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梦的颜色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211451
  • 作      者:
    作者:孟晓云|责编:李默耘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学是我的初衷,绘画是我的跨界之旅。绘画让我发现了人生的另一个舞台、另一道风景,令我的生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于是,我遇见了一个更新鲜的自己。 在写作中勾勒光影,在绘画中审视生命,遇见一个更新鲜的自己。
展开
作者简介
孟晓云,女,祖籍湖北,生于山西,长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知名报告文学作家。在3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其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作品均获过不少全国性大奖。她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又开始了“跨界之旅”,拿起画笔,主攻架上油画,以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为主要对象,创作油画作品上百幅,圆了儿时的画家梦。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对生命的见解和感悟:像艺术家一样看待事物,审视生命,欣赏生命,从而在绘画的过程中体验和丰富着自己的人生。这,就是绘画的魅力。 作者的画与她的文字一样,充满暖意,总能触碰到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个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用斑斓的画笔记录一个个美丽的瞬间,用美的形式表达美的灵魂。她的笔端,浓烈的色彩中,处处透着沉静的关爱和悲悯。
展开
精彩书摘
50年前的图画本
我曾在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就读,住校6年。当时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手机。课余做的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画画。拿铅笔在纸上涂涂抹抹,画小人儿,于是留下了13岁的画作《幼儿园里朋友多》《小学的记忆画》。大人们喜欢问,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作家,当画家。
对绘画的热爱源于孩童时代。从小学到中学,只要中国美术馆有画展,我就背着一个画夹去临摹。初中放暑假,在家门口,坐在小板凳上给邻居的孩子们画像,住宅区的小朋友居然排着队让我画,画完就送给他们,这或许算最初的写生吧,可惜一张也没有留下。记得我当时延误了北京市少年宫绘画班的考试,拿着自己的画作去,老师居然破格录取了我。当时上课是画小模特,一个大眼睛小男孩端坐在那儿,眼睛一眨也不眨。课下作业就是画同学,画自家的弟妹。
初中,我考上重点中学北京师大女附中。当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有定量限制,学生们吃不饱没精神上课,下午学校经常不安排课程,让学生们降低体能消耗。有了大把的时间,西单那条街上的首都电影院,门槛都快让我们踏破了;再有闲时,我就宅在家里画画。我买了一个图画本,50多年过去,搬了无数次家,这个图画本居然完好地保存着,像是珍藏着我的一份沉甸甸的梦想。
今天,让我来晒晒这个50多年前的图画本吧。
画同学,画老师,画演出之前的排练,画邻家小妹,画农村的孩子,画《大众电影》上的外国演员;画自己的生活:跳皮筋、做好事、读报纸……对我来说,绘画是最美好的时光。到了初三,功课忙了,绘画的时间也被挤压了。初中毕业时,美术老师动员我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家长不同意,班主任也不同意,说你功课那么好,完全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我自己也不坚定,心中已开始燃烧起当记者的小火苗,于是,当画家的梦想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了。几十年后,报社的同事开玩笑说:“《人民日报》多了一个作家,中国画坛少了一位画家!”
虽然画家梦被“扼杀”了,但是对绘画从骨子里的热爱,却贯穿了我40多年新闻生涯的始终。
参加工作后,虽然远离了绘画,生活被采访和写作填充着。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只要北京有新的美术展览,我就会第一时间去看。主要是中国美术馆,另外就是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当时坐落在王府井的一条小胡同里,斜对面是协和医院西门,应该是东城校尉胡同5号,人称帅府园,门脸儿不大。80年代初,陈丹青轰动艺术界的“西藏组画”展就是在那里举办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每看一次画展,就会在心中荡起一波涟漪,激活我写作的灵感。80年代初,我开始了报告文学的创作,采写了第一篇报告文学《灵魂的微笑》,主人公便是中国著名女国画家周思聪。我喜欢她的画,也喜欢她的人,到她创作室观摩,也去她家拜访。我的那篇作品发表在上海《文汇月刊》,那期的封面就是周思聪。 90年代,我曾为农民画家缪惠新、残疾青年画家张林海“画像”,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新世纪我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陆续发表了关于画家的通讯,分别是石画家杨中有,油画家艾轩,油画家赵以雄、耿玉琨夫妇,也采访了一些美术馆和艺术群落,比如中国台湾地区的朱铭画家美术馆、北京的宋庄画家村……印象最深的是采访艾轩,他是我崇拜的中国写实画派的领军人物,我为他写了专访:《西藏——他灵魂的寄存地》。
没有谁布置,这些选题却那么自然而然地一个个跳入我的脑海。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我开始拿起画笔,从大型装置性油画《汶川地震儿童档案》到“留守儿童系列”,从《红军幼儿园的孩子们》到成长中的青少年,一发而不可收。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在即将进入晚年时梦圆绘画。
一幅幅油画创作出来,让我有了一种新的成就感,让我相信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一切皆有可能。2009年我到宋庄学了8个月的风景画,以临摹大师的绘画作品为主,之后就在家创作人物画。应该承认,兴趣和迷恋是我坚持的动力。
掌握了明暗关系的对比和空间光影的处理技巧,由此产生了新的思想,获得了一种新鲜的视角,也就是像艺术家一样看待事物,审视生命,欣赏生命,从而在绘画的过程中体验和丰富着自己的人生。
当自己也拿起画笔之后,对以前家中挂的画开始挑剔起来,地方不大,就挂自己的吧。当我把临摹的凡高、列维坦、费欣、塞尚、蒙克的画作及自己创作的《漂亮的裙子》《长发妹》“老照片系列”挂在墙上时,有一种满足感。
对油画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将继续下去,并好好享受这一令我陶醉、令我着迷,也令我快活的过程。
P6-12
展开
目录
绝世惊红:美丽的瞬间
50年前的图画本
青春期的自拍
把“留守儿童”放到画框里
街拍
学画蒙克
爱他们所爱
红军娃画红军娃
舞蹈家沈培艺印象
在绘画中倾听少年
把孙女放到画框里(一)
把孙女放到画框里(二)
老照片:快乐的时光
完美,意味着放开
天堂的聚会
我画《期盼的窗台》
中国元素之美
二胎有感
喜欢她就画她
在法国阿尔勒遇到凡高
临摹大师是最好的学习
定格在一个美好的瞬间
与大师手牵手、面对面
灵魂的微笑
绘画与人
为农民画家缪惠新画像
逆境中的青年画家张林海
用生命作画
朱铭美术馆一瞥
宋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小孩主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