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路上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7558128
  • 作      者:
    作者:纪红建//欧阳伟|责编:方昊飞//冯傲雪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推荐一:浙商“四千”“两板”精神

浙江民营企业家们凭借“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和“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四千、两板”和一股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弄潮儿”精神,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书写一个又一个令人叹止的精彩传奇。


推荐二:高速公路发展和农村大变革

宏大叙事和底层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全景式地记录了浙江桐乡人与服务区的传奇

故事。书稿文字流畅,架构清晰,通过时代人写时代事,可读性很强,启发性很

大。


推荐三: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故事

1983 年,连接桐乡和嘉兴的G320 国道开通,桐乡的农民顺势把土特产杭白菊拿到国道边叫卖,生意不错。但随着1998 年沪杭高速通车,大量车辆改走高速,国道边的生意每况愈下。为找出路,桐乡人转而进军少有人涉足的高速服务区市场,从卖杭白菊开始,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推荐四:浙江桐乡服务区产业升级

当传统经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遭遇发展瓶颈,高速公路服务区人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和“事”不惊人死不休的韧劲,不断寻求突破,完成了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一次次转型升级和蜕变;他们是服务区的开路先锋,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善于经营,乐于奉献,闯出了一条摆脱贫困的新路子;他们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奋斗者,谱写了“服务区人之乡”转变为“服务区产业之乡”的华彩乐章;他们始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乡村振兴的桐乡奇迹,也创造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的中国奇迹。


展开
作者简介

纪红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家住武陵源》,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大战“疫”》《哑巴红军》《彩瓷帆影》等二十余部,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当代》等刊物发表长中短篇报告文学200余万字。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系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欧阳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主神”的毁灭》、长篇报告文学《独臂上将彭绍辉传奇》《中国核奇迹》《中国铀》《山村中国》《脊梁》等十余部,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啄木鸟》等报刊发表长中短篇报告文学100余万字;有多部作品获中宣部和中国作协“时代楷模”重点扶持作品、湖南省作协现实题材长篇创作工程扶持作品、湖南省委宣传部“庆祝建党百年”资助项目作品、湖南省作协和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作品、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路上》以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和农村大变革为时代背景,采用宏大叙事和底层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全景式地记录了浙江桐乡人与服务区的传奇故事。从路边摊到找出路,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寻找服务区到勇闯服务区,从打造服务区到引领服务区,筚路蓝缕,敢字为先,干字当头,桐乡服务区人打下管理经营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半壁江山,并把服务区建成了“旅游综合体”“文化综合体”。 “走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两板精神,以及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弄潮儿”精神在服务区人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展开
精彩书摘

车往大路走了


如果公路有记忆,那些从小路到大路,从沙石路到水泥路再到沥青路,从乡村公路到县道、省道再到高速公路的变化,定会让它刻骨铭心。如果公路有情感,那些岁月留下的印记,一闪而过的笑脸和重新长出的翅膀,定会让它神采飞扬。

当目光从历史深处走来,定格在某一个节点时,人们会不由得停下脚步,抚摩那尘封已久的往事,心潮澎湃。

往事并不遥远,仿佛就在昨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好似天经地义。那靠路吃路呢?没想到靠路吃路也有不灵的时候。为啥?因为路变了,一切都随之变了。

多少年来,路边摊、路边店、路边集市已经成为无数人生活中的一道风景。多少人正是从路边贩卖起步,摸爬滚打,几经沉浮,继而进入商海遨游的。

当然,有的人熬出了头,冲出重围,成为行业大佬;有的人熬白了头,却还在路边营生,艰难度日。这也没有什么对错,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命运,芸芸众生,生生不息。

说到路,最让人联想到的就是鲁迅先生说的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靠路吃路,本来是没有问题的,自古以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路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探索世界的前提和出发点。正所谓“没有路就是最宽的路”。

“从桐乡市区到杭州单程只需45 分钟,去一趟上海只需1 个多小时,这样的场景是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有市民如是说。

人在变,路也在变,而且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神奇。路在变,人也得变,变则通,不变则死。

中国有句俗话,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桐乡人和杭白菊一样,含蓄内敛,韵味无穷。

对那些一直在路边营生的人来说,路就是他们的全部,甚至是他们生命的延伸。

要致富,先修路。对凤鸣街道的人来说,320 国道就是他们的致富路。320 国道是中国一条连接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主干道,起点为上海,终点为云南瑞丽姐告口岸,全程3695 千米。途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6 个省(直辖市),这条路连通了桐乡与外面的世界,使得桐乡与杭州、苏州、上海三地形成了1 小时经济圈。

凤鸣街道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紧邻320 国道的天花荡,旧称天荒荡,为春秋时吴越古战场之一,交通十分便利。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桐乡全县公路里程仅110.35 千米。境内唯一与外界相连的三级公路就是杭枫公路。杭枫公路正是320 国道的前身,那时道路两侧多是低矮的农舍和成片的农田。

凤鸣街道人在320 国道边上做生意由来已久,主要售卖杭白菊和小桑苗。杭白菊和小桑苗伴随着他们成长,融进了他们的血脉。可惜的是好景不长,1998 年,桐乡第一条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开通,那些曾经风风光光地从新农村村经过的大巴车不走320 国道了。


展开
目录

001 引子 一鸣惊人

第一章 寻找服务区

012 小小杭白菊

030 车往大路走了

037 寻找服务区

049 品牌会有的

059 风向标

第二章 艰辛岁月

066 “无中生有”的桐乡人

072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082 就像自己的孩子

090 小而美

093 刻骨铭心

第三章 中国式传奇

098 嘉兴粽子

107 做最好的自己

114 活成一束光

123 爱在服务区

134 漂泊历险记

145 人性的光辉

154 出奇制胜

第四章 一片新天地

162 发源地

169 与时代共成长

180 突破“瓶颈”

187 品牌服务区

198 “乌老庄”的另一种解读

第五章 未来从现在开始

206 “阳光驿站”

220 追赶的步伐

232 一粒种子

238 “区二代”正青春

252 走向蓝海

263 尾章 永远在路上

271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