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过手/江南聊斋
0.00     定价 ¥ 34.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0051881
  • 作      者:
    作者:谢志强|责编:李梦琦//万思雨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文艺报》总编  梁鸿鹰:我认为谢志强的小说,就是我所想象的文学的样子。小说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文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十月》杂志主编  陈东捷:《过手》这个集子,我觉得承续了中国笔记小说的传统,每一篇处理的是一个问题,或者一种观念、一种情感,而且在短短的篇幅里面能处理妥帖。这是我读过的中国传统小说里的一种写法。

 

《当代》主编  徐晨亮:《过手》这个小说集的语言是有古意的,但是并没有故意扭摆做旧的姿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篇小说选刊》主编  林那北:谢志强的可贵之处,我觉得是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一个地方确实特别特别需要有一群人,能够对这一块土地发掘、发现、探索、表达,这个更重要。怎么表达出来很重要,土地是安静的,只有人代代相传的时候,它是活的。人必须用自己的一颗热忱之心,去跟土地接触,发现土地上最珍贵的往事,或者当下的事情。

 

《雨花》主编  朱辉:谢志强在微型小说上的训练,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他的阅读视野是很宽的,而且他明白,物件的细节,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能够绽放出巨大的意义,他明白,所以他用得蛮好的。

   

《上海文学》执行主编  崔欣:我喜欢《过手》,我觉得它书写得相当自由。

 

 

《青年文学》主编  张菁:谢志强的作品里面充分地吸收和发挥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传统。这些作品像是古人写的,从古籍中来的,但同时又有现代的气息。这种对于民间文化、民间故事和中国古籍的继承和发展,是谢志强作品的非常有特点的一面。

 

 

《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  马小淘:汪曾祺说,要求微型小说有广阔厚重的历史感,概括一个时代,这等于强迫一头毛驴去拉一列火车。但是看了《过手》以后,我仿佛也看到了一整列的火车。

 

《收获》编辑  余静如:看《过手》,我从一个编辑变成了一个读者。我认为编辑也好,作家也好,最初都是一个很简单的读者,阅读给我带来的就是,比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还有对于它的情节和故事的一种享受。这种最初的感动,我都在《过手》这本集子里找到了。

   

《花城》编辑  梁宝星:谢志强的小说是有一个坚实的历史文化作为台阶的,这给了他虚构的空间。用“过手”这个概念来说,就是他得到了当地文化、历史文人、传统的过手,加以他精湛的叙事技巧,就写出了这本集子,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的价值。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黄咏梅:我认为比较珍贵的是《过手》这本集子里的作品回到了传统美德的那种主题,这个已是蛮久违的了。

 

《山花》编辑部主任  李晁:《过手》承接了笔记小说的传统,包括人物、环境和生活状态,突出的是一个“奇”字,但更打动人的是故事里灵光一闪的“机锋”,这种东西有着可以品味的余韵。

 

杭州市文艺研究院院长、《西湖》主编  吴玄:谢志强通过《过手》把微型小说跟历史对接上了,把微型小说这个文体在我们的文学史上给定位好了,实现这个是很不容易的。

 

《野草》主编  斯继东:谢志强的整个写作状态非常放松。看了《过手》以后,你会发现,他能非常自如地处理一些触手可及的题材,这个我觉得已经是一种能力。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新笔记微型小说则是在传统笔记小说基础上的新的文体实验。新笔记微型小说兼备笔记和微型小说的特点,注重随笔而录,篇幅短小,语言俭省,既富含浓郁的古典气息,同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新笔记微型小说系列”由微型小说选刊杂志社策划,包括侯德云的《美人尖》、聂鑫森的《花草之眼》、相裕亭的《船灯》和谢志强的《过手》。

所谓“过手”,就是以当代视角和时代精神,发现和提炼传统民间文学“库存资源”,转化为新笔记小说,注入新意,强化其轻逸。谢志强借助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以“过手”的形式,塑造了具有中华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可爱可亲的人物群像。

展开
作者简介

谢志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作家协会特约研究员。出版小说集和文学评论集32部。在国内发表微型小说近3000篇,多部作品被译介至国外,部分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语文教材和考题。曾获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好小说(微型小说)、《小说选刊》双年奖等奖项,两次获浙江优秀文学作品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新笔记体微型小说集,作者谢志强数十年搜集浙江民间故事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谓“过手”,取其意象升华全书,就是以当代视角和时代精神发掘、提炼传统民间文学资源,过作家之手,转化为江南新笔记体小说,注入其新意,强化其轻逸,增强了可读性,塑造出有中华美德和有人文精神的可爱可亲的人物群像,有现实主义的质地和审美取向的诗性,为传统民间文化长河中的一瓢“活水”。是向蒲松龄《聊斋志异》、鲁迅《故事新编》、汪曾祺《聊斋新义》的致敬之作。
展开
精彩书摘

样章:

给大海唱戏

事后,父亲对他说:幸亏没带你上船,你畏水,那是很大的水。父亲还感慨: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呀。

当时,他十岁。有一次,不慎落入镇前的小河,差一点就溺水。自小,他耳濡目染,一个招式,一段唱腔,俨然像父亲。戏班子里,他已混熟了。都说他是一块唱戏的好料。

父亲是草台戏班里的台柱子。那一带,祝个寿,开个业,都请戏班子去助兴。草台班像一条船在江河上漂流。一年里,很多时候他见不到父亲。每次回来,父亲会带个糖人,让他的嘴甜甜。

那一年,要乘船,走海路。一个富商派了船来接应。他没见过海,吵着要跟去,父亲犹豫了,最后还是让他留在家里。

那是清朝雍正年间,一条载着演员和道具的船,出了运河,入了东海。霎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恶浪翻滚。船像一片枯叶,一会儿托上浪尖,一会儿落入浪底。

父亲以为难逃此劫。平时,父子很少交流,他遗憾连一句话也不能对儿子交代了。但他欣慰,不知生出什么念头,没带儿子上船。

船已不可掌控。父亲处惊不乱,反倒平静。船起起伏伏,摇摇晃晃,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不动了——搁浅了。风浪竟将船推上了海滩。

海边有一块大石头,像一座楼房。耳边净是涛声。浪涛似乎要推翻巨石,却溅出白色泡沫一样的浪花,仿佛大海吞不进那块大石头。也似大海消受不了就吐出了那块巨石。

随即,风停,浪歇,潮水退去。船在沙石滩上不动了。船上的人回过神来,乱作一团。有的拿起浆,有的跳下船,又撑又推。船一动不动。

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说:那块大岩石,很像一个高高的戏台。

戏班子里的人说他:到了这个时候,还想着戏,不要命了?没命了怎么演戏?

父亲对班主说:看来,大海把我们送到这里,是想让我们演一台戏呢?演了戏就有了命。

大家发现,那块大岩石,真像一个天然的戏台。班主尊敬台柱子,说:面朝大海,何来观众?

父亲说:今日的天气,有些奇怪,是不是海龙王和水族们见了戏班子路过,也想听一出戏,就用这种方式留住我们了?看来,不演就脱不了身。

一个演过小龙女的演员说:你怎么知道海龙王看见我们了呢?

父亲说:怪不得你演不好,我们看不见海龙王,可海龙王能看见我们。

班主看一看大石,望一望大海,说:那就演一出吧,现成的戏台有了,演哪一出呢?

父亲常给儿子讲神话传说,有一肚子故事,有一脑子戏文。父亲脱口说:《小八仙》。

班主叫十一个演员上船换戏装。不一会儿,八个演员就亮相了。穿着八洞仙的戏服,戴着八洞仙的头盔,持着八洞仙的法器。另有一个演员穿着王母娘娘的戏衣,戴着王母娘娘的凤冠,还有两个演宫娥,登上了大岩石。

父亲对儿子比画了海边的大岩石:两丈长,近两丈宽,一丈高。岩顶平坦,有水迹,像冲洗过了一样净亮。岩石后,一丈处,右边一级平台,恰好能容下器乐队,便是后台了。

后台击起鼓板,奏起音乐。十一个演员在那块大岩石顶,面朝大海,演起了《小八仙》。似乎命运都维系在这台戏上了,演了戏,能出海,很要紧,都演得很认真。

鼓板静了,戏演完了,班主笑了。奇怪的是:一阵一阵潮水滚滚而来,像大海鼓掌喝彩。潮水涌上沙滩,船慢慢浮起。顾不得卸妆,众人轻松一推,船下了海。

父亲把当时的情景,对儿子说时,还辅以一动作,好像虚空的动作,将船托起,放入海中。儿子听时,如同听父亲讲神话。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那块海边的大岩石,就有了名字:戏台岩。据说,渔民祭海,也凑份子,邀请他父亲所在那个戏班子,登石演戏。

儿子向往大海。父亲有过那次海上的经历,不再让儿子学戏。本该子承父业,儿子却渐渐长大,父亲知道儿子畏水,哪受得了大海?就私下里对吹糖人的小贩(也是个戏迷)商定,让儿子拜了师。喜欢糖人,就学吹糖。

儿子出徒,挑起货郎担,走村串巷,后边常跟着一帮小孩。他吹出的糖人,都是古装戏里的人物,最为拿手的是吹八仙,八仙过海,活灵活现。他的吆喝是唱腔,《小八仙》的唱词。戏台走到哪儿,他的货郎担就跟到哪儿,只是没上过渡海的船——父子俩有约定。


展开
目录
给大海唱戏
乌纱帽
罚戏
凉亭
铺盖
大暖橱
青布拦腰
陈老石
绣箱
嗑瓜子
西瓜图
封条
吹笛的牧童
断绳
过手
大山之心
灯笼
水上浮来
平衡
东坡肉秘方
袁亮的选择
金刚含山
报信的老人
客串
等待
机会
万珠
推荐信
摆渡
被子
乐贤的礼物
茄子
一卷土布
杂货铺子
亭子里有个贼
一面镜子
唱账
虫眼
救驾
入戏
洁白的羽毛
撞煞水
耳中碎银
石香炉
石磨
大公鸡
两棵桑树
不多不少
补天
镜子的故事
毛面
重复
一盏长明灯
阶沿石
一张膏药
记认

闲子
刘木匠的好奇
习惯了的病
锥子
冷丹
一只布鞋
一把雨伞
后记:创作想法
名家聚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