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文学文本也达到一个繁荣的状态,随着经济场对文学场的介入,文学期刊与影视媒介的互动透露出更为主动的讯息。文学期刊在世纪之交面临着巨大的变局,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造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形势下,文学期刊寻求与强势传播媒介的互动是积极拓展其生存空间的表现。影视媒介深入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构成全新的文化语境。作为文化场域内的一分子,文学期刊的肌理也被影视媒介所渗入。因此,《当代》与文学期刊的互动也是新兴技术力量发展的必然表现。根据文本刊出时间与影视作品上映时间的比对,此时《当代》与影视互动的基本方式依然是文学作品先刊发在杂志上,获得注意后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这种互动方式表面上似乎与20世纪80年代二者的互动方式并无区别,而事实上却存在着差异。差异的根源来源于期刊所面临的困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产理念的转变,编辑的策略已然发生改变,在选择稿件的过程中倾向于具有改编条件的作品。
2001年第1期,《当代》刊载《血玲珑》,作者毕淑敏曾创作过缉毒、禁毒题材作品《红处方》,并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血玲珑》是毕淑敏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围绕“血玲珑”计划展开,女主人公卜绣文的女儿夏早早身患绝症,医生钟百行制订了一个铤而走险的计划——让卜绣文再生下一个与夏早早的基因完全相同的孩子,抽取这个孩子的骨髓拯救夏早早。当年近不惑的卜绣文再次怀孕后,腹中胎儿的基因与女儿夏早早的基因不吻合,这个检查结果引出了另一团迷雾,卜绣文十三年前被陌生人强暴,强暴者才是夏早早的生父。为了拯救女儿,卜绣文打掉了腹中属于丈夫的胎儿,与丈夫共同开始寻找强暴者的漫漫长路,侦探般揭开强暴者面纱的时候,却发现对方是卜绣文的商业对手匡宗元。卜绣文终于如愿怀上了与夏早早基因相同的孩子,然而在孩子生下来之后却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作品中包含了多重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元素,包括医疗、悬疑、商战、情爱、强暴等,叙事过程扑朔迷离,故事情节突然转折和极度巧合,以及作品中人类情感和医学道德间的矛盾冲突,都极具改编为影视剧的基础。程琳《警察与流氓》刊载于《当代》2004年第1期,警察苏岩目睹了一名男性坠楼身亡的过程,以此为开端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故事情节中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场景描写的画面感极强,是典型的“好看”小说。作品以“警匪”为题材,这类题材中有侦破案件的逻辑推理、警匪交锋中的动作场面和高度的紧张感,对读者的思维和感官产生刺激感,因此这类小说题材的观赏性要高于普通的常态生活。并且,小说的场景描写、情节设置和结构分层都呈现出某些影视化倾向,具备改编为影视剧本的一切基础。该作品获2004年《当代》文学拉力赛第一站的冠军,在评委们众多褒奖之词中,也有人敏锐地发现了小说的影视化倾向,邢育森认为“该作品对人物关系和主要场景的充分利用,更像是电视剧本的写作,情节的跌宕起伏似乎都显得刻意为之”。①2004年第4期,《当代》刊发王海鸰的《中国式离婚》。王海鸰此时已是著名编剧,其长篇小说《牵手》于1999年创作完成,由此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中央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播出后5天内出书,全国各大城市同时到书。收视率创下新高,单行本书籍销量也达到了26万册之多。《新结婚时代》由2006年第5期《当代》首发,10月出版单行本,占领畅销书榜小说类冠军。2006年下半年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在各大卫视热播。王海鸰的《中国式离婚》和《新结婚时代》是名副其实的电视剧衍生产物。王海鸰直言《中国式离婚》是一道“命题作文”,制片人先定好名字后请她创作,在剧本写完开拍后又改编为小说。两部作品均以家庭伦理生活为核心题材,《中国式离婚》讨论婚姻中身的背叛、心的背叛和身心背叛,《新结婚时代》则讲述了两代人的三段错位婚姻,讨论婚姻关系中两方的城乡差异和物质精神差异。这些作品贴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发掘大众生活的话题和视点,将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问题戏剧化,契合大众的文化审美和消费精神。借助影视和图书的互动,渲染出版的商业性,影视的娱乐性,注重阅读时轻松的快感,符合大众审美趣味。2004年《当代》文学拉力赛第四站,长篇小说《英格力士》和《中国式离婚》并列荣获冠军。但《中国式离婚》即使在其支持者那里也收到了不少批评意见,推荐者冯小虎认为“反观《中国式离婚》,有无数缺点:描写琐碎,叙事唠叨,人物虽众多惜乎不鲜明,情节虽曲折而稍落窠臼……情节之设置,对话之众多,又好像畅销电视剧脚本”。①评论家雷达认为“王海鸰的《新结婚时代》是部很不错的小说,但我仍可从中找到影视剧的痕迹”。②“王海鸰的《新结婚时代》便和《兄弟》一样,感应的是认同现状、认同环境的大众意识形态。小说名为‘新结婚时代’,但读完全篇,也不知道新在哪里。作品靠极力营造、渲染出来的城乡生活水平、新老价值观念的落后和矛盾来谋篇布局、推进故事,甚至上升到爱情、婚姻的错位高度。”③《当代》在2004年和2006年刊登王海鸰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悦读者的表现。在消费文化语境下,期刊这类文学作品载体的销量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消费者、接受者。我们从当年《当代》文学拉力赛评奖结果就能看出一二,2006年获得专家奖的是铁凝的《笨花》,获得读者奖的是不在专家考虑之列的《新结婚时代》。这种结果的出现,表明了《当代》不再仅是精英文学和纯文学的刊发载体,它逐渐融人大的社会语境,尝试选择一些艺术价值上并不突出,但符合大众审美期待的作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