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的现状理念与方法
0.00     定价 ¥ 7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09338
  • 作      者:
    作者:王兆胜//李琳|责编:郭晓鸿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兆胜,山东蓬莱人,文学博士、编审、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文学批评》与《美学研究》副主编。中国作协会员,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鲁迅文学奖评委、《文学评论》编委等。出版专著《林语堂的文化情怀》《林语堂与中国文化》《新时期散文发展向度》《散文文体的张力与魅力》等16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转摘60多篇。编著文化散文选本20多部。散文随笔集有《天地人心》《情之一字》等多部,作品多入选中学教材、中高考试题和散文选本。获首届冰心散文理论奖、《当代作家评论》奖、第四届全国报人散文奖等。
  
  李琳,河南济源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集合王兆胜、李琳等多位学者研究新时期文学的相关论文。它立足于中国立场,以历史性态度、世界性视野、前瞻性眼光,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现状、理论与方法进行辨析,寻找其内在规律,评估其功过得失,为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启示。这里既有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整体探讨,也有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现代文论学科发展现状的宏观描述,还有对热点和前沿问题的追踪反思。理论与实践结合,微观与宏观并重,全景式展示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的现状、理念与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极大的谬误。我们至少能够判断,以‘恋母情结’为逻辑起点的精神分析方法不适于中国的文学批评。“①而问题的关键是,有不少文章不顾及此,仍将西方的”恋母情结“套用在中国文学研究上,不仅不能令人信服,还给人以”四不像“甚至大倒胃口之感。
  其三,原创性研究太少,势必影响和降低中国文学研究的层次与水平。应该承认,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确实存在着理论和方法创新的趋向,且随着80年代“方法热”和“理论热”的兴起,特别是经90年代以及进入21世纪后,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也似乎形成了这样的创新共识。不过,也应看到,与理论和方法的创新相比,更多的文学研究未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界,仍然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和邯郸学步。究其原因,这当然与学术的积累、创新意识的理性自觉有关,也与学者的素质尤其是悟性和创造力有关,因为从根本意义上说,不是每个学者都能创造、都能开天辟地的。然而,如从长远眼光看问题,中国学术研究如果更多的只是简单模仿和照本宣科,而无更多的理论和方法创新,那永远是没有希望和前景的,因为创新是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所有领域的灵魂。这就为今后中国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远的目标。
  那么,未来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应注意哪些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局,尽早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确立中国的文学与文化自信,以大国风度和创新意识开辟中国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的局面。由于近现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的格局,从而导致了由文化自尊甚至自大,导向了文化自卑甚至崇洋媚外,学术包括文学研究亦复如是,这恐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困境。其实,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来说,中国确有自己光辉灿烂的伟大文明,这在世界上也是不可替代的。如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陷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①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我们就应立足高远、充满自信,以大国姿态进入文化建构,在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也应如是,不只是跟在西方后面,更要有超越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有可能建立中国自己的新的理论与方法。如果每个中国学人都能在大胆学习和借鉴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确立新的信念与目标,中国文学研究和中国学术的真正繁荣将指日可待。因之,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来说,不怕没有创新,就怕没有创新的勇气和信念,因为成功永远不可能属于那些没有准备或不想成功的头脑。
  二是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这是中国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得以创新的关键点。观念作为一种思维层面的固有形态,其最大的优势是比实践和程序更内在、长久和深得人心,然而,其缺点则是,一旦观念形成就很难改变,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甚至是国家都是如此。近现代以来,我们向西方学习,有些观念极大地推动了我们的发展与进步,但如果处理不好,它又会反过来束缚我们,成为难以摆脱的枷锁。这在爱情甚至爱情至上,以及求新与守旧、快与慢、显与隐等关系中都有表现。如五四以来中国文学最大的变化就是爱情解放,以至于到后来形成了爱情至上观念,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如无爱,毋宁死。”应该说,在无爱的文化中引入爱情,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如果将爱情推向极端,甚至将之看成大于婚姻、家庭、社会和世界人生,乃至于比“死”都神圣,那是走入歧途了。因为,这样必然导致爱情与婚姻、社会、人生、生命的异化关系。也是在此意义上,才会出现各种畸形的爱情婚姻模式。如果以这样的爱情神话来研究文学,那就势必走向偏执,也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方法。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辑
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文献研究
新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简况
问题变迁与学术转向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简述
新时期以来中国研究西方当代文论的问题意识

第三辑
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其反思
先秦两汉文学的女性意识刍议
“性别诗学”:理论资源与问题反思
2020年文学研究发展报告
新时期文学研究的偏向与调整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