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白鹿洞书院楹联匾额鉴赏
0.00     定价 ¥ 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0047259
  • 作      者:
    编者:滑红彬//郭宏达|责编:黎紫薇//周晓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滑红彬,河北内丘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兼任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理事.出版有《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等著作。

郭宏达,文博馆员,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秘书长,广东省朱熹思想研究会副会长。《白鹿洞书院续志》副主编,《庐山志》副主编,《中国书院论坛》执行副主编。合作编著《白鹿洞书院百年纪事》《白鹿洞书院艺文新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白鹿洞书院匾额楹联鉴赏》是一本针对白鹿洞书院的楹联匾额进行解读和赏析的图书。本书综述白鹿洞书院的地理区位、历史沿革及楹联价值,依照白鹿洞书院的实际布局情况,分山门区域、先贤书院区域、礼圣殿区域、白鹿洞书院区域、紫阳书院区域、延宾馆区域、亭榭区域等六章来详细解读有关楹联匾额。本书解读部分征引儒家典籍及历史典故,对楹联匾额蕴含的丰富文化进行介绍,并用流畅的语言串讲,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本书对于详细了解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也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千年文脉 历久弥新:白鹿洞书院沿革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坐落在庐山东南麓的一爿河谷小盆地中,背倚五老峰,远眺鄱阳湖,四周有后屏山、卓尔山、左翼山、回流山环绕,山势逶迤,草木丰茂。一条小溪自五老峰蜿蜒而来,名贯道溪,横贯书院门前,潺潺清流,可濯可鉴,至左翼山侧陡转下注,喧腾激浪,奔流而去。白鹿洞书院正坐其间,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庐山自古以来就是隐逸者的乐土,流风余韵,千年不绝。唐代,士人读书山林的风气十分兴盛,如李白、白居易在内的许多士人都曾在庐山修建书堂,读书作文,登山临水,享受隐逸的乐趣。中唐时期,李渤来到庐山隐居读书,成为白鹿洞书院的开辟者。

一、肇始

白鹿洞的历史要从李渤开始算起。李渤(773—831),字浚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自青年起便开始漫游四方,约贞元十四年至贞元十九年(798—803)间在庐山隐居。在庐山的悠然岁月里,李渤主要居住在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传说,李渤在此隐居读书,养了一只白鹿自娱,出入相随。这头白鹿很有灵性,能到市肆为主人购物,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李渤为白鹿先生,他所隐居的地方被称为白鹿洞。贞元十九年(803),李渤离开匡庐,来到嵩山,唐宪宗时期又被举荐出仕,曾任考功员外郎。长庆二年(822),李渤出任江州刺史,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惠政。他组织民工在城南疏浚甘棠湖、南门湖两座湖泊,又在两湖之间修筑堤坝,方便民众往来,人们把这段堤坝称为李公堤。李渤曾修建景星书院,是九江城区见载最早的书院。他还建造了清辉馆,刘禹锡写诗称赞道:“浔阳江色潮添满,彭蠡秋声雁送来。南望庐山千万仞,共夸新出栋梁材。”李渤在他旧隐之地白鹿洞创建亭台楼榭,环以流水,广植花木,以张其事,使白鹿洞成为学人士子荟萃之所,自中唐以来,读书其中的学子就络绎不绝,影响越来越广。明代桑乔在《庐山纪事》中说:“唐时人士多栖隐山谷,以猎声华,故司马子微目终南为仕宦捷径,不独庐山。当贞元、元和中,符、杨辈居庐山者三数十人,不独渤兄弟。但它仕者所治不近所隐,无以彰显之,故隐居汩没无闻。白乐天赴杭州,过草堂才信宿即去,独渤刺江州,为能侈而大之,此鹿洞所以闻于世也。”至南唐时白鹿洞被立为国学,成为日后建立白鹿洞书院的基础。

二、荣光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对于儒学教育十分重视,在首都金陵设立国子监,儒风盛行。南唐升元四年(940),朝廷又在李渤曾经隐居读书的白鹿洞建立“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庠”,以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置学田以养士,并藏有大量书籍。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载:“江州庐山白鹿洞,李氏日常聚书籍,以招徕四方之学者,有膳田数十顷给之。选太学中通经者,授以他官,领洞事,以职教授,自江南北,为学者争凑焉,常不下数百人,厨廪丰给。”当时在庐山国学读书的学生很多,常常有一百多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有伍乔、江为、杨徽之等人。

伍乔,庐江(今安徽省中部偏南、巢湖西南岸)人,南唐时在庐山国学读书。相传伍乔读书刻苦,夜以继日,手不释卷。一天夜里,伍乔正在灯下苦读,忽然从窗户里伸进一只手来,上面写着“读易”两个字。他正想探个究竟,那只手就消失不见了。伍乔心想:难道是哪位同学在恶作剧么?算了,宁可信其有吧。于是反复钻研《易经》,最终精通易理。保大元年(943),伍乔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以《画八卦赋》考中状元。这篇文章写得是如此之好,以至于南唐中主李璟命人将此赋刻在石头上,树立在国子监的大门口,作为范文进行展示。

江为,福建建阳人,也在庐山国学读书。他善作诗,风格清丽,意态潇洒。江为曾在庐山国学的墙壁上写下“吟登萧寺旃檀阁,醉倚王家玳瑁筵”的诗句,南唐中主李璟看到后,大加赞赏。

杨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南唐时,他不远千里,挑着行李从福建走到江州,读书于庐山国学,跟随江为等人学习创作诗歌,名声大振。入宋之后,杨徽之曾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他善于作诗,宋太宗曾从他写的诗歌中挑选了十几联诗句写在屏风上,朝夕吟诵。

其余优秀的学生还有刘洞、孟贯、刘式、孟归唐、魏羽、李中、刘元亨等等。

到了宋代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南唐灭亡。宋代统治者将庐山国学改为官学,使其继续履行教育的使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三月,知江州周述上书朝廷,称庐山白鹿洞学徒数千百人,请朝廷赐予《九经》,以供学生修习,于是宋太宗派人将书送到白鹿洞中。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朝廷又敕有司修缮白鹿洞,并塑孔子及“十哲”之像于其中。

然而早在太平兴国五年(980),白鹿洞主明起将庐山国学的数十顷学田献给官府,朝廷遂任命明起为褒信主簿,赐讲学陈裕三传出身,以示褒奖。失去学田之后,士子衣食无着,渐渐散去,白鹿洞因而渐渐荒芜。《杨文公谈苑》载:“太平兴国初,洞主明起建议,以田入官,而齿仕籍,得蔡州褒信簿。既乏供馈,学徒日散,室庐隳坏,因而废焉。”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陈舜俞游览庐山,他看到的白鹿洞已经荒废许久,处处灌木丛生,鞠为茂草。

三、光大

直到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朱熹出任南康军知州,复建白鹿洞书院,才使得这一读书讲学之所凤凰涅槃,重现辉煌,影响中华文化发展近千年。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别称紫阳先生、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县(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徙居建阳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公事之余研究释老之学,后师事李侗,专心儒学。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朱熹应诏上封事,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等事。隆兴元年(1163)十一月,奏对垂拱殿,连上三札,讲《大学》修齐治平之道,重申前议。十一月,除拜武学博士,待次。次年差监潭州南岳庙。淳熙三年(1176),差管武夷山冲祐观。淳熙五年(1178),差知南康军事兼管内劝农事,是年底赴任。

朱熹下车伊始便关注白鹿洞书院,搜集关于白鹿洞的一切信息,他在淳熙六年(1179)四月的《知南康军榜文》中说:“按《图经》,白鹿洞学馆虽起南唐,至国初时犹存旧额,后乃废坏。未委本处目今有无屋宇?右牒教授杨迪功、司户毛迪功,请详逐项事理,广行询究,取见指实,逐一子细条具回申,以凭稽考,别行措置。仍榜客位,遍呈寄居、过往贤士大夫,恐有知得本军上件事迹详细,切幸特赐开谕。及榜示市曹,仰居民知委,如有知得上件事迹详细之人,仰子细具状,不拘早晚,赴军衙申说。”这年十月十五日下元节,他在视察农田水利时,经樵夫指点,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旧址。朱熹见此地四面环山,溪涧明澈,空气清新,草木秀润,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是群居讲学、隐居读书的好去处,十分称心,决定重新修建白鹿洞书院。

为了减少各方面的阻力,顺利兴复白鹿洞书院,朱熹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向尚书省及礼部尚书提交申请,一方面说明白鹿洞书院曾蒙太宗皇帝、真宗皇帝眷顾,赐书褒崇,具载国典,事体非轻,诚宜修葺,以彰圣恩;另一方面表示重修工程甚微,不会破费官帑,伤耗民力。在征得礼部同意之后,朱熹立即命南康府学教授杨大法、星子县令王仲杰负责督建书院,到淳熙七年(1180)三月时,白鹿洞书院已经建成学舍二十余间,教授生徒一二十人,并增置建昌东源田庄为学田,赡养学员。之后,朱熹自任洞主,并任命学录杨日新为书院堂长。

淳熙八年(1181),朱熹知南康军任满,改任为浙东提举,但他依旧为经营白鹿洞书院之事而奔波,屡次上书皇帝请求为白鹿洞书院赐额、赐书,以期得到朝廷对书院的认可。奏状上达之后,迟迟没有回音,而朝野早已是一片哗然,相与讥笑,以为怪事。朱熹并不气馁,于淳熙八年(1181)十一月在延和殿面圣时,抓住机会,再次请求皇帝为白鹿洞书院赐额、赐书,终于得到皇帝的恩准,为白鹿洞书院的发展赢得了机会。而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凝结着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逐渐受到世人重视,并于淳祐元年(1241)由宋理宗亲自书写,颁行太学,成为天下书院、官学所共同遵守的教育方针,影响着后世书院的发展,对整个汉文化圈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朱熹之后,其同道师友、弟子门人及追随者相继投身白鹿洞书院的建设中,他们有的兴建馆舍,有的聚会讲学,把白鹿洞书院建设成真正的学术重镇,成为全天下读书人敬仰和向往的地方。

可以说,朱熹是白鹿洞书院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没有朱熹,就没有白鹿洞书院的重兴;没有朱熹,就没有白鹿洞书院无比辉煌的历史和极其崇高的地位。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前年文脉 历久弥新:白鹿洞书院沿革

第二章      名教乐地 圣域贤关:山门牌坊楹联匾额

第三章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先贤书院楹联匾额

第四章      咸尊首出 共仰大成:礼圣殿楹联匾额

第五章      青青子衿 呦呦鹿鸣:明伦堂楹联匾额

第六章      道致广大 学尽精微:紫阳书院楹联匾额

第七章      光风霁月 如坐春风:延宾馆楹联匾额

第八章      枕流漱石 吟风弄月:亭台楼榭楹联匾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