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海上花岛(最美乡村文学作品优选集)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0046955
  • 作      者:
    编者:陈政|责编:郝玮刚//蔡央扬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政,男,1969年出生,江苏盐城建湖县人。上海盛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海上花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民盟上海市委上海现代服务业总支主委。其他社会职务:中国健美协会副主席,中国收藏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华东理工学院客座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2021年秋,中国作家协会组织近百位著名作家赴崇明岛参加“海上花岛金秋笔会”。崇明岛,这座藏在热闹喧嚣的国际大都市之中的“东海瀛洲”,向来宾尽情展示它的风姿——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底蕴、真挚淳良的民间风情,这些,都被作家们以诗意的文字记录下来。叶梅、王久辛、赵丽宏、梅雨墨等作家用散文讲述了自己与崇明岛的渊源,黄亚洲、杨志学、张烨等诗人用诗歌吟诵他们眼中的“海上花岛”。这是一部记录乡村振兴进程、展现崇明地方风貌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学作品集。
展开
精彩书摘

崇明岛上玫瑰

 

叶 梅

 

很久以前,崇明岛并不是一个岛,但它已在海洋的深处埋有根基,亿万年间,沉默耐心地等待那些小小的沙粒由遥远的江水挟裹而来。 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西南侧发源的长江,经由几度排山倒海的剧变,穿切黄土、红土、青土颜色不一的高山,峡谷,丘陵和平原,终究向东流去,归入浩瀚的海洋。它一路呼啸而行之中,泥沙滚滚,它是决计要将陆地的气息带入海洋吗?它是知道那里有着长久的等待吗?

我出生于长江三峡巴东,从儿时到年长,曾多少次站立于三峡岸边,看大江东去,一心向往它远去的地方。记忆中那滔滔江水浑黄如泥,浩浩荡荡,一刻也不停歇,似乎承载着不可推卸的使命而步履匆匆。那时我难以想象,它在完成最后的行程之后不仅只是扑向大海,还会落地生根,于大江与海洋的相通之处催生出一片片沙洲,片片沙洲随之成为一个岛,一个如今形状如巨人脚印的岛。直到我踏上这片土地,才明确地知晓,事实上,崇明岛正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珍宝,你看那长江奔泻至入海口,宽袍大袖地减缓了流速,而几千里挟带而来的泥沙也终于如雪花飞降,于河的深处找到了归宿。那些细小到几乎肉眼都无法看清的沙粒经过了漫长时光的沉淀,极其耐心地日积月累,在无声无息之中,于长江口南北岸抹画出宽阔的滨海平原,同时又在江海之间形成了珍珠般的沙洲。

原来,积沙成岛。

相比之下,集腋成裘、积土成山、聚沙成塔都只能算是一般的功夫了。

在这里,崇明岛经历了亿万年的积淀,又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和重组,成为江海的宏大叙事之一。

2021 年,我在秋风吹动江涛的日子里来到崇明岛,沿岛行走之时,面朝江海连片的水面,不免遐想远途而来的泥沙就在眼前这摇动的波涛之下,多少年无怨无悔地随着浪潮的推拥,时而堆积,时而滑落,它们在散漫与凝聚之间,由无数次偶然走向必然,最终密不可分地凝固在一起。熟悉岛性的崇明人将这些盘结在水底下的沙礁称为“铁板沙”,它们已然化沙为铁,从泥沙俱下中的微不足道变为这座岛赖以支撑的基石和筋骨。

秋风一阵阵吹过,江海之间的波涛传来细碎的回响,若不凝神去听,在这人声嘈杂的岸边根本感觉不到,但在这短暂的伫留之时,我却分明听见了,那切切的,自大海深处一层层传递过来的絮语,漫延着,经久不息。那一定潜藏着某种历史的回声。在水与岛拥偎拍打之间,时光悄然而过,倏忽千年,你不禁会悟到,人只有与大自然不离不弃,以无穷的耐心代代相守,才会有岛之今日。

 

一群穿着鲜亮的上海人在岸边照相,吴侬软语哜哜嘈嘈,那里立着一块巨石,上刻《崇明海塘碑记》,碑朝大江,背后则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和楼房。岛上有滩涂良田,也有人烟稠密的市井高楼,人们称崇明岛是上海的后花园,如今有了交通的便捷市民,市民从黄浦江来此如穿梭一般。

走进崇明博物馆,可以清晰地看到动态的崇明岛历史绘图。唐朝时,它只是两枚大江与海洋孵出的绿色蛋,人们从一开始对沙洲的来历就心知肚明,知道它们是沙的结晶,于是直接以沙命名,将它们称为东沙、西沙。到了宋代,江口又出现了新的两枚沙洲,并且有了人烟和姓氏,便以这居住者的姓作为岛名将它们叫作姚刘沙。而之后渐渐地,沙洲接二连三浮出水面,就像一个个新生的孩子,逐一面世。

大江是孕育这群孩子的母亲,大海则是接纳它们的父亲,那一个个于江海怀抱之中诞生的沙洲,正是长江和大海完美结合的新生命。

它们如婴儿一般渐渐长大,经过元朝、明朝,到清朝时期,那些分散的沙洲日益丰满壮实,最后终于连成一体,成为一个长 200 里、宽 40 里的大岛。那是由好些个“沙”结聚而成的。日隆沙、永安沙、平安沙、仙景沙、利民沙、协旺沙、东三沙等 30 余沙,这些“沙”的名字,都是四面八方挑着担子,扛着织机和锄头到此谋生的打鱼人、种田人、织布人叫出来的,那是他们对脚下宝贵的土地及未来的满心期待。他们最初或许是因为逃荒、避乱,也或许是相中了沙洲土地的肥沃、江海的宽阔,总归是一代代扎下根来,从此在岛上生生不息。

江海孕育了大岛,自然是恩比天高,但江海也是性格豪放、严厉而并不迁就于忸怩作态的。江海之间的崇明岛,每日昼夜要接受两次潮汐的奔涌,潮水平顺时只是掀起齐腰深的波浪,形同嬉戏,而狂放时则高达数丈,大有吞噬摧毁一切之势。可想而知,那些小小的沙粒只能任由摆布,即使有了人的加固也时常经受不起剧风激浪,岛上历代兴建的土城不得不数次迁徙,自元代开始,到明代已经历了五迁六建。

但尽管如此,这座岛仍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继台湾岛、海南岛之后的第三大岛,有着诱人的平展肥沃的土地,可以采盐,可以种稻,可以眼见那些蓬松的芦苇,以及看似柔软却也利如刀剑的关草和丝草装点着河边路旁、岸坡、田间,种什么长什么,即使灾荒年月,也会有摘不尽的野菜、沟渠里随手可捧的小鱼小虾用来果腹。那是可以养育万物的土地,正所谓“九州美壤”。

“九州美壤”,这个专门形容崇明土地的词,听来让人爱极了。这是从出生于崇明岛的诗人徐刚那里得知的,他住北京几十年,却是常常宣称“我的家乡在崇明岛”,而每当说到此,一定是在他最愉悦、最动情之时,这位年过七旬的诗人已是满头白发,而在对家乡的回忆之中回到了少年。我问“九州美壤”一词来自何处,他说是写在崇明县志里。

崇明人好学,留下的诗文里便有“江左文风擅古瀛,茅檐随处读书声”之句,自古以来崇文尚教,历代科举人才辈出,有这一句“九州美壤”便道出了崇明的根基。呵,自青藏高原而来的 6300 公里的长江,两岸该有多少肥土玉沙,养育得一路奇花异草、五谷飘香,“长江几千里,万折必归东”,那些沙土随大江汇聚于此化作了良田沃土,好一派九州美壤。


展开
目录

目 录

 

海上花岛·散文

叶 梅  崇明岛上玫瑰

王久辛  玫瑰是有门的——且为崇明岛树碑

赵丽宏  乡土、乡亲和乡贤——在故乡崇明岛的一次演讲

杨晓升  盛世花岛行

梅雨墨  海上花开

杨斌华  文化声息与生态再造——由观览海上花岛景区所思及的

陈新涛  幸福花儿开

居一隅  移 民

张伟杰  难忘金秋

 

海上花岛·诗歌

黄亚洲  游吟崇明岛(组诗)

安 谅  为三十六行点赞(外三首)

杨志学  海上花岛(组诗)

杨海蒂  遇 见

李 樯  “海上花岛”诗笺

龚 璇  海上花岛(外二首)

哨 兵  崇明岛散拍

张 烨  栽种玫瑰的人

徐 芳  海上花岛(组诗)

杨绣丽  造一片爱的花海(组诗)

张予佳  海上花开的世代

黄 胜  盐碱地上绽放的玫瑰(组诗)——海上花岛笔记

刘希涛  走进海上花岛

季振华  致海上花岛(外二首)

张峰波  写在海上花岛(外一首)

丁少国  在海上花岛,玫瑰贴在爱人心口(组诗)

顾后荣  海上花岛的邀请函

茅 俭  硅化木

黄启昌  海上花岛颂

黄建华  当我走进“海上花岛”的玫瑰园

倪新康  海上花岛赞

赵文学  海上花岛颂

袁人瑞  海上花岛金秋笔会(诗词五首)

 

海上花岛·微型小说

安 谅  梦中的橄榄树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