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地赤子李德威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5114222
  • 作      者:
    作者:陈聪|责编:赖铭洪//何芯//罗风
  • 出 版 社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战地记者。已出版多部文学作品,包括中东一线纪实随笔集《燃泪天堂》《厌倦与天真——徘徊在天堂和地狱的边上》、报告文学《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黄大年》《种子钟扬》《守岛——寻找烈士王继才》《力量: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会它千顷澄碧:兰考脱贫启示录》,另著有科普读本《种子天堂》《“地球之门”的钥匙》、绘本《大地之子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黄大年》被评为2017 年度“中国好书”、2017年度中国30本好书,《种子钟扬》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好书”、2018 年度中国30本好书。多部作品被翻译为外文在欧美国家出版。在《求是》杂志发表《兰考:会它千顷澄碧》《赤胆忠魂写初心》等多篇报告文学。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通过纪实报告文学的形式,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的先进事迹真实展现给读者。图书全景式地再现李德威教授在科研攻关、潜心学术、教书育人中的感人故事, 展现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和踏实苦干、甘于奉献的科学家精神, 以及他身上折射出的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风范。图书的出版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以李德威教授为榜样, 学习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展开
精彩书评

李德威同志是全国教育战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历史时刻,教育系统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典型,是生动践行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杰出代表,是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优秀知识分子先锋模范,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李德威同志的先进事迹,我部决定追授李德威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将“喜马拉雅”作为自己QQ、微信昵称,他与青藏高原有着不解之缘:每到野外作业季节,候鸟般飞赴世界屋脊开展科考,25年几无中断;逝后一半骨灰撒葬雪域高原……无论是研究大地构造、地震预测,还是探索干热岩固热能,他从未放弃攀登地学高峰的理想。有人说他傻,但他认定的研究,冷板凳再冷也坚持坐下去,孜孜以求,初心不改,正如他的QQ签名:“思问题所急,想国家所需”。

——《人民日报》

 

他对真理有执着的追求,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点现代人常有的功利行为。

——知名青藏高原研究专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尹安  

 

从大地构造预测成矿,到地震预测,再到固热能,李德威的每项研究都与国家战略需要息息相关,至于功名利禄,并不是他要考虑的事。潜心研究青藏高原大半辈子,李德威坚信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藏高原的理论创新将打开我国干热岩事业新局面。”

——《中国教育报》

 

李德威教授的事迹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奋斗精神,也呈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攀登意志。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王春法

 

李德威,从大地上缓缓而来,他拼搏过、奋斗过、自豪过,尽管生命戛然而止,但他的名字将被人们牢记,他的精神将在大地上铭刻!

——《中国自然资源报》

 

从武汉到青藏高原,迢迢数千公里;从1990年到2015年,25年间,他年年都来做地质调查和研究。从羌塘到喜马拉雅,从喜马拉雅到可可西里,从可可西里到阿尔金山,从阿尔金山到阿里班公错,从阿里班公错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从雅江大拐弯到川西龙门山,从龙门山到滇东南红河……他走了8万多公里,几乎踏遍了青藏高原每一寸土地。以青藏高原为基地,他建立了盆山与洋陆耦合的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和地核与太阳能共同驱动的多级循环地球系统动力学,初步形成了他的地学理论系统,真正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楚天都市报》


展开
精彩书摘

引子

2020 年的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九省通衢”武汉,随后迅速在全国蔓延。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危急之际,科技部发布通知,要求科研单位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

此时此刻,一位长眠于青藏高原的地质学家的故事,再次被众多网友转发:坚持建立自己的原创学说,以实际行动诠释纯粹的科研精神,从未放弃攀登地学高峰的梦想;一条高原路一走就是二十多年,最不愿做的就是在办公室里做研究、出数据、写SCI,而是把论文写在青藏高原的大地上。

一个人对大地的情,可以有多深?

二十余年如一日,他用双脚丈量雪域高原,行程超过8 万公里。最后的遗愿,是骨灰撒葬青藏高原。

一个人对科学的梦,可以有多纯粹?

为了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哪怕艰辛寂寥,哪怕鲜有名利,哪怕献出生命,他也从未犹豫。

一个人对祖国的爱,可以有多炽热?

以科学报国,他如同一盏燃灯,燃烧着生命,却在56 岁猝然熄灭。弥留之际,他用最后的气力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他是构造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

在一个科学家最好的年华,李德威猝然离我们而去,而在科学的星空里,大地赤子光芒闪耀。追寻他的身影、受到他的鼓舞,一个个探寻科学星空、立志以身报国的身影,不再孤独、不再寂寞……

 

壹 决定一生的选择

1. 冬雨纷飞中

2018 年12 月26 日下午,武汉冬雨纷飞,风卷着雨滴落进离人的眼里,变成了眼角风干的泪。

武汉石门峰公墓,一束束鲜花寄托着一声声哽咽的哀思。

此刻,一位二十余年如一日在青藏高原的千沟万壑间跋涉的地质学家,终于能歇一歇脚、在此安息。

公墓绿地上,静静注视着吊唁人群的,仍然是那张饱经风霜却初心不改的笑脸。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李德威这个名字,并不为人所知。然而,就在2018 年短短几个月间,他在青藏高原做地质研究、在海南勘探开发地热能的报道突然在网络上传播开来。随着多篇“10 万+”文章的“刷屏”,一张“十字遗言”的纸条打动了万千网友——开发固热能 中国能崛起。

2018 年9 月12 日,李德威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写下十字遗言这是李德威的临终遗言,更是李德威在地质构造、地震预测和地热研究领域不断探索前行的见证。

2018 年9 月14 日,身患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李德威,在无限抱憾中作别世界的最后一道光影。

在他去世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追授他“新时代教师楷模”荣誉称号,他的学生、同事、领导、老师都在追忆他们与李德威在一起学习、生活、工作的日子。

在他去世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李德威生前使用过的科考实物正式收藏。收集的实物共计11 件,包括绘图尺、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水壶等。2018 年10 月16 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傅安洲手中接过这些李德威常常随身携带的工具,他们接过的不只是实物,更是一位地质学家近30 年高原科考的“燃情岁月”、一颗至诚报国的赤子之心。

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0 月30 日,教育部追授李德威“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1 月,经湖北省委宣传部“荆楚楷模”榜组委会推荐、评选,李德威入选“荆楚楷模”。

如果李德威能够看到这些荣誉,他可能会有些不习惯。在他生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一些学术观点并不被主流支持和认可,但他“甘坐冷板凳”,在寂寞科研路上踽踽独行,只为了心中那一份对科学真理的纯粹追求和对理想信念的不渝坚守。

石门峰公墓的霏霏凄雨中,妻子夏芳早已泣不成声:“在天堂里,你首先要好好睡觉,好好休息。如果还想研究地球科学,你可以去找老乡李四光和你的导师朱志澄,青藏高原仍然还是你的野外实验室。你也可以去拥抱你的父亲和你的奶奶,还有我的父母,我妈妈胆子小,拜托你多多照顾她……”

李德威留给儿子李喆的,是11 段断断续续的录音。他把科考中遇险的经历,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儿子。

录音里,父亲的话气息微弱,但儿子听来却如空谷洪钟:“要度过有意义的人生,要有创新精神,要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李喆,你有自由的灵魂,我很欣慰……”

因年老多病,李德威的母亲余定玉没能来到现场。强忍老年丧子之痛,当了多年乡村教师的老人泪眼婆娑:“他是干事业的,没必要整天守着老人,孝分三种,大孝、中孝、小孝。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造福,那就是他最大的孝心!”李德威,那个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大地之子,他拼搏过、奋斗过、自豪过,一生艰难跋涉、一生孜孜以求,却因病痛的折磨,在56 岁时生命戛然而止。

按照李德威的遗愿,他的骨灰一半落葬湖北家乡,一半撒葬青藏高原。

如今,一座纪念碑竖立在拉萨河边,除了李德威的名字和生卒日,只有44 个字:“觅真知创新说赴远道,高原三十载呕心血力竭意不悔;探地热求减灾育桃李,科研终一生利国家方慰平生志。”这些字句为李喆所拟,诉说着他的父亲短暂又光辉的一生。

一颗熠熠生辉的星,从此闪耀在科学苍穹中,散发着如同地学先驱李四光一般的耀眼光芒。

李德威!当我们噙着热泪默念他的名字,我们对他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展开
目录

引 子 /001

壹  决定一生的选择

1. 冬雨纷飞中 /005

2.“茅坑里的学霸” /009

3. 从“小书房”到“大书房”:决定一生的选择 /015

贰  一生高原之约

1. 从大山走向世界之巅 /023

2. 仿佛宿命中的久别重逢:“高原小山羊”的地质路 /029

3. 羊粪、野牛与地质人 /036

4. 难舍难分的“老情人” /046

叁  真理就在雪山绝壁间

1. 开学第一课 /059

2.“石头会说话” /066

3.“你说的这个观点,不对!” /074

肆  一石激起千层浪

1.“假说”对阵激浪 /083

2. 零引用论文的背后…… /087

3. 喜马拉雅伸展构造的奥秘 /092

伍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

1. 奔赴震区 /099

2. 地震可以预测? /106

3.“非主流”的离场 /112

4. 希望的门扉 /115

5. 碎心 /119

陆  『曲线救国』

1. 后山小餐馆里的对话 /125

2. 沙发“乱舞” /130

3.“我要去海南打井” /137

柒  苦苦追寻的光亮

1. 夜半的灯光 /145

2. 暗夜里的曙光 /149

3. 生死之间,再无转圜 /153

捌  生命之火,未尽的歌……

1. 瞬间变老,雄心不死 /161

2. 最后一次出席答辩 /166

3.“我现在不能死,我要到北京去” /170

4.“我的电脑呢?!” /177

玖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1. 生命余火仍在燃烧 /187

2.“都什么时候了……” /190

3. 一封呈给国家领导人的信 /194

4. 一颗拳拳赤子心,一腔殷殷报国情 /202

5.“为了追求真理,我甘愿献身……” /206

尾声 留给夏芳的讯息 /211

后记 可堪铭记,可堪追忆? /21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