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消息,说北京师范大学附近的一家著名书店关门了,许多同学、朋友感慨不已。
而关门告示上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我:奈何子不承业……
作为文化、文学的实体表征——书店,也往往是一代而终。更何况是文化、文学本体?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能子承父业者,寥寥而已。
文学有路吗?路在何方?
文学有门吗?门开何处?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门古老的手艺,似乎全靠个人的悟性,既不能父传子受,也无法师规徒随,更多的就像佛家的公案,慧能的顿悟。《文学名著诞生地》,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七十年的一个侧影,希望能给予广大读者、广大文学爱好者一个领悟文学、窥见门径的契机。
马识途:
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结了四十年的文字缘,我对他们把我带上文学之路,表示诚挚的感谢,还有着深深的难以割舍的感情。
丰收:
敬字惜纸的人眼里,那是“光之处”奥林匹斯山,是“龙脉之祖”昆仑虚———众神栖居之地!
王充闾: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向被称为“中国作家心目中的文学殿堂”,而对爱好文学的广大读者来说,她从诞生那天起,就已成为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精神圣殿。
王树增:
人民与文学,组成了一个令我十分敬重的出版社的社名。
我十分庆幸此生能够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
因为,这是人民的出版社。
文学与人民的关系就是文学的人民性。
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至今已整整七十年了。
值此七十华诞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辑录并邀请部分作家、评论家、学者、翻译家、编辑家等,撰写他们眼中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讲述他们的作品在人文社出版的种种难忘经历……于是,就有了呈现在您眼前的这本《文学名著诞生地》。
七十年来,无数文学名著从这里走向读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有的读者可能会好奇,这些名著是如何诞生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吗?那些一代又一代的作者,又是如何从普通的写作者成为名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奥秘吗?名著的诞生有传奇吗?读完这本书,相信不同的读者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
马识途:
基于我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样的认识,除了把他们作为我的送稿*选出版社,我有什么创作打算,也总想找他们谈谈。 他们多半都能对我的作品起催生作用。他们有一种诱导创作的办法。 使你不成熟的思考成熟起来,不明确的概念明确起来,不清晰的人物清晰起来。 帮助你挖掘你潜在的能力、情节和素材,使之发光出彩。
王充闾: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向被称为“中国作家心目中的文学殿堂”,而对爱好文学的广大读者来说,她从诞生那天起,就已成为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精神圣殿。
王树增:
我十分庆幸此生能够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
因为,这是人民的出版社。
文学与人民的关系就是文学的人民性。
冯骥才:
人生的事,说明白也好,不说明白也好,只要真真切切地在心里就好。
厚夫:
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在青年时结缘,于中年时开花,几十年里,既是见证,也是陪伴。 她带给我的温暖,我将永远珍藏在心间!
章仲锷:
我印象中的王朔,始终是个中学生式的小青年,天生一副娃娃脸,见了我拘谨又腼腆,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聆听我谈稿子。
孙玉石:
我在无意中似乎窥见了一个终生在“艺海拾贝”的作家精神的一角:即使在最零碎的时光里,他也不虚度自己的生命,而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捡拾一切闪光的珠贝……
蒋子龙:
那一课令我终生难忘,写小说要格外重视结构布局,起伏跌宕不只是为了制造悬念,是让小说在变化中见资质。
谢冕:
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有安全感,它的严肃、认真的编辑作风让人放心。作为一家企业,它更像是北京传统的百年老店,注重自己的声誉。
王锡荣:
如果要问我,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是什么,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两年!”因为,这两年改变了、决定了我的一生。
陈庆元:
少年不知天高地厚,用硬挤出来的菜金换来若干种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不意却把我引进古典文学的大门,差不多影响了我的一生。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魅力如此久远,是当年那个少年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