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叶嘉莹论苏轼词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9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0132551
  • 作      者:
    作者:(加)叶嘉莹|责编:李京京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著名古典诗词学者,诗人。1924年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196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开始回中国大陆讲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任客座教授。1993年在南开大学成立“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1997年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2021年变更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2012年获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获2008年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3年“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被评为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主要著作:英文著作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中文专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唐宋词十七讲》《中国词学的现代观》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苏轼词作何时而作、因何而起,超旷中另有心音,又因何余音绕梁近千载,洒脱之处是否不合格律……叶先生深入苏轼词作,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回答何以苏轼。 本书为叶嘉莹先生亲书手稿。叶先生对学问的严谨、对诗词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流淌在这淡淡的字里行间。
展开
精彩书摘

论苏轼词之一(节选)

 

揽辔登车慕范滂,神人姑射仰蒙庄。

小词余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

论苏轼词绝句之一

在《宋史》苏轼的传记中,开端就记载了他早年时代的两则故事:一则是说当他十岁时,“父洵游学四方,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又一则则是说他长大之后,“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此二则故事本来都出于苏轼之弟辙为他所写的《墓志铭》之中,这两段叙述,可以说是极为扼要地表现了苏轼之性格中的两种主要的特质:一种是如同东汉桓帝时受命为清诏使,登车揽辔,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一样的,想要奋发有为,愿以天下为己任,虽遇艰危而不悔的用世之志意;另一种则是如同写有《逍遥游》和《齐物论》中之“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而不伤” 的“姑射神人” ,与“栩栩然”超然物化的“梦中蝴蝶”之寓言的庄子一样的,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超然旷观的精神。记得以前我们在论柳永词的时候,曾经述及柳永之平生,以为柳氏乃是在用世之志意与浪漫之性格的冲突矛盾中,一生落拓,而最后终陷入于志意与感情两俱落空之下场的悲剧人物;然而苏轼则是一个把儒家用世之志意与道家旷观之精神,做了极圆满之融汇结合,虽在困穷斥逐之中,也未尝迷失彷徨,而终于完成了一己的人生之目标与操守的成功的人物。苏轼一生所留下的著述极多,他的天才既高,兴趣又广,各体作品都有杰出的成就。其中所保留的三百余首小词,在他的全集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此在东坡而言,可以说仅是余力为之的遣兴之作而已,然而就在这一部分余力为之的数量不多的小词中,却非常有代表性地表现了他的用世之志意与旷观之襟怀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可注意的特有的品质和风貌,为小词之写作,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天地。这种成就是极值得我们注意而加以分析的。

本来,早在我们论欧阳修词的时候,就曾经提出来说过,北宋的一些名臣,既往往于其德业文章以外,有时也耽溺于小词之写作,而且在小词之写作中,更往往于无意间流露出其学养与襟抱之境界。这种情形,原是自歌词流入文士之手,因而乃逐渐趋于诗化的一种自然之现象。在此一演变之过程中,早期之作如大晏与欧阳之小词,虽然也蕴含有发自于其性情襟抱的一种深远幽微之意境,但自外表看来,则其所写者,却仍只不过是些伤春怨别的情词,与五代时《花间集》中的艳歌之词,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分。一直到了苏轼的出现,才开始用这种合乐而歌的词的形式,来正式抒写自己的怀抱志意,使词之诗化达到了一种高峰的成就。这种成就是作者个人杰出之才识与当时之文学趋势,及社会背景相汇聚,而后完成的一种极可贵的结合。如果说晏欧词中所流露的作者之性情襟抱,其诗化之趋势原是无意的,那么在苏轼词中所表现的性情襟抱,则已经是带着一种有意的想要开拓创新的觉醒了。苏氏在给鲜于子骏(侁)的一封信中,就曾经明白提出来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见《东坡续集》卷五《书简》)其有心要在当日流行的词风以外自拓新境的口气,乃是一望可知的。如果我们想要对苏轼在词之写作方面,从开始尝试到终于有了自成一家之信心的过程一加考查,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这一段创作历程,大约是从熙宁五(1072)到元丰二年(1079)之间的事。在苏轼的早期作品中,似乎并没有写词的记录。苏轼抵杭州任在熙宁四年冬,而据朱彊村编年、龙榆生校笺之《东坡乐府笺》,其最早之词作乃是由次年春以后所写的《南歌子》《行香子》及《临江仙》等一些游赏山水的短调小令。至于其长调之作,则首见于熙宁七年秋移知密州时所写的一首《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自兹而后,其词作之数量既日益增多,风格亦日益成熟。其在密州与徐州之所作,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之《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一首悼亡词,及(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另一首《江城子》的《密州出猎》词,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与《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之《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叙写农村的词。仅只从这些作品在词之牌调后面各自附有种种不同的标题来看,我们便已经可以清楚地见到苏轼之想要以诗为词的写作的意念,以及其无意不可入词的写作之能力,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践的证明。他给鲜于子骏的那封信,就正是他对自己此一阶段之词作已经达成了某一种开拓的充满自信的表示。经历了此一阶段的由尝试而开拓的创作的实践,苏轼的诗化的词遂进入了一种更纯熟的境界,而终于在他贬官黄州以后,达到了他自己之词作的质量的高峰。而在此高峰中,有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就是苏轼已经能够极自然地用小词抒写襟抱,把自己平生性格中所禀有的两种不同的特质——用世之志意与旷达之襟怀,做了非常完满的结合融汇的表现。即如其“莫听穿林打叶声”之一首《定风波》词,“ 照野弥弥浅浪”之一首《西江月》词,“大江东去”之一首《念奴娇》词,“夜饮东坡醒复醉”之一首《临江仙》词,以至将要离黄移汝时,他所写的“归去来兮”之一首《满庭芳》词,便都可以说是表现了此种独特之意境的代表作品。

展开
目录

目  录

 

论苏轼词之一 / 1

论苏轼词之二 / 63

论苏轼词之三 / 11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