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如要尽可能避免浪费纸张和读者的时间精力,首先要明确该书的目的或者意欲解决的问题。本书意图探讨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古诗词,这当然包括诗词的阐释和诗词的发展、传播等层面的研究。
中国诗学的特性极为明显,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曾指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有多重困难,汉语多单音节汉字,意义不明确,双音节汉字更容易模棱两可。并且中国批评家习惯上使用极为诗意的语言所表现的,不是知性的概念而是直觉的感性。就此而言,诗词阐释方式方法做出改变和突破极有必要。但全面了解中国古诗词,仅依靠文本阐释还不够。这就回到根本问题——诗歌史。从林传甲、黄人、谢无量等前辈学者至今,中国文学史或诗歌史数以百计,如果没有新的理论或方法突破,很可能只是为这个庞大的书单增加一个数字而已。
本书以诗词演进和诗词文本为经纬,有机结合,避免偏废。以广义形象学为理论基础,广泛参考解释学、接受美学等多种理论的优势之处,意在呈现整体且立体的中国古诗词,能够让读者变换视角,让欣赏或寻绎更为真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