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正逢1958年,国家出台了干部“能上能下,能文能武,为国为民”的政策和号召。狄峰的母亲觉得这是一个干载难逢的好机会啊!于是,狄峰的母亲向桐君县的原单位呈上了辞职报告,要求辞职。
办理手续时,狄峰的母亲拿到了四百多元的退职费。
母亲当时的心情也随之好了起来。她由保姆陪同,先来到了在浙北县的公公婆婆家,也就是狄峰的爷爷奶奶家。
那时,狄峰母亲身边的这位保姆,是哭着离开母亲的。母亲送给了她狄峰父母结婚时的一对枕头、一件衬衣。
“在你的爷爷奶奶家,当时我买了一百多元的东西给你爷爷奶奶。在爷爷奶奶家只住了几天后,就把你的姐姐狄玲交给了爷爷奶奶带养,我抱着只有几个月大的你,走向了上海。”狄峰的母亲对狄峰说。
狄峰的母亲来到上海后,吃、住、用都是母亲的叔叔负担,自己不用交伙食费。其实,狄峰母亲的叔叔,当时的工资每月也只有八十多元,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宽裕。
狄峰母亲的奶奶那时也在上海。狄峰的母亲、狄峰和母亲的奶奶都住在一起。
狄峰的母亲每当想到这里,脸上就会露出笑容,感受当年与亲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温情与幸福。
通过母亲叔叔的操心与奔走,狄峰母亲的户口终于落在了上海的龙华镇。
镇里了解了狄峰母亲的情况后,就让他的母亲去一所小学担任少先队辅导员。
“当时既不会上海话,又讲不好普通话,但还是很高兴地去报到了。”狄峰的母亲说。
在学校,少先队员给狄峰的母亲戴上了红领巾。母亲说,她当时只能教学生们军训和唱革命歌曲,以及做做游戏什么的。
有一回,一位少先队员跑到狄峰的母亲跟前立正敬礼:“报告沈指导员,明天有什么任务?”
这下,给狄峰的母亲难住了,因为狄峰的母亲毫无思想准备,也没有这方面的组织和领导经验。
“明天的任务,还是由你们自己决定吧!”狄峰的母亲灵机一动,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狄峰的母亲生前经常回忆那段经过,觉得当时面对学生这样的回答很幼稚,很好笑。
第二天,狄峰的母亲见到学生们把拿来的毛巾放在了洗脸盆里,自觉地为从客车里下来的旅客洗脸。对于这样的事,让狄峰的母亲深为感动。
“想不到,龙华镇的校长和老师们,会把学生教育得如此好啊!”狄峰的母亲当时这样评价这所学校和师生们。
后来,学校提出让狄峰的母亲担任老师。
“我的文化水平低,没有教学经验,还是安排适合我的工作吧。”狄峰的母亲实事求是地对校领导说。
后来,镇里的领导把狄峰的母亲安排到了一家工厂担任会计工作。
狄峰的母亲说,那时要经常出去结账,天天路过上海飞机场,看飞机起飞和降落,觉得很新奇。
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当然是好,但过了几个月,狄峰母亲的心里总是感觉到不踏实:儿子狄峰还小无人带,在浙北县的婆家还有自己的大女儿狄玲,有点儿不放心。心里一直不安,就思忖着不能再这样留在上海了。
当时,这家工厂是一位女厂长,她耐心地做了狄峰母亲的思想工作。让狄峰的母亲好好考虑,还是留在上海。
狄峰的母亲内心深深感谢这位好厂长,无奈之下又只得婉言谢绝了。
母亲抱着狄峰,又回到了浙北县狄峰的爷爷奶奶家。
狄峰的母亲在上海仅仅工作了9个月,但她对那段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总是引以为豪。一想起在上海的那个时候,她的心里就会高兴,就会兴奋,因为这毕竟是世界大都市啊!
狄峰的母亲每当讲起这段往事时,也会让狄峰忆起一些模模糊糊的“碎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