的价值。诗人翟永明在前言中评价:“田浩江对妻子毫无保留的赞美和书写,也是我在现在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很少看到的,使其成为本书的又一特点。”
帕瓦罗蒂
我这辈子第一次看歌剧是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看的是威尔第的《埃尔南尼》。当时吸引我的不是威尔第,不是《埃尔南尼》,也不是大都会歌剧院,而是帕瓦罗蒂。
我最早知道帕瓦罗蒂是在北京中央乐团的资料室。1981年,我当时是中央乐团的合唱队员。那天我走进资料室去找个歌谱,一进门就看到办公桌上竖着一张唱片,正对着门口,唱片的封面是一个大头像。资料室的老师看见我站那儿盯着唱片看,就说:“这是帕瓦罗蒂,意大利男高音之王。”
我从来就喜欢爽朗的笑容,总觉得笑得特开心的人都是好人。当时我并不知道帕瓦罗蒂是谁,但那张唱片封面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帕瓦罗蒂能称王当然是因为他那无与伦比的高音,我觉得一定还因为他的笑容。那张照片上的帕瓦罗蒂头发、胡子乱蓬蓬,眉毛一高一低拧着显得有点调皮,圆脸大头,眼神坦荡,笑得开心,真诚得带点儿天真。他脖子上有一条淡蓝色的围巾,上面是彩色的碎花,非常舒服地衬托着他可爱的笑容和背后的蓝天,整个照片让人愉快,使我一下子就喜欢上帕瓦罗蒂。
我出国留学之前只听过一次帕瓦罗蒂演唱的录音。那时谁有一个录音机,有几盘磁带,都令人极为羡慕。记得是在中央乐团的同事家,听音乐的过程像举行宗教仪式。朋友拿出一个塑料大圆盘的磁带,小心翼翼,按在一尺见方体型厚重的国产录音机上,拉出小半寸宽的棕色磁带,卷到右侧的大空转盘上,庄严地按下播音键,轻轻说了声:“帕瓦罗蒂。”
两年以后,1983 年12 月17 日,我出国留学,从北京飞到纽约,第一天就去逛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在大都会歌剧院的广告橱窗里我一眼看到帕瓦罗蒂——跟北京那张唱片封面一样的大头像,顿时兴奋。于是,那天晚上我看了这辈子第一场歌剧。
我买的是八美元的站票,最便宜的,对我来说已是一笔巨款。那时自费出国留学的都没钱,我走出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时,兜里只有三十五块美金,相当于我在中央乐团大半年的工资。当时真是豁出去了!
我那时根本不懂什么西洋歌剧,第一次听帕瓦罗蒂的录音简直是一次“拜神”的经历,那种庄严的仪式感彻底把我镇住,“拜神”的结果,就是我到了美国的第一天,从我全部财产三十五块美金里数出八美元,站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最后一排,看我的“神”。
大都会歌剧院的站票区其实很仁慈,有人性。虽然距离舞台遥远,看不清楚米粒大小的演员,而且无论歌剧长短需全程站立,但站票区的每个站位都有齐胸高的扶手,包着深紫色的丝绒,你可以两手架在上面,减轻腿部的压力,累了还可以换个姿势。非常重要的是,站票区的声音效果还不错,可以清晰地听到远方舞台传来的声音。
我后来才知道,在大都会歌剧院,总有些视歌剧为生命的人永远买站票,几乎每场必看。有些人也不站,靠着墙坐在地上,闭着眼听台上的歌剧。他们都是些没钱的人,歌剧却让他们显得很富有,远比那些来歌剧院社交的有钱人懂歌剧。要听他们的评论,等于上课,他们的批评和赞扬都是货真价实的,即便苛刻,也句句在点儿上。如果这一晚他们一个都没出现,那这场演出一定有严重的问题,不是演员不行,就是戏导得太差。
那天晚上我昏头昏脑地站那儿看歌剧时,严重的时间差加上听不懂,也看不清楚,还没反应过来,《埃尔南尼》第一幕已经结束。幕间休息时,一对美国老夫妇走到我面前,手里
晃着两张票,跟我不停地用英文说着什么。我当时只会说几个英文词,以为他们要把票卖给我,就不停地说:“No,No !”再配上拼命摇头加摆手。最后他们把票硬塞进我手里,一转身走了,我才明白他们是不看了,把票送给我。
我找到剧场带位的,给她看我手中的票,她转身带着我往舞台方向走去,于是我从最后一排的站票区,坐进了观众席第五排正中间,最贵的位子之一,我仔细一看票价:一百五十美元!
前言 翟永明
帕瓦罗蒂
《丹尼男孩》
露易丝与奈特
大都会试唱记
保尔
大师小泽
米开朗基罗
阿根廷的《浮士德》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保罗·科泰
角斗场的《图兰朵》
散记佛罗伦萨
美声老味道
石灰岩上的歌剧院
《山楂树》
普拉西多·多明戈
卢克
后门内外
詹姆斯·莱文
晴朗的一天
后记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